第114章 東山船廠

  「船廠本來就存了不少木料,我們又從廣東各地買了些,暫時夠用了。我師父心急,造了一艘小船練手之後,便一下子開工了三艘大船,如今一艘完工了,另外兩艘也差不多了。」方中通笑著說道。

  「這麼多?」劉磊眼前一亮:「懷南先生真是大手筆啊,居然一次造三艘。」

  「師父造船多年,不是有把握的事情,他斷然不會如此大手筆的,這也是因為原來船廠的三百多名船匠被留用的緣故,我們有足夠的人手造船。」方中通呵呵笑道。

  兩人說話的時候,船已經靠近了船廠旁邊的碼頭。劉磊登上碼頭極目遠眺,查看起周圍的地形。他發現造船廠和碼頭都位於圓嶼山和葫蘆山之間,這裡有著平直海岸非常適合建設造船廠和港口。儘管水道內的水深只有八米,但在木製風帆時代已經足夠用了。

  當眾人走出港口的時候,立刻看到吳懷南老先生帶著幾個人等在那裡,劉磊連忙走上去一把扶住老者道:「懷南先生怎麼到港口來了?這裡風大可千萬不要受了風寒。」

  「不妨事,不妨事,老漢我身子骨結實著呢。」吳懷南看著劉磊笑道:「這次請劉大人過來卻是冒昧些,只是第一艘大船下水事關重大,不得不請大人來看看啊。」

  「應該的,老先生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造出千料大船,可謂難得了。」劉磊扶著吳懷南,兩人一起向著船廠走去,其他人全都簇擁著他們同向前走去。

  吳懷南感嘆道:「如今工匠身份不同往日了,大家幹勁很足啊,我們是一天沒耽誤,這才趕著將船下了水。」

  「老先生如今還有什麼困難?」劉磊詢問道。

  吳懷南搖了搖頭:「困難有但不算多,我們已經開始收購木材進行晾曬了,等再買兩批材料,我們自己的貨就足夠使用了。此外就是人手還是太少了,憑我們這些人,同時造三艘大船已經是極限了。可惜大人評定工匠等級和脫離匠籍的決定不許外傳,否則不消半月東南沿海的船匠都會跑到我們這裡來的。」

  「放心吧,再等一年我們就可以大張旗鼓的宣傳了。」劉磊笑著說道,兩人說著話已經走入了船廠。劉磊邊走邊觀察著四周,各種工坊井然有序得排列著,不時就能看到有人在裡面埋頭工作,真是無一人清閒。

  看到劉磊滿意得點頭,吳懷南笑道:「大人見諒,他們幹活的時候要集中精神,沒發現大人過來。」

  「我沒有怪他們的意思,這樣集中精神才能做出好的產品嘛。」劉磊笑著回道。

  吳懷南頗為感嘆得解釋:「大人評級和脫籍的兩個決定,讓這些人牟足了勁幹活,誰也不肯偷懶片刻,否則也不會造船如此之快了。」很快他們就來到另一個船塢前,這裡面的就是新下水的千料大船了。這艘船已經下過水了,在經過試航之後又被送回了船塢進行檢修,並重新用沾了灰泥的麻絮堵塞縫隙刷上桐油,做最後的準備工作。

  劉磊跟著吳懷南從木梯爬下,走入了船塢內。從下面看這艘大船,更有種氣勢恢宏的感覺,儘管按照排水量計算,它只有七百多噸而已。這艘船的船體是劉磊設計的,他所用的藍圖來自於百年後的獨立戰爭中,美國海軍使用的漢考克號戰艦。

  戰艦基本遵循了英國尚未徹底定型的戰列艦艦型設計,同時依靠福船特有的水密隔艙加強龍骨和肋材強度,將船體的長寬比從四點五比一提升到了五點五比一。這樣的長寬比雖然不及後世的鋼鐵巨艦,但已經比如今歐洲主流戰艦的長寬比要強多了。

  增加長寬比的設計好處是不但讓船顯得更加修長,船速也能得到相應提高,此外更長的側舷也能安置更多的火炮。

  事實上雖然這艘船隻設計了一層火炮甲板,卻開了多達28個炮窗,如果計算上甲板的18個炮位,這樣一艘船足足可以安裝46門火炮了。以七百多噸的排水量,安裝這麼多火炮,這可是絕對的歐洲一流戰艦配置。更有特色的是吳懷南給所有下層炮窗都做了魯班鎖設計,炮窗一旦關閉便和船板一樣結實,根本不怕風浪拍擊,同時也讓這艘船在戰艦和貨運船之間來回切換角色而不會出問題。

  比起這樣小小的改良設計,它的帆索系統則是全新的設計了。同樣的三根桅杆上,安置的是三面巨大的硬帆。這是華夏特色的風帆,擁有風利用率高和可以正逆風行駛的特點,缺點則是重量太大。

  為了解決這一點,吳懷南專門設計了一套絞盤系統,利用齒輪比不同節省力氣,這樣每個帆的升降只需八個人便可以操作。同時因為帆索系統被省略大半,到了實戰中歐洲專門對付帆索的鏈彈就不好用了。

  總的來說,這艘船上改進的帆索系統利大於弊,若遭遇歐洲海軍同類戰艦至少在航速和轉向靈活性上絕對可以完勝。按照方中通的說法,只要風向得力,它甚至可以跑出九節的高速。

  看完了這艘船,劉磊皺眉道:「方二哥,船已經有了,水手的問題該如何解決?」

  「這個我早就準備好了。」方中通呵呵笑道:「天地會內部的船家不少,尤其是在疍民中間更多,我擅自招募了一批開船,還請副總舵主見諒。」

  「好事啊,多招募些人手,我以後要造更多的船啊。」劉磊忽然想到了方中通話里提到的疍民詢問道:「方二哥,你所說的疍民是不是連家船民?」

  「正是如此,大家也叫他們遊艇子或者白水朗,這些人也夠可憐的,他們終生漂泊水上,以船為家不許上岸。」

  「方二哥可知他們的來歷?」劉磊感覺自己抓到了一絲靈感。

  方中通說道:「來歷很難說,有幾種流傳的說法,其中一種是說他們屬於古代的百越族,本就臨水而居,後來秦始皇揮軍南下的時候,逼得他們不得不離開陸地。另一種說法是他們乃是客家人,東晉時期抗晉失敗的盧循殘部被迫逃到水上的。還有人說是明初陳友諒餘部逃到此地的,據說有些疍民還有族譜,祖上甚至是山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