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蜀地烽火

  第99章 蜀地烽火

  【為什麼會這麼快?

  除了起義軍作戰勇猛外,起義軍的軍紀和他們的政策也是關鍵。

  李順帶領的起義軍,軍紀嚴明,對普通百姓秋毫無犯;而他們每到一地,都會打擊當地的貪官污吏和奴役百姓的地主豪族,為民除害的同時,也給當地百姓分發財物。

  如此一來,各地百姓都很歡迎起義軍。

  「錄用材能,存撫良善,號令嚴明,所至一無所犯。時兩蜀大飢,旬日之間,歸之者數萬人,所向州縣,開門延納,傳檄所至,無復完壘」。

  不少地方甚至有主動開門,迎接李順的軍隊的現象。】

  漢朝,元狩四年。

  秋毫無犯,軍紀嚴明。

  不少人都想到了昔年高皇帝初入咸陽,也是嚴明軍紀,不允許進犯百姓,最終收穫民心。關鍵是,與項羽的殘暴形成了鮮明對比,這也是高皇帝最終能夠入主天下的一個原因。

  宋朝,後世幾代。

  一些官員對李順和起義軍的行為相當看不上眼,無比唾棄:「此皆小人行徑,這些賊子,只知用這些蠅頭小利引誘亂民,卻沒什麼別的方法,不懂真正的堂皇大道。」

  「是極!這些民眾也是亂民,賊軍的小小利益,就讓他們背叛國朝,不記恩義!」

  【宋朝對此也做出了反應,先前曾經派兵討伐王小波的成都知府吳元載被革職,另派郭載知成都,並調來西川轉運使樊知古,命他協助郭載任職成都,共同鎮壓起義軍。

  但是呢,這兩個人選都有點問題。

  郭載這個人,十分狂妄,覺得起義軍根本不算什麼,之前沒能鎮壓是吳元載無能;而樊知古,不知是認為自己不被重用而心中鬱郁,還是老於世故知道此次義軍難以對付,就總是說自己身患足疾,遲遲未曾到任。

  後來郭載雖然拉著樊知古一同到了成都,也並沒有做出什麼亮眼的成績,只是憑藉成都的高大城牆防守,沒有扭轉官兵整體敗退的局勢。

  做出了一番成績的是時任都巡檢使的盧斌,也是之前雍熙北伐中跟隨曹彬從屬東路的將領。李順圍了成都後,他率六百兵馬趕赴成都,鬥戰連月,殺退了不少次起義軍。】

  宋朝,淳化四年。

  趙光義眼角抽搐,確實,朝廷還是有所反應的。但是這個反應,好像沒有什麼意義啊!

  這兩個人選都是什麼人選,要知成都,此時不應該找幾個又能穩定內部局面,又能對外作戰的人嗎?怎麼就找了這麼兩個人。

  樊知古他可是知道的,之前和參知政事陳恕一起聯絡有無,泄露宮廷話語,為人輕率,在戶部任職時總是出岔子。倒是先前累任轉運使,頗得讚賞,自己就把他扔回去繼續干轉運使了,沒想到,現在他連轉運使都干不好了——心中鬱郁,不就是對朕不滿嗎?

  「樊知古,朕信任他,是以委任他為西川轉運使,巡視川蜀諸郡縣,但此時蜀地民不聊生,貪官污吏橫行於世,他這個轉運使是怎麼做的?」趙光義乾脆罵出了聲,怎麼做的?看天幕說他總說自己身患足疾就知道了,怕是說自己難以行動,乾脆就沒怎麼出去巡視。

  倒是盧斌,真的是讓他眼前一亮。

  幾年前,盧斌就曾在地方平定動亂,還被他召回京城,當面獎賞。現在看來,當真是一個不多得的人才!

  他笑吟吟開口:「朕記得,當初北伐之時,盧斌就是那個向國華(曹彬的字)建議退兵時要結成軍陣的人?確實是一名神武雄強、敏銳果敢的將領!」

  明朝,洪武年。

  皇子們接著悄悄說小話。

  朱橚覺得自己找到了一個趙光義屢屢沒能成功的原因:「我覺得,他每次對外,在有敵方內亂加成的情況下還沒能成功,他這選人眼光也是一個原因。」

  「有道理,這成都選了兩個人,兩個都不怎麼樣。起作用的反而是之前就擔任都巡檢使的盧斌,這次可沒有特意調動的人。他這眼光……就算不調動盧斌,盧斌的職責也得過來,但也不能就選出那麼兩個人啊。」朱樉對此比較贊同。

  「不不不,」朱棣探過來一個腦袋,「我覺得不止是選人的問題。蜀地的亂象已經有那麼長時間了,宋太宗自己檢查蜀地也發現上百個貪官污吏,他怎麼就沒更換更換蜀地的主理官員?就比如這樊知古之前就是西川轉運使了,他不出去巡查,蜀地出了一堆亂七八糟的事情,宋太宗居然還讓樊知古接著在任上呆著……」

  【但不論是消極防守的郭載和樊知古,還是奮勇作戰的盧斌,都沒能阻止成都的陷落。

  淳化五年正月初,起義軍首次圍攻成都,但在西郭門失利。

  為了麻痹成都守軍,李順假意做出從成都撤軍的姿態,隨後直接進攻放鬆了警惕的彭州、漢州,只用了兩天就攻下了這兩座城池。

  而此時,成都又放鬆了警惕,李順便打了個回馬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回師圍攻成都。

  正月十六,成都被攻破,郭載和樊知古帶著隨從逃出成都,跑到了梓州,盧斌也退回梓州。

  李順入成都後,旋即宣布建立「大蜀」,自稱大蜀王,建元「應運」,任命了從中央中書令到地方知州等官職,鑄造了「應運元寶」等錢幣。

  此時義軍已擴充至數十萬,李順並沒有停下腳步,而是分兵攻下四川許多州縣,東至巫峽,北抵劍門,南至嘉州,蜀地的大部分地區都成為了大蜀的一部分。】

  宋朝,開寶元年。

  趙德昭突然想起來一件事情,關於趙匡胤先前說的經過此事,朝廷形成一套完整的應對動亂的體系:「爹爹,應對動亂的體系,除了先期賑濟災民,穩定局勢,那等動亂掀起後,除了鎮壓,難道就是收歸軍隊?」

  畢竟,募兵制專門留下的口子就是為此準備,只不過此次蜀地動亂,中央一直未曾重視,也就沒有利用這一機制。

  「但是之前就提到過,我大宋軍隊人數暴漲……不會都是因為收納流民吧?那到底有多少次動亂?朝廷能養得起這麼多人嗎?」

  趙德昭有點崩潰,膨脹至百萬人數的軍隊,就算大頭都在地方廂軍,收納的流民也只是給口飯吃,這也是無數的物資啊!但要是養不活,就只能再次想辦法增加財政收入,那難道不會早就更多的流民嗎?

  →

  趙德昭這麼一說,趙匡胤也反應了過來。此事確實有點惡性循環之嫌,但也沒有什麼太好的辦法——在不改動大宋的根本政策之前。況且,如果軍隊人數如神跡所言,膨脹數倍,那從另一個角度看,也說明這種做法對穩定社會、壓制動亂確實是有效的。

  唐朝,貞觀三年。

  看到李順的起義軍節節勝利,最後占領蜀地大半地區,一種將領們眼神發亮。

  「接下來就是打劍門!」程咬金興致勃勃道,作為交通要道、入蜀咽喉、軍事重鎮,劍門當然要掌握在自己手中,掌握了劍門,就可以極大程度上阻止外來兵馬進入蜀地,也就是為自己爭取時間。

  謀臣們對此也極為贊同,長孫無忌道:「打下劍門,如得川蜀。」昔年,先有諸葛丞相於劍門設立關隘,抵禦萬敵,又有姜維以三萬人馬拒魏國鄧艾十萬大軍於關外,劍門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不過,若是這一支『起義軍』失敗,可能他們並沒有在接下來宋朝軍隊到來之前,打下劍門。」李世民分析道。

  被潑了一盆冷水的將領們頗有些怏怏:「是啊,也是……」

  【此時,也就是淳化五年正月,趙光義才聽到川蜀之變,知道了起義軍已經攻陷成都府,不由大為震驚。

  於是,趙光義立即命親信宦官王繼恩為西川招安使,率領大軍前往鎮壓。

  王繼恩完全襲用當初宋太祖趙匡胤平蜀的路線,一路奔向巫峽,沿長江水陸並進西上入蜀;另一路則直撲劍門關,以保證入川的後援軍隊和戰爭物資暢通無阻。

  而在朝廷大軍即將壓境的時候,李順卻犯了一個致命的戰略錯誤。

  攻下成都府、收復蜀地大部分地區後,李順把起義軍的主力派去攻打梓州,而僅派數萬人去攻打入蜀的門戶劍門。理所當然的,攻打劍門的起義軍慘敗,根本不可能奪得劍門。而梓州的防守也極為堅固頑強,起義軍圍攻八十餘天而不下,還遭到了重大傷亡。

  而到了此時,李順也沒有想著要把主力調取攻打劍門,或者為攻下劍門做些增援,以至於這條入蜀關鍵地區依舊掌握在宋軍手中,為王繼恩入蜀大開方便之門,也為之後起義軍節節敗退奠定了伏筆。】

  宋朝,淳化四年。

  趙光義精神振奮,欣喜不已:「劍門未曾落入賊子手中,這是我大宋的喜事啊!」

  臣下也紛紛恭賀道:「賊子自毀長城,不知劍門重要,反倒一心攻打梓州,這正說明了天命在官家身上,上天還是眷顧大宋的!」

  趙光義喜笑顏開,沒錯,有了這麼好的機會、手握眾多兵馬,結果賊子還是沒有打下劍門,這不正說明了天命保佑他嗎?

  他笑道:「賊子終究是賊子,就算再聲勢浩大,也缺乏眼光謀略,只知道一些虛名微利,而不懂真正重要的地方在哪裡。」

  宋朝,開寶元年。

  趙匡胤鬆了一口氣:「還好,劍門還在我大宋的手中,未曾落入賊手。」

  倒不是說李順有了劍門,官軍就不能平叛了,但終究是會更費上一番功夫,拖延不少時間。如今劍門仍舊掌握在官軍手中,那省去的可不只是一點麻煩,那是省了大事兒。

  畢竟,他也實在是怕了趙光義涉及到作戰方面的操作了。

  明朝,洪武年。

  朱柏有些意興闌珊,大約是想看好戲沒看成的原因:「李順怎麼就不知道全力先把劍門打下來啊,平白便宜了宋軍。」

  朱橚也同樣嘆息:「誰說不是呢,真的可惜了。」

  朱樉和朱棣都有些疑惑:「你為什麼也這麼想?小十二年紀小,不知道也就罷了,你難道不知道李順失敗了嗎?」

  「我當然知道他失敗了,」朱橚對著二哥和四哥翻了一個白眼,「畢竟,宋朝有遼,有金,有西夏,有交趾,還有大理,最後還有蒙古,但沒有大蜀。」

  「……」

  見兩個兄長啞口無言,他接著道:「但我又沒仔細研究過,當然不知道李順居然都沒有專心打劍門,這麼關鍵的地方他居然就這麼扔了。」

  不知道什麼時候湊過來的晉王朱棡笑出了聲:「沒錯,五弟,你說的很對,宋朝啥都有,但還真沒有大蜀。」

  【王繼恩兩路並進,實際上對李順的起義軍形成了鉗形攻勢。

  入蜀後,他先集中力量奪取劍門附近的劍州、綿州、閬州、巴州等戰略要地,消除了起義軍攻擊劍門的可能性,並且穩固了宋軍的支援和後勤路線。

  同時他還派出兵馬增援被圍攻的梓州,逼退進攻梓州的起義軍,與劍門附近的宋軍一同向南推進,迫使起義軍全線後退。

  淳化五年五月,王繼恩包圍了大蜀的中心,成都。最終,王繼恩攻克了成都,消滅了大蜀政權,基本平定了此次起義。

  從這方面來看,王繼恩還是有一部分軍事水平在的,這一番平定起義比較快速,固然有太祖趙匡胤收復蜀地的舊例在前,但王繼恩運用的也還算不錯。】

  宋朝,淳化四年。

  趙光義頗有些高興之意,為王繼恩如此快地平定賊寇,也為自己選用王繼恩的眼光。

  對蜀地叛亂,他還有些不以為然:「先前聽天幕所言,蜀地動亂是我大宋初期最大的『農民起義』,現下看來,也不過如此,縱使先前人數滔滔、聲勢浩大,也不過是一層虛影,一戳就破。」

  下方的眾多官員們沒有反駁,因為他們也鬆了一口氣。

  若是這所謂的宋朝初期最大「農民起義」也就是這種情況,那他們也無甚可擔憂的,畢竟這麼輕易就平定了,看來也還是一群烏合之眾,面對朝廷大軍也是一觸即潰,說不定都自己散去了。

  明朝,洪武年。

  朱柏也十分疑惑:「蜀地動亂這就結束了?」

  「當然沒有,」朱棣回答道,「這只是『基本』平定而已。」他著重念了「基本」兩個字,朱柏恍然大悟,那看來此後還有的繼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