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五征漠北

  第78章 五征漠北

  明朝,洪武年。🐝👤 ❻❾Şн𝓊χ.匚σ𝓂 🎉🐟

  「噗嗤」「噗嗤」

  笑聲此起彼伏,一是笑本雅失里和阿魯台的愚蠢可笑,居然還兵分兩路往兩個相反的方向跑,二是笑本雅失里最後的結局,怎麼這麼天真,馬哈木這麼一個敵對部族的首領,就是妹夫又如何?哪怕是和你有直接血緣關係都不一定留你一命,更何況妹夫?

  笑完了,眾人重新開始點評。

  「這次北徵結束,北邊應該能安靜一段時日了。」一人道。

  「確實,不過我記得最初永樂有二十二年,現在是七年第一次北征,那接下來要平均四年一次北征。」國力支撐得起嗎?

  唐朝,貞觀三年。

  李世民看著天幕中的畫面,心已經飛了上去。他又親自帶兵了!我也好想!但是不行。哦,這個神機營實戰不錯啊!等等,這個是可以說的。

  他滿懷期待地看著群臣:「諸位愛卿啊,這神機營就是之前的火器隊伍,現在看來實戰效果斐然啊。」

  底下的大臣們沒有辜負他的殷殷期盼,紛紛贊同。

  程咬金等武將更是兩眼冒光,渾似餓了三個月:「陛下,俺也要。就算威力沒那麼大也成,這聲音就足夠在關鍵時刻給敵軍來一發了,讓他們軍心混亂……」

  宋朝。

  看著天幕中本雅失里和阿魯台的操作,宋朝的幾人總算放鬆下來,有了閒心調侃說笑。

  「哈哈哈哈哈哈哈,」趙光義大聲嘲笑這兩人的愚蠢和自以為是,一邊又吐槽,「大哥,三弟,你說這兩人到底怎麼想的,居然想出這種辦法來哈哈哈哈哈!」他笑得快喘不過氣來,「而且跑就跑吧,居然還捨不得那些不需要的輜重,結果沒跑掉吧!哈哈哈哈哈……」

  趙匡胤和趙光美、趙德昭趙德芳也是忍俊不禁。

  【經過此次北征,明朝有力打擊了原本較強的韃靼勢力,使得瓦剌和韃靼變成了相對平衡的狀態,為北方邊疆爭取來了數年的和平。

  但馬哈木是一個有著強大野心的人,隨著瓦剌逐漸發展,他開始對草原上的局面產生了不滿。

  永樂十年,馬哈木遣使明朝,請明朝出兵消滅阿魯台,又「請加賞賚」、「請予軍器」。

  馬哈木還擁立答里巴為蒙古大汗,借這個傀儡大汗的名義征討韃靼。蒙古自此開始出現兩汗並立的情況。

  但隨著韃靼逐漸衰弱,瓦剌越來越驕橫,為了維持平衡,永樂十一年,明朝冊封韃靼阿魯台為和寧王,開始拉攏韃靼以牽制瓦剌。

  永樂十一年,馬哈木向明朝表示「甘肅、寧夏歸附韃靼,多其所親,請給為部屬」,向明朝索要甘肅寧夏,同時擁兵飲馬河,聲稱襲擊阿魯台,實謀攻掠明邊。

  對此,朱棣覺得不能繼續放任下去了,瓦剌也需要來一次敲打。

  永樂十二年二月五日,朱棣舉行了大閱兵,三月十七日,朱棣帶著皇太孫朱瞻基一起,從北京出發,親征瓦剌。】

  漢朝初年。

  劉邦撇嘴,對這瓦剌有點瞧不上。一方面是因為瓦剌的種種挑釁,很明顯瓦剌的實力無法與明朝相提並論,這只能說是自取死路;另一方面是因為朱棣的舉動——他帶上了皇太孫,帶皇太孫幹什麼?當然是教導啊!那能去真正危險的、安全不保的地方教導嗎?當然不能。

  他只是嘲笑瓦剌:「這明成祖顯然不把馬哈木放在眼裡啊!」

  元朔元年。

  劉徹也很高興,他覺得自己找到了經營西域的正確方法:只要大漢夠強,誰不聽話打一頓就好了,其他都是次要的。

  【四月二十四日,明軍到達屯雲谷,原元朝鎮南王孫孛羅不花等人前來投降。

  六月初三,明軍前鋒遇到了瓦剌小股部隊,擊退後回報朱棣。朱棣斷定將會有主力軍隊來襲,命令明軍做好準備。

  初七,馬哈木三路進攻,朱棣讓神機營負責應對中路。「發神機銃炮,斃賊數百人」,使得馬哈木中路動搖;隨後神機營支援明軍右路,憑藉火器之利,「連發神機銃炮,寇死者無算」,此時,朱棣親自率領鐵甲騎兵疾馳衝殺,最終馬哈木全線崩潰。

  明軍追擊至圖拉河,斬殺王子十幾人,殲王子以下數千人,俘數十人,馬哈木只能乘夜北遁。

  第二次北徵結束。此次北征,為明朝換來了十幾年的邊疆穩定。】

  對於此次北徵結果,各個朝代的人都不意外。從戰前的種種舉措和細節就能看出來,馬哈木必定不敵明軍,區別只是戰敗的方法和時間而已。

  而給了他們一個驚喜的還是神機營。

  與第一次北征中的神機營作戰不同,上次神機營是在追擊戰中大量使用,還是追擊敗軍;此次卻是正面對陣,還是中軍之位,火器卻發揮得相當到位,十分亮眼:不僅能牽制住對陣的敵軍,還能支援右路。

  若有此神器,再如這明太宗一般裝備一營,又何愁戰事不勝!

  各朝皇帝紛紛再次催促工部(有的朝代沒有,就當有吧)加快火器研製,恨不得今天說,明天就有。

  工部:別催了別催了,半個時辰前才發了旨意讓研製,神仙也不能半個時辰就弄出來啊!

  【永樂十四年,馬哈木與韃靼戰後死亡,於是,韃靼的阿魯台又開始飄起來了。

  永樂二十年,朱棣覺得還是要讓人知道,自己是拿得動刀的,決定再次親征,目標阿魯台。

  此時朱棣已經年過六旬,作戰更傾向於穩紮穩打,而阿魯台自從得知朱棣親征,就嚇破了膽,和以前一樣跑了。不過,與第一次沒經驗不同,這次阿魯台跑的十分利索,明軍到來前就沒了影子。

  找不到阿魯台,加上糧草壓力,明軍只能班師回朝,但由於近年來兀良哈(最東邊的蒙古部分)也有些不安分,於是朱棣順手打了一頓兀良哈,讓其重新變得老實。】

  明朝,永樂十六年。

  「爹!」看到自己爹年過六旬還要去親征,朱高熾十分擔憂。之前他就在奇怪,五征漠北,可現在十六年了也只有兩征,原來他爹真的是最後幾年又跑出去打仗了!可是他爹就二十二年啊!

  他不安地和朱瞻基對視了一眼,兩人都想到了一處去:怎麼辦,爹/爺爺不會最後還在漠北,直到駕崩吧?

  洪武十三年。

  朱元璋也不贊同地看著朱棣:「咱知道你是想要安定漠北,但你做到了嗎?咱打北面,是為了消除殘元勢力,咱也做到了,但你這次親征,顯然是白做工!」他上上下下打量了一遍朱棣,「況且,那時候你都六十多了,身體很好嗎?一旦你死在了外邊,朝廷不會來一場風波嗎?始皇帝的舊事你忘了嗎?」

  【永樂二十一年,朱棣第四次親征北伐。

  但意外發生了。

  到了草原探知消息,朱棣等人才知道幾個月前,阿魯台就被瓦剌首領脫歡(馬哈木之子)擊敗,不成氣候,再無法對大明造成威脅。最終,朱棣班師回朝。

  永樂二十二年,在生命的最後一年,朱棣還是選擇再一次親征。

  這次還是因為阿魯台,這個人實在太執著了,依舊在騷擾明朝邊境。

  但遺憾的是,此次親征,依舊沒有找到阿魯台的蹤跡,最終,在回朝的路上,到了榆木川,朱棣病逝於帳中。

  一代帝王,至此落下帷幕。

  生於戰火,死於征途,他終究是一代馬上天子,戰場才是他的歸宿。】

  天幕上的畫面,也變成了朱棣這一生的走馬燈,特別是他在戰場上的畫面,屢屢閃現。

  永樂十六年。

  「爹!」「爺爺——」

  朱高熾和朱瞻基嗚咽起來,看著朱棣最終病逝關外,怎能不心痛?不僅未能達成北征的目的、至死抱憾,而且還沒有回到家中,在回程就病逝了,讓他們連最後一面都沒能見到……

  這種情況,爹當時的身體肯定不是太好了,那個自己為什麼還能放任爹再次親征?朱高熾在心中質問起未來的自己。

  朱瞻基則是淚水洶湧,難以自已。從小他就是他爺爺的好孫孫,祖孫情十分深厚,現在看著爺爺駕崩的場景,一時抽噎不止。

  朱棣有些麻爪,頗有些如坐針氈,看著兒子和孫子,只能哄道:「俺知道了,以後肯定不會這麼做了啊。這剩下的幾次北征,俺看情況再說去不去,對,看情況,而且二十二年這次肯定不去了……」

  不過他對自己的身體也心裡有數。年輕時候就屢屢征戰,其後的靖難更是耗費心神,登基後也沒有消停,治國理政就不說了,又親征了兩次,還不是坐鎮中軍的親征,依舊帶兵衝鋒在前,他的身體早就一身暗傷、根基不穩。這不是回宮吃好喝好、看看太醫就能解決的。

  洪武十三年。

  朱棣再次成為了眾人目光的中心,頓時感覺如芒在背。

  朱橚眼睛紅通通的:「四哥,你以後不能這麼做了,不管你是王爺還是登基稱帝,都不能這麼胡搞了。」生於戰火,死於征途,聽起來倒是壯闊了,但真的是什麼好事兒嗎?你讓你的親人們怎麼辦?

  面對這麼一群人,朱棣不敢反駁,只能乖乖地應了,自己再也不這麼胡鬧——雖然他不認為這是胡鬧。

  「生於戰火,死於征途嗎……」

  不知多少人翻來覆去地念著這句話,似是恍惚,又仿佛在慨嘆著什麼。

  劉邦端起酒盞,仰頭一口飲盡,哈哈大笑:「乃公敬這明成祖一杯!當年乃公說過『大丈夫當如是也』,現在這句話也應當送給他!」雖然確實有所勞民傷財、未曾達到最終目標,但至少這句話很不錯!

  其他時空的皇帝們,大多也如劉邦一樣,一杯酒敬送這一位皇帝。

  【當然,朱棣這五次北征,除去前兩次,後三次確實勞而無功,而且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但是他的北征並非沒有作用,他解決了明朝前期的蒙古問題,通過戰爭手段維持了蒙古各部的平衡,加劇了蒙古的分裂,使蒙古勢力進一步衰弱,無力威脅明朝,保障了明朝北部邊疆數十年的安寧,為接下來明朝的發展創造了一個穩定的外部環境。

  他不僅僅是朱元璋政策的繼承者,更是一個有著自己風格的、不安於現狀的開拓者。

  明末思想家李贄曾經說過:我國家二百餘年以來,休養生息,遂至於今。士安於飽暖,人忘其戰爭,皆我明成祖文皇帝與姚少師之力也。(這裡他們看到的不是成祖,還是太宗)

  知人善任,表里洞達,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成功駿烈,卓乎盛矣!

  諡號文,是為太宗文皇帝。

  不過,朱棣最終駕崩於外,還是對明朝朝政穩定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但好在正統已立、朝政已明,並沒有導致始皇帝那樣的後果。】

  秦朝。

  始皇突然被刺,頓時如鯁在喉——始皇帝那樣的後果!

  明朝,永樂十六年。

  哄完兒子孫子的朱棣看著天幕中對自己一生的評價,臉上都出了心滿意足的笑容。

  「士安於飽暖,人忘其戰爭」「同符高祖」「漠北塵清」……

  雖然最終有所遺憾,但能夠得到如此評價,也不枉他此生!他這一生,為的不就是青史盛名嗎!而這最終的評價——文皇帝,可謂是他設想中最好的評價!

  況且,還沒有為人詬病他是靖難起家,實在是讓他再滿意不過了。

  不過,最後一次執意親征,駕崩在外,確實對朝政有所影響,這次他絕對不會再犯這個錯誤了。

  還有就是,「明末」這個詞,看得實在讓人難受。

  明朝,洪武十三年。

  朱棣簡直要樂瘋了,在看到後世對他的盛讚後就忍不住開始上躥下跳,宛若脫韁了的野馬在撒歡:「爹!大哥!你們看——我多厲害!我還是太宗文皇帝!太宗!文皇帝!」在他爹和大哥旁邊晃了幾圈,他又往旁邊晃去,看樣子還想給重臣們說說自己的功績。

  朱元璋額頭上的青筋直突突,本來吧,他也是為老四驕傲的,看,咱老朱家出了個這麼有能為的子孫,還是咱的兒子,多好啊!實在是給咱臉上長光!

  可還沒等他抒發一下自己的喜悅驕傲之情、順便夸一夸這小子,這小子就已經蹦起來了,蹦上天了!於是朱元璋硬生生把情緒憋了回去。

  此時,朱元璋看朱棣又開始哪兒哪兒不順眼起來,不過念在天幕誇他了,還是把火氣憋回心裡,沒有說什麼,只能是眼不見心不煩,拉過大兒子開始聊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