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削藩 廢藩
【建文帝對於他的好叔叔們警惕已久。🎉✌ 69𝐒ʰⓤⓍ.ⓒόM 👣♔
太祖朱元璋在世時,就曾與朱允炆談及藩王。朱允炆坦誠了自己對於藩王的削弱之意,而那時,他提出的對策是「以德懷之,以禮制之,不可則削其地,又不可則變置其人,又其甚則舉兵伐之」。
其實對藩王警惕、削藩很正常,他的根基威望遠弱於其父朱標,同時他的好叔叔們又都手掌一部分兵力。為了統治的安定,哪怕是藩王們,也都做好了被削藩的準備。
只不過,誰都沒有想到,朱允炆一鳴驚人,直接廢藩。
當年他說的多好啊,先講道理、用禮法削弱藩王,不行就削減封地,還不行就動藩王的人,最後才是動兵。】
「對啊!」潭王朱梓(第八子)年紀雖小,但看到神跡講到這個地步也想明白了,「爹,大哥,我們也知道要削藩,大家都認了,誰會不同意啊!」
「呵,說的倒是好聽,」周王朱橚冷笑,「他倒是用德用禮啊,他是名正言順的繼位天子,還是我們的侄子,正常削藩根本不會到舉兵的份上。」
朱標和朱元璋沉默對視,朱標道:「爹,咱還是要顧好雄英的身體。」
朱元璋點頭,他現在對這個東宮次孫也產生了懷疑:「不只是雄英,你更要注意,你要是不出事兒,也沒這些問題。」
【當然,某種程度上看,朱允炆還是做到了他當年說的話。】
「???」這是各個朝代統一的心情。
漢朝初年。
劉邦腦子轉了一轉:「做到了?德、禮、地、人、兵?廢藩還能這麼來?」
蕭何在一旁望著酒盞,「看來應該是中央朝廷的實力遠甚於藩王啊。」
「那這建文帝也太廢了吧,」劉邦咂咂嘴,「就這樣還能讓那個明太宗造反成功?」
【燕王朱棣是建文帝的廢除名單中排名靠後的藩王。在燕王之前,他已經廢除了周王朱橚、湘王朱柏、齊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共五名藩王,而這些都沒有走到動兵的地步。
而燕王朱棣之所以在名單中排名靠後,不是因為什么叔侄之情、也不是因為他的實力較弱,恰恰相反,朱棣才是建文帝眼中此次削藩的核心目標。
啊,我們在這裡,這個廢除五名藩王的地方先放個小彩蛋,等講到建文帝具體廢藩過程再揭開謎底。】
「彩蛋?」朱標皺眉,雖然之前沒有見過這個詞語,但聯繫上下文,也能大概理解其意。難道說,這個兒子在廢掉五個藩王的時候還有什麼出人意料的舉動嗎?雖然廢掉藩王就已經很出人意料了。
朱允炆現在才三歲,他對這個兒子也不甚了解。此時嫡長子朱雄英尚未夭折,他和爹娘更多的注意力還是在這個嫡長子身上。
「大哥,我覺得他做出什麼都不值得驚訝了。」朱棣站在一旁,小聲地和朱標吐槽,不敢讓朱元璋聽見。畢竟他還是造反了。
【好了,說回主題,朱允炆把核心目標放到最後,這點讓人不知道怎麼評價。
而此時有人想問了,朱允炆身邊的大臣呢?難道朱元璋一個好臣子都沒有給朱允炆留嗎?
當然不是。
朱允炆的政治核心三人組,就是朱元璋留給他的大臣。
一個是齊泰,洪武年間任兵部侍郎,「泰」這個名字是明太祖親賜,還有「太祖奇之」的記載,建文帝登基後,便將其升為兵部尚書。
一個是黃子澄,洪武年間為太孫伴讀,建文帝登基後成為太常寺卿兼翰林院學士。
第三個則是方孝孺,明太祖對其的評價是:「此莊士,當老其才」,當然這種評價不能說是好還是不好。但是建文帝登基後,將其從漢中召回,任命為翰林院侍講。雖然名義上是侍講,但建文帝遇到什麼事情都會諮詢他的意見。
而削藩之意,便是由齊泰、黃子澄二人和朱允炆一起,拉開了最初的帷幕。】
「咱怎麼會給他留下這種大臣?」朱元璋不解,朱元璋疑惑,朱元璋不清楚當時的自己怎麼想的,「這三個咱現在還不認識,也不知道到底是什麼水準。」
朱棣等兄弟幾個則是盯著三人的名字,默默咬牙切齒,我記住你們三個的名字了,等著瞧!
殿中的重臣們則是愈發確定了自己之前的猜測,看來他們這些開國老臣估計是不剩幾個了,只是不知道是他們自己自然去世、還是萬歲當真是把開國老臣殺了一通啊,不然怎麼一個和老臣有關的名字都沒有?反而是這些乳臭未乾的小子們冒了尖!不過,只要太子不出問題,大家就都沒問題……所以,一定要保住太子的命啊!
大臣們彼此眉目交接,達成了共識。
浙江浦江縣。
方孝孺此時二十三歲,早已跟隨大儒宋濂學習,此時是他在浦江專心學業的第三年。
神跡中的內容,宋濂他們自然也是重視的,此時,看到天幕指出方孝孺就是明太祖留給建文帝的顧命大臣之一,不由又喜又悲。
喜的自然是因為方孝孺顯然日後學業有成,還得到了兩代帝王的認可,委以重任,得以一展抱負。
悲的也還是因為這委以重任,這是建文帝的核心團體啊,而建文帝先是廢藩復古,又是失敗被趕下帝位,方孝孺的結局可想而知。況且,萬歲那邊得知了未來的情形,是否還能任用方孝孺?方孝孺日後的命運又將如何?
方孝孺看著沉默地看著他的老師同學,道:「這是上天降下的天幕,何嘗不是在提醒我檢視己身,警醒我我的學問還沒有學到家呢!」
宋濂注視著他,見他並未動搖,不由讚許點頭:「雖是未來之事,但現下太子尚在,未來猶未可知!你更應專注自身,以備萬一!」
方孝孺恭敬受教。
【那麼,他們是怎麼商議的呢?
首先,是建文帝表露了自己的態度:他要削藩。
黃子澄知其意,便和齊泰開始商議削藩章程。
這裡,出現了一個關鍵:為什麼是黃子澄先了解建文帝的態度呢?
這就是朱允炆還是太孫時的事情了。當年,他就和黃子澄探詢過對藩王的看法,而黃子澄給出的答覆是:諸王的兵力不足為懼,都無法抵擋朝廷大軍;況且西漢的七國也很強大,不也還是滅亡了嗎?
這裡就體現出了一個致命的問題:黃子澄如何能這麼肯定呢?而建文帝也當真信了。
黃子澄是純粹的儒生文人,不能說對用兵打仗一竅不通,但也八九不離十。一方面,在他的認知力,打仗或許就是簡單的我比你強、我就會贏;一方面,當時的話未嘗沒有順應朱允炆的原因在。
那麼,打仗真的只是簡簡單單地看紙面上的實力就能決定輸贏嗎?當然不是!如果真的這麼簡單,那大家還打什麼仗,直接把力量一對比,弱的那方認輸就是了。
而關於西漢七國之亂的例子,七國是輸了,可七國和西漢與藩王和大明能夠完全一致的類比嗎?也不能。
但建文帝真的信了黃子澄,不止在這時,還在接下來擬定的削藩方案中。】
「嗯?」朱元璋腦門上青筋開始突突直跳,「咱以後就是這麼教他的?教他隨意用人信人?」他在殿中轉圈踱步,看起來很像踢一腳椅子、或者找個什麼人打一頓,「削藩廢藩就算了,自己的水平和手腕還不行!別人說什麼他就信什麼,那黃子澄還是個文人!」
他最終還是狠狠踢了一腳椅子,無視了再次躲到朱標身後的朱棣,「咱就不信,咱就一點有水平的將領都沒給他留!這種涉及到軍事的事情,他就這麼就開始準備了,也不找找將領?」
「老朱咱這是瞎了眼了!」罵完猶不解氣,但有沒辦法找現在才三歲的一個幼兒算帳,只能扭過頭來,對著朱標殷殷囑咐:「標兒啊,一定要保重身體,千萬不能出什麼差錯啊。」
朱標點頭,和馬皇后一起安撫朱元璋。
朱棣則和幾個弟弟們擠眉弄眼,怪不得我能成功,就看這好侄兒的架勢,還沒開始就要出問題了。
漢朝,元朔元年。
漢武帝看著天幕中,黃子澄拿他父親在位時的七國之亂當例子,告訴朱允炆削藩必然成功,無需憂慮,不由冷笑出聲。
笑話,要是藩王就那麼好拿捏,朝廷就是順應天時,藩王起兵就是逆天之舉,那他漢家幾代帝王有何苦小心謀劃、仔細蠶食那麼多年!
誠然看起來,明朝中央力量遠勝地方藩王,但陰溝裡翻船的事兒還少了?建文帝自己最後不也成了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嗎!
他看向衛青。
衛青同樣搖頭,用兵打仗一事,力量對比重要嗎?當然重要。本質上,力量強的一方理所當然地更可能贏,所謂一力降十會;但是有時候,有了「力」,怎麼使用這個「力」也是關鍵。
宋朝。
太祖趙匡胤看著天幕中指出的,建文帝在開局前就出現的問題,不由沉思。
又看向趙光義、趙光美、趙德昭等親近宗室,道:「天幕中的問題,也是我大宋日後要注意的。朕削弱武將權力,並非是讓武將不能參與軍政討論,也不是讓文臣獨攬大權。該用武將的,還是要更多參考武將的意見,而不是讓不懂軍隊的文臣大包大攬。」
幾人都贊同地點頭。
明朝永樂十六年。
朱棣看到天幕中提到了建文帝時期的政治核心三人組,不由得冷笑:「這三個蠢貨,不過酸腐文人罷了!我那好侄兒倒是當真信任這三人。」
朱高熾在一旁也回想起靖難前的處境,不由心有戚戚地點頭。確實,如果不是朱允炆信任並採取了這三人、尤其是黃子澄的主意,當初自己家還不一定是什麼結果呢。不過說起來,還有李景隆……
【我們之前提到過,燕王朱棣是建文帝此次削藩的核心目標。那該怎麼處理這個目標呢?
齊泰和黃子澄提出了兩種方案。齊泰認為應該先對燕王下手,儘快解決,以免後患。而黃子澄卻認為應該先對其他諸王(周、齊、湘、代、岷)下手,他們已有不法行為,師出有名。特別是諸王周王,周王與燕王同母,削周王相當於剪燕王的手足。
建文帝最終採納了黃子澄的建議,決定先解決其他藩王,再對燕王下手。
在這裡我們提一點,就是史書中記載的戶部侍郎卓敬密折建議徙燕王為南昌王並加以控制、而後建文帝召見其並說出「燕王,朕骨肉至親」的事情。實際上,在卓敬回答了這句話後,建文帝的反應是沒有回答。沒有回答就是一定程度上的贊同。當然,他優柔寡斷、注重名聲的特點還是略有體現。】
「……」周王朱橚忍不了了,他渾身散發出濃重的怨氣,強忍著才沒有讓自己真的破口大罵出來,「我怎麼了,我就是被單拎出來第一個開刀?就因為我和四哥同母?」
「呵呵,」他咬牙切齒,「拿我開刀有什麼用,四哥不還是成功了嗎!該!」
【商量好了,建文帝就開始動手。
沒錯,非常快。這就是之前埋的小彩蛋的謎底。
誰都沒想到,他動手會這麼快,在自己剛剛登基、朝堂大權都尚未完全掌握的情況下,在他祖父剛剛離世兩月的時候。就是朱元璋估計都沒有想到他的好孫子居然一刻都都等不及。
不過,說不定這就是建文帝的孝心所在呢,生怕朱元璋一個人孤單,思念子孫後代,作為好孫子不得替爺爺分憂~】
「什麼好孫子!」朱元璋憤怒咆哮,「你稍微等一等都不行嗎!」
「看來這第一個是我沒跑了。」周王朱橚喃喃,「不過怕老爺子孤單是怎麼回事兒,別告訴我他真的把我們兄弟送下去了幾個……」
周圍聽到他的話的幾個皇子們也悚然一驚,不會吧!
殿中的大臣都低眉耷眼,大氣不敢出,這種皇家「孝順」的爭鬥秘聞,他們是在不是很想聽,就怕萬歲日後那天想起來找麻煩。
漢朝初年。
「還真是孝順。」劉邦笑出了聲,「可真是爺爺的好孫子,叔叔的好侄子哈哈哈哈哈哈哈!」
蕭何嘆氣,收斂點吧,陛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