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玄武門之變
漢朝,元狩四年。
劉徹皺眉,覺得這不太對,親貴政治他理解,雖然他自己經常用人不拘一格,但其實也有不少來源於親貴,之前也講過關隴集團那千絲萬縷的聯姻關係,李淵倚重自己的親貴也算正常。
但他把不少開國功臣都推到了李世民一邊就不太正常了——打壓功臣集團也沒什麼問題,屬於鞏固權力的正常做法,但你為什麼要製造出一個圍繞李世民的功臣集團?
確實,當人被打壓的時候,必然會尋求破局之法,或者說找一個足夠資格的領頭人為他們爭取利益,但李淵你為什麼不儘早拆分?
哪怕你把李世民也視作需要打壓的對象,也不應該讓他們集結到一起。
「陛下,或許不是李淵不想,而是暫時做不到。」霍去病道,在他看來,要能做早做了,能夠放任一個利益集團的形成,很有可能是短時間沒有辦法阻止。
劉徹反應過來自己剛剛念叨出了聲,點點頭,算是表示對這種猜測的肯定。
不是說李淵絕對不能拆分,但是在他顧慮很多、最初又不願意直接撕破臉、以及對兒子還有那麼一點的關愛的情況下,他沒能阻止。
【李淵是在不斷收攏大權,削弱功臣和地方勢力。同時維持朝中各方的平衡,包括太子和秦王。
而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舉措此時是一起實行的。
先說一下李元吉,李元吉雖然一直跟在李建成一方,但他確實不負「猜鷙好兵」和「凶狂」之名。
早在武德六年,李世民跟著李淵去李元吉的府中時,李元吉就帶著他的護軍宇文寶埋伏在寢殿內,想要刺殺李世民,被李建成阻止。
後來,李淵又跑去太和宮避暑,帶著李世民和李元吉,李元吉就對李建成說,自己到了太和宮就用精兵把李世民抓起來。
正當避暑之時,突厥再次來襲,李建成就推薦李元吉擔任主帥北上討伐,並讓秦王府將領秦叔寶、尉遲敬德、程知節、段志玄等人一起出發;一同出發的,還有根據秦王府士卒名冊挑選出來的精兵強將。】
漢朝初年。
劉邦笑了:「李淵準備動手了。」李元吉確實凶狂,多次想直接下殺手。而李建成雖多有謀劃,但這種常規謀劃是離不開最高權力的點頭許可的,李元吉能夠擔任主帥、秦王府的將領兵卒能被調走,這都說明,李淵本身開始動殺心。
「這樣的方法必然會刺激李世民和他身邊的軍功集團。」蕭何搖頭,覺得這樣的做法有些粗糙了,不算上策。兔子急了還能咬人,何況李世民這樣帶著利益集團的關鍵勢力。
明朝,洪武年。
朱雄英略過那些具體情況,關注起了一個一句帶過的、並未在歷史上變成事實的事情:「爺爺,為什麼李元吉能在太和宮動用精兵抓唐太宗?」究竟是李元吉和李建成的力量也能滲透到李淵的宮中,還是他們有了李淵授意?
【除了調走李世民的將領士卒外,李建成和李元吉還誣陷杜如晦和房玄齡這兩個秦王府文官,將兩人趕回了家。
平定王世充和竇建德後,李世民就建立了文學館,設立十八學士,時常與這些學士商討經義。房玄齡和杜如晦就是十八學士之二。
做完這些,李元吉並沒有結束行動,他順勢向李淵建議除掉李世民。
李淵的回答很有意思,他沒有因為李元吉說要除掉自己的嫡親兄弟而憤怒,而是說:「這些人有定四海之功,而且罪跡未見,一旦欲殺,何以為辭?」
李元吉就回答:「秦王常違詔敕,平定洛陽之後,他驕傲自滿,不知道立刻回京,反而通過分賞財物來樹立自己的恩惠,違戾如此,豈非反逆?」
既然這樣,當然「但須速殺,何患無辭!」
李元吉說了這麼一堆,李淵則是「不對」,沒有應聲,隨後李元吉就退了出去。】
宋朝,開寶元年。
趙匡胤搖頭:「唐朝的宮廷、皇室爭鬥其實早在建國就已經埋下了根子,並非全部都是唐太宗的過錯。」唐太宗搞出來玄武門之變,確實對唐朝的後來者造成了影響,但追根溯源,產生這樣負面影響的開始卻不是玄武門。
趙德昭等人都點頭贊同。其實根源早在李淵這裡就已經產生。
不論李建成李元吉和李世民的爭鬥有多激烈,他們私底下是否已經開始對對方的性命下手,這些都應該是私下的事情,決不能直接攤開放在陽光下。
本來李淵讓兒子們爭鬥到如此程度已是不對,此時李元吉直接對他說要殺掉李世民,作為一個父親,一個或者兩個兒子對著自己說要殺掉另一個兒子,這都是應當嚴厲制止的,最起碼要擺出一個態度。
可李淵呢?先是一句「何以為辭」,後面又是「高祖不對」,充分說明他自己此時就是有著殺意在的。
李元吉和李建成能察覺到嗎?必然能夠。
察覺到李淵對李世民心懷殺意的這兩人,除了覺得沒有了動手的障礙外,他們還會怎麼想?他們還會想到,既然對李世民如此,那李淵對他們是否也有不滿……
【李元吉即將帶著李世民的精兵良將去反擊突厥,李建成在他行動之前說了自己的計劃。
「既得秦王精兵,統數萬之眾」,那就好辦了,等我和李世民到達昆明池為你餞行的時候,就讓勇士在帷幕後面殺了他,然後說他是暴斃,想來「主上諒無不信」。
隨後我就讓人勸說耶耶,「令付吾國務」。讓他把朝政都交給我;等我登基,就立你為皇太弟。
至於尉遲敬德等人,既然已經落入你的手中,到時候坑殺了,誰敢不服?】
秦朝。
嬴政有點想要冷笑,這個李家還真是精彩過人。
李淵想要殺掉一個兒子,甚至面對另一個兒子直言殺兄弟都不說什麼;李世民雖然還沒有放出來,但根據最後的結果推斷,顯然也是動了手;李元吉自然不用說,多次計劃。
而這個太子李建成呢?不說兄弟了,好兒子也不能算。幹掉李世民是自然之事,許諾立皇太弟八成只是空話,若是李世民當真死亡,李建成和李元吉也要決一生死;但是這個「令付吾國務」,不就是想要讓李淵交出權力,變成一個空架子嗎?
不過,李家這些人,大概都不算好兒子,至於父親也不是好父親。
唐朝,武德八年。
武德九年已經發生了玄武門,而此時雖然情況同樣相當緊繃,但在神跡點明李世民的輝煌功績後,氣氛就逐漸鬆弛。
但,此時,所有朝臣親貴又都將自己的頭低了下去。天子家事,還是這麼勁爆的家事,還是少看為妙。
與朝臣不同,被神跡點到名的幾人,李淵,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有一個算一個,都姿態端正,神情自若,看起來完全沒有被這些事情影響到。
【這件事,被李世民埋在東宮的探子,率更丞王晊得知,隨後報給了李世民。
秦王府眾人開始力勸李世民動手,先下手為強。李世民雖然暫時還沒有做出決定,但也沒有停止聯絡自己的各處力量。
比如,他為了以防萬一,就派了天策府車騎將軍張亮去洛陽,暗中聯絡山東豪傑以備不測,這件事還被李元吉發現狀告給了李淵,但是張亮在拷問下沒有透漏分毫,最終被放回了洛陽。
隨後,發生了一件大事:太白經天。
武德九年五月,太白晝見,時任太史令的傅弈密奏李淵,太白見秦分,秦王當有天下。李淵把這份密奏交給了李世民。
但太白經天卻沒有就此結束。
六月初一,太白經天;初三,再次經天,依舊在秦分。】
唐朝之後的朝代君臣自是知道太白經天的事情,但之前的王朝君臣卻是齊齊震驚。
漢朝,元狩四年。
「一次太白經天也就罷了,三次太白晝見,且都在秦分,」劉徹對李世民的看法再次變化,「這就是上蒼對秦王統御天下、放牧黎庶的旨意啊!」
臣子們紛紛點頭,這樣的星象,不是上天之意,還能是什麼?
漢朝初年。
「原來是三次太白經天。」蕭何嘆息,這就是促使唐朝三方人馬踏上最後一步的關鍵。
三次啊!整整三次,太白見秦分,秦王/秦國當有天下。若是一次,李淵還能糊弄過去,可整整三次,沒有哪個皇帝能夠放任這樣的情況不管。
而李淵開始處理時,李世民倘若不加以應對,結局可想而知。
劉邦笑得意味深長:「你們說,這個唐太宗,是怎麼完成的這場宮廷政變?」
或者說,這一場宮廷政變,第一目標到底是李淵,還是李建成和李元吉。
還是蕭何先做出了回答:「若是能夠做到,最佳選擇當然還是控制李淵。」李家斗到現在,早已不是什麼皇子和皇子之間的儲位之爭,而是對於皇位的爭奪,李淵也已經下場——不論他到底是否願意加入其中,都已經被拉了進去,無法做到像傳統儲位爭奪時,父親作壁上觀的姿態。
既然如此,先把皇帝控制住當然是最好的選擇,其後再處理掉李建成和李元吉,就能圓滿結束。
「次一點的就是先處理完李建成和李元吉,再去找李淵。」但這一種辦法的問題在於,李淵畢竟是皇帝,如果給了他反應時間,他還是能夠調動長安的力量的,到時候局面就不太好看。
清朝,康熙二十八年。
康熙看著唐初的皇子爭鬥,不僅自相殘殺,還想對父親下手,不由對自己的兒子們感到了幾分滿意之情:朕的兒子們倒還可以,雖然有時候有思慮不周之處,也有被朝中奸臣誤導的情況,但總歸都還是孝順的嘛!
還是朕會教兒子!
【在這期間,李世民的心腹屢屢被調離長安,王府力量剩下八百士卒,加上王晊遞來的消息,秦王府的謀划進一步加快。
李世民雖然一開始並沒有定下最終決定,但隨著局勢的變化,以及長孫無忌、高士廉、尉遲敬德等人的勸說,他最終決定進行武力奪權。
於是,他派尉遲敬德帶著自己的佩刀秘密會見房玄齡和杜如晦,並將二者化裝成道士,進入了府中。
而在太白經天三次出現後,六月初三,李世民秘密上奏李淵,狀告李建成、李元吉淫亂後宮。
但這次上奏同樣屬於攤牌,因為李世民是這樣說的,「臣於兄弟無絲毫所負,今欲殺臣」,這兩句話與李元吉的請殺李世民一樣,將所有的情況徹底和李淵挑明。
李淵是什麼反應呢?他很驚愕,最後對李世民說:「明天我會審問此事,你應該早點上報的。」】
明朝,洪武年。
皇子的小圈子裡,朱柏再次吐槽:「唐高祖這話說的,他到底是讓唐太宗早點上報哪件事?他驚愕的又是哪件事情?」
李淵到底是讓李世民早點上報兄弟想要殺他,還是兄弟穢亂後宮?
嗯,朱柏私以為,李淵吃驚和想要李世民上報的,都是李建成和李元吉穢亂後宮的事情。畢竟兒子們想要幹掉彼此,他早就知道了不是嗎。
【接下來,就是行動了。
六月初四,唐朝著名宮廷政變,玄武門之變誕生。
我們首先來簡單說一下大致過程。
六月初四,李世民帶著長孫無忌、尉遲敬德、房玄齡、杜如晦、高士廉等人入宮埋伏,而此時李淵已經叫來了裴寂、蕭瑀、陳叔達、封德彝、宇文士及、竇誕、顏師古等人,打算處理兒子的事情。
對了,要看玄武門之變,一定要看一下此時唐朝皇宮的平面圖。
李建成和李元吉騎馬帶著兵器到了臨湖殿,突然發覺到不對勁,就打算立刻撤回東宮。但還沒來得及,就被李世民帶人斬殺。
隨後東宮和齊王府兩千精兵結陣進攻玄武門,被守兵阻攔,交戰了不短時間,李世民的將領帶著百餘騎兵前來支援,東宮和齊王府兵馬隨後退散。
李淵此時帶著大臣們泛舟海池,此時知道了李建成李元吉身死,大驚,就問裴寂等人:「今日之事如何?」我該怎麼辦才好?
蕭瑀、陳叔達這樣回答:「臣聞內外無限,父子不親,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建成、元吉,義旗草創之際,並不預謀;建立已來,又無功德,常自懷憂,相濟為惡,釁起蕭牆,遂有今日之事。」做父親的,就要當斷則斷,何況如今禍起蕭牆的局面都是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錯。
「秦王功蓋天下,率土歸心,若處以元良,委之國務,陛下如釋重負,蒼生自然乂安。」秦王功蓋天下,大家都認同,陛下您要是把他立為太子,讓他處理政務,您可以卸下重擔,天下蒼生也能夠安寧。這多是一件美事!
李淵於是說:「好!這也是我一直以來的想法啊。」
於是下令召見李世民,並且安撫他:「最近這段時間,我險些被那些謠言迷惑。」
隨後,李世民被立為太子,決斷政務。】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