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斷腕太后

  第137章 斷腕太后

  【耶律倍是一個相對而言更加親近漢人,崇尚儒學的人。

  在耶律阿保機想要選擇一個對象進行祭祀的時候,耶律倍給出的回答是「孔子大聖,萬世所尊,宜先」。最後耶律阿保機還是建了孔廟,讓皇太子耶律倍春秋兩季都進行祭奠。

  而耶律德光呢?他同樣重視漢人,重視漢地,但這和耶律倍還是有所不同。一個表現就是,他非常推崇契丹傳統的征戰、騎射等文化,武略出眾,戰功累累。

  而述律平呢?她本人其實是一個典型的草原本位的執政者,對她而言,漢人、漢臣都可以任用,漢人的經濟、文化也可以拿來參考使用,但一切都要建立在維護好契丹原本權力和傳統的基礎上。

  那麼,對於皇位更替握有不小話語權的,是傳統契丹貴族。這一群體,同樣是更願意支持帶有傳統契丹色彩的皇子繼承皇位。

  再一點,耶律德光的婚姻也是為他增加籌碼的一部分——耶律氏與蕭氏世代婚姻,但耶律德光又不僅僅如此。他的妻子、也就是日後的靖安皇后蕭溫,是述律平和耶律阿保機的女兒耶律質古,與述律平同母異父弟弟蕭室魯的女兒。

  換句話說,耶律德光既是表哥、又是舅舅,蕭溫既是表妹、又是外甥女。

  但不論如何,這顯然又拉近了他和述律平家族的關係。】

  (這契丹就是蠻族,有悖人倫天理。)

  (哼!蠻族照樣打的宋朝簽澶淵之盟,打的宋朝跟我們遼朝稱兄道弟,打的宋朝向我遼朝每年進貢大量金銀財寶。)

  (就是,我遼朝是蠻族那宋朝跟我們稱兄道弟也是一個蠻族。)

  (簡直不可理喻,哼!)

  宋朝,開寶年間。

  雖然暫時播放的都是大宋有所了解的內容,但是趙匡胤看得津津有味,突然看到這些彈幕氣到發抖。

  「趙光義都是你這個廢物,讓我大宋被如此嘲諷!」

  他咬牙切齒的嘲諷起遼朝:「這契丹也就是茹毛飲血的野人一般,沒有半點開化,堂堂皇室,居然如此結親,將禮法拋之腦後,完全不顧人倫天理,與野獸何異?!」罵完,又順帶拉踩一下,「我大宋禮儀之國,就絕不會出現這樣的事情……」

  說完耶律德光的婚姻問題,他又順便嘲諷了一下耶律倍:「這耶律倍崇尚儒學,想來也不過是表面而已,若當真懂得了儒家倫理禮義,怎麼會讓自己家中出現這樣的婚姻?耶律氏和蕭氏世代通婚,他自己是不是也與耶律德光沒什麼區別?」

  趙光美等人同樣瞧不上這樣的婚姻關係。女子再嫁倒是無妨,表親之間結親也是常見方式,但是舅甥之間就實在有些過了。

  漢朝,元狩四年。

  劉徹覺得自己吃到了一口大瓜,除去舅甥這個問題外,他好奇的是另一點:「那按照他們這種姻親關係,平日裡互相究竟該如何稱呼?」

  表兄表妹這倒不是問題,這種常見組合,稱呼彼此親人也有例可循;但是舅甥呢?還是乾脆扔掉這一層關係,單單論表親?

  至於說耶律倍因為偏向儒學,而在傳統契丹貴族中的支持者不夠多,這在劉徹看來那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想要向中原靠攏沒有問題,但是可不能如此表現啊。」別說這是兩個民族之間的問題了,就算契丹貴族們不為了利益,也會有種種顧慮——就算是同一民族內部,當地位不夠穩固的時候想要表達自己的態度,那也需要再三斟酌。

  上一個主角,他們大漢的太宗皇帝不正是如此嗎?那可是忍了許久各個集團呢。

  婚姻關係也好,太子問題也罷,這些都是契丹自己的事情,說到底和劉徹關係不大,不恰當的說,就算他們一天改立八個太子,又有什麼收繼婚,那都與劉徹無關。

  他真正在意的是一點:耶律倍在回答耶律阿保機的問題時,說的那句「孔子大聖,萬世所尊」。

  孔子的祭祀確實早已有之,但是也並不能稱得上如此尊崇,就連耶律倍一個異族太子都會如此推崇,關鍵是隨後的耶律阿保機當真採納了這個建議!

  「朕選擇推崇儒家,廢黜所有不在六藝之中、孔子之術的各家學說在博士官學中的賢良,是為了統一思想,加強統治……但後世發展到如此地步……」劉徹沉思,統一思想是必須的,是不可能放棄的,但是如果孔子的地位被抬高到這樣的程度,那麼皇權和儒家,這一本來只是工具的學說之間的關係,可就不好說了。

  所以,那些看起來頗為不錯的人才選拔制度,如科舉制,考核的俱都是儒家學說孔子之術?——之前天幕展示的大都是科舉的推行、制度細則以及發展變化,倒真沒有如何說考核內容。

  雖然宋朝的故事裡面各個學說的儒學化已經顯示了些許端倪,但契丹這一個建立孔廟還真是結結實實展露了儒學的發展。

  劉徹看了一眼董仲舒,這個老頭也察覺到了後世的情況,額頭上都開始有些汗水流淌了。

  皇帝要的是統一思想,儒家只不過是察覺到了天子的需求、把自己恰到好處地修改並交了上去,但皇帝要的只是工具,而不會是一個膨脹的儒家!

  【那麼,既然要支持耶律德光登基,同時維持自己的影響力,述律平也開始了動作。

  首先,也是最核心的,就是讓大臣們不會反對自己——殺掉那些頑固反對的人!

  述律平召見契丹眾多貴族,隨後哭泣著、以一個皇后、又是失去丈夫的皇后的身份問他們:「汝思先帝乎?」

  這樣的問題怎麼回答?當然是:「受先帝恩,豈得不思?」皇后這麼問了,先帝才剛剛走,臣子們怎麼能夠說不思念先帝呢?

  但立刻,述律平就做出了回應:「果思之,宜往見之。」她將這些人全部殺掉,為耶律阿保機殉葬,前後所殺以百數。

  這樣的果決的做法,立刻震懾住了一批人,讓契丹內部浮動的人心逐漸安定下來。

  但這樣的物理消滅,顯然也有人並不願奔上後塵。

  一個叫做趙思溫的人就對此提出了異議:「先帝最親近的人當是皇后您,誰能夠比您更與先帝親近呢?應當您先行,臣跟在您身後才對。」

  這樣的說法有沒有道理?非常有道理。述律平是皇后,是耶律阿保機共同起家、掌權的妻子,再是心腹大臣,也不能比得過述律平親近。

  但是述律平再次展現了她過人的頭腦和敏銳的決斷:「吾非不欲從先帝於地下,顧諸子幼弱,國家無主,不得往耳。」隨後,她徑直斷下自己的右腕,放於棺中,作為從殉。

  這樣的做法,再次展現了她的個人水平,反應、能力、心性……而經過一輪大清洗,契丹內部也已經完全置於述律平的掌控下。】

  唐朝,貞觀年間。

  眾人目瞪口呆,有人脫口而出:「這豈非呂后之事……」

  李世民渡過那段震驚之情後,道:「並非如此。述律後能夠做到清洗百人,她本身的掌控力和力量是要超過呂后許多。」換句話說,述律平不是因為殺掉百餘人才掌控局勢的,而是因為她掌控了足夠的力量,才能夠殺掉百餘人。

  若是她自身力量、威望不足,她根本做不到發動清洗、殺掉那些反對之人。那些反對者難道不想活命嗎?只要有機會他們不會反抗嗎?但他們還是統統被清洗掉了。

  或許最後這個趙思溫以及述律平斷腕,代表的是某種程度上的達成協議,但說到底,局面掌握在了述律平手中。

  契丹,天贊二年。

  耶律阿保機毫不意外,他的這個皇后的能力和心性,他清清楚楚。因此,對於她能夠做出這樣的事情也在意料之中。

  他倒沒有去思考過自己死後述律平會怎樣做——清洗,是必然的,這不用多想也知道。至於說清洗的理由和方法,那也沒必要過多糾結。

  他只是對述律平道:「月理朵,朕的要求是,契丹必須是平穩的,即使有動盪也不能影響發展壯大。」他知道自己死後述律平一定會通過各種手段來維持自己的影響力,他也很清楚,耶律倍的失敗,核心在於對漢文化的態度分歧上。

  他自己是樂於接受漢家文化的,述律平同樣願意接受,但她並不願意因此就全面漢化、丟掉契丹傳統。耶律阿保機覺得,或許圖欲在這方面確實有點過頭。

  述律平笑了:「啜里只,我怎會讓契丹落入那樣的境地?這也是我的契丹啊!」她重視契丹傳統,歸根到底,還是因為想讓契丹更為強大,又怎會讓契丹因此敗落?

  耶律阿保機沒說什麼,對於這一點,他還是很信任皇后的,也很信任皇后的手段。又嘆口氣:「有些人,到底是我的心腹,我還是希望他們能夠儘可能保全。」

  【穩定內部情況後,述律平就進一步推動耶律德光上位。

  她在皇都,也就是日後的遼朝上京的大帳前,讓耶律德光和耶律倍都騎馬而立,讓契丹諸酋長選擇支持的對象,為他執轡。

  眾人都知道述律平的心意究竟是誰,於是紛紛搶著為耶律德光執轡。

  面對這樣的情況,耶律倍知道大勢已去,再無更改可能。於是,在耶律阿保機駕崩後的第二年,也就是天顯二年,他帶著群臣,向述律平請求讓位於耶律德光。

  就此,大局已定,十一月十五,耶律德光即位;十六日,拜謁太祖廟;十九日,舉行契丹特有的即位典禮柴冊禮;二十五日,上尊號為嗣聖皇帝,大赦天下,並決定沿用天顯年號;十二月初三,尊奉太后為太皇太后,述律平為應天皇太后,冊立妻子蕭溫為皇后。】

  清朝,康熙二十八年。

  對於述律平的做法,別的不談,她著力保護契丹傳統的行為,康熙和諸皇子、以及眾多滿人大臣還是非常贊同的。

  「我八旗滿洲,以清語騎射為本務……我朝列聖垂訓,令子孫無改衣冠,以清語騎射為重。」康熙緩緩道,這話是對著在場所有皇子、滿洲大臣的訓示,「毋得沾染漢人習氣,廢弛滿洲舊業。」

  滿語,或者說國語、清語,是大清滿族的根本所在,怎麼能夠棄習滿語而去學習其他民族的語言?早在康熙登基之後,他就明確規定,八旗幼童必須熟讀滿文,旗人寫奏摺必須使用滿文。

  騎射的重要性更不用說——大清是在馬背上得來的天下,雖然實際上對於火器的運用也不少,但騎射才是核心、是傳統、是滿族維持獨立的一個關鍵。他先年東巡,除去當時的政治因素外,也同樣想要考察、督促一下八旗子弟練習騎射。

  康熙暗自忖度,騎射可以暫且不用太過著急,倒是這滿語……不如讓八旗各個都統對各自負責的旗人展開一次考核,看看他們掌握程度究竟如何,也好了解如今大清的情況。

  他在這邊想著,那邊的大臣們的心思也開始活動:皇上如此一番表態,肯定不會說一句話就完事兒。以當今的風格,指不定什麼時候就會來一場檢查……要給合適的對象透透口風了。

  至於說那亂七八糟的親戚輩分關係……滿人如今其實也有不少,自然也沒必要提及。

  考慮完,康熙重新把注意力轉回天幕內容上。

  述律皇后的功績他不否認,但是述律平掌握大權、干涉皇位更替……這就是康熙並不喜歡的了。雖然遼太宗確實是一個有為君王,但這不應該由述律平一個女眷來決定。她輔佐皇帝就可以了,怎麼能夠插手大權呢?

  這也是康熙不怎麼贊同遼朝耶律氏和蕭氏的婚姻規則的原因之一。這樣世代聯姻,不就相當於把皇帝的權柄分了一部分出去嗎?但,天子,怎麼能夠和別人共享權柄?那些想要試探的,都是心懷不軌之輩,理當處死才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