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述律平

  第136章 述律平

  漢朝,元狩四年。

  劉徹笑了:「所以,這個耶律倍,就又是一個功績聲望不及弟弟的太子了?」

  也不知道耶律阿保機生前有沒有發現他的兒子們之間的問題,有沒有想過太子能否順利即位的問題——或許有過,但是可能在他眼裡這種問題並不算太嚴重,也可能是他覺得即使出了什麼岔子,契丹也能夠平穩度過。

  而耶律德光本人的實力名望還是原因之一,那其他原因是什麼?會不會就是耶律阿保機認為不需要過多擔心、提早處理的原因所在?

  「說到底,耶律阿保機和李淵還是不一樣的。」他想了半天,最終卻把話音落在了另一個方向。

  大臣們一愣,又趕忙附和,確實如此云云。

  確實不一樣,所以這一場爭位風波發生在阿保機死後,而不是在他生前爆發。

  清朝,康熙二十八年。

  若說對這樣的環境的了解,康熙絕對算其中一人。

  雖然他所處的時期是大清,又沒有經歷過清初的政治局面,但且不說他作為幼主登基時面臨的種種危機,就說清朝自己的史冊,就對清初的情況記載的一清二楚。

  世選制,這樣的制度,再轉變成皇位世襲,從根子上就存在著對皇權的威脅。

  大清當年,和這世選制又有多大區別?太宗皇帝須得八王議政,幾大貝勒各自擁兵,八旗簡直就是各個旗主的私產,被各個旗主用來和中央對抗……

  直到如今,雖然這宗室旗主已經被數次削弱,但康熙還在持續加強對八旗的掌控。

  【另一個原因,就是地皇后述律平的支持。

  述律平作為契丹開國皇后,並不是一個柔弱的、依附於耶律阿保機的女性。相反,她敏銳果決,具有極強的政治眼光和手腕,又有與之相襯的堅定果斷的心性。

  而在契丹部族中,妻子的地位也相當重要,她們時常要參與部族的日常活動,輔佐丈夫,包括政治和軍事,也要在丈夫出外征戰時掌控後方。

  因而,述律平時常參與行軍打仗、統帥部眾的各項事務,才能過人,也積累了諸多人望、權力。

  曾經,耶律阿保機出征党項時,黃頭、臭泊這兩個室韋的部族認為契丹內部空虛,發動襲擊,述律平知道消息後,就整頓兵馬,嚴陣以待,隨後大破敵軍,威名震懾諸夷。

  除此外,契丹開國的漢人功臣、歷經四代帝王的韓延徽也是被述律平保下,隨後才有了耶律阿保機與其的交流,以及重用。】

  (地皇后莊重果斷,有雄才大略啊)

  (地皇后述律平自斷手腕威震朝野,是個狠人)

  漢朝初年。

  劉邦笑了笑,穩穩噹噹道:「開國皇后當然重要,也必然是這樣的女子才能擔得起此等重擔。」

  雖然他寵愛戚夫人,但也並不認為她能夠成為皇后、擔起皇后的責任——皇后不是妃嬪,而是真的要參與政治的,她的頭腦、心性、一言一行,都會帶有濃重的政治意義。

  後世的王朝他不清楚,但起碼在如今的大漢就是如此。

  呂雉冷哼一聲,沒有對他這句話發表什麼想法,只是道:「任何一代皇后都很重要。」開國皇后的擔子確實重,但後面難道就不需要皇后發揮自己的作用了?

  日常的政治活動也罷,特殊情況下的總攝國事也好,都需要一個腦子清醒又有手腕的皇后。

  蕭何笑道:「臣以為,這個契丹、遼朝,皇后的作用會一直都很重要的。」這一點,與他們看到的其他一些後世王朝並不同。

  唐朝,貞觀年間。

  李世民頓時想到了自己的妻子——雖然不能算是開國皇后,但是她對自己的幫助何其之多!又想到她這些年跟隨自己吃到的苦難,一時間眼圈一紅,就想要落下淚來。

  還有開國皇后,自己的母親,大唐建立之前就已經去世,沒能享受到皇后的尊榮……

  他的眼淚是真的落下來了。

  長孫皇后連忙安慰,又是哄又是勸,李世民的心情才迴轉過來。

  悲傷過後,他又有心情開始思考神跡中透露的信息:「漢人開國功臣?看來當時,胡漢之間交集甚廣啊。」

  「你們說,燕雲十六州,遼對他們到底是怎樣的政策呢?他們會心向宋朝嗎?」他發出了這樣的疑問。畢竟,從契丹目前的政策來看,他們還是比較重視漢人、願意讓出一部分利益的,而長期在唐朝附近的歷史,也讓他們有一定的漢化基礎。

  程知節大大咧咧道:「那肯定的吧,畢竟是漢人,怎麼能不想著漢人自己的王朝?……」他撓撓頭,想到了什麼,「不過,這還得看宋朝這邊的情況,要是這邊一塌糊塗……」

  所有人都同意程知節的觀點。

  心向漢人王朝應當是很正常的,但畢竟普通百姓是要活命的,左右最終結果的就是宋朝的政策和能力。

  【另一方面,就是述律平手中握有的部族力量。

  契丹、日後的遼朝,始終還是保持著部族的結構,其中,包括皇族四帳——大橫帳和橫帳三父房族,大橫帳是太祖耶律阿保機的後裔,也是最為核心的一帳;橫帳三父房族是耶律阿保機的伯父岩木、釋魯以及阿保機諸弟的後裔。

  遙輦九帳族,也就是曾經九個遙輦氏可汗的後裔。

  以及國舅帳和國舅別部。

  其中,國舅帳,就是述律平掌握的部族,實際上包含兩個部族——拔里、乙室已族。述律平的父族即為拔里族,其中分為大父、少父二房;而她的母親的前夫之族則為乙室已族,其中又分作大翁、小翁二房。

  而國舅別部,則是在遼世宗時期創立的,他將自己的母親的父族變成了新一支國舅部族,稱為國舅別部。

  這兩個國舅帳,都被賜姓蕭氏。

  順帶一提,國舅帳和國舅別部也被稱為「後族」,與之相對應的是王族三耶律:大賀氏,遙輦氏,以及世里氏、也就是耶律阿保機先祖姓氏。而「王族惟與後族通婚」,也就是說,王族耶律氏與後族蕭氏,世代通婚。

  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王族與後族「共治」的政治格局。

  這一點從節日習俗也能看出來,二月一日為中和節,國舅族蕭氏設宴,以延國族耶律氏,歲以為常。六月十有八日,國俗耶律氏設宴以延國舅族蕭氏。

  而如今是契丹建國初期,雖然還沒有徹底形成日後遼朝的政治格局,但地皇后述律平手中的力量依舊強大。】

  (遼國太后都挺厲害後面還有一個蕭太后就是前面播放宋太宗趙光義被打到驢車漂移一舉打出高粱河車神的名號流傳後世)

  宋朝,宋太宗時期

  趙光義看到天幕這個彈幕直接破防了,紅溫警告!

  (這個是誰的彈幕不要被我知道不然要你好看)

  秦朝。

  嬴政對遼朝這樣的構造不由感到有些驚訝。

  雖然大秦和楚國當年的聯姻也維持了很長時間,數代王后太后都出自楚國,但到底和遼朝這樣絕對的通婚是兩碼事。

  王族惟與後族通婚……這就是說,歷代皇帝,沒有意外的話,皇后都是姓蕭,不是出自國舅帳,就是出自國舅別部,各個王妃也同樣如此;而國舅帳和國舅別部的兒子,也都是娶妻耶律氏。

  「這樣的婚姻關係……也不怪遼朝的皇后太后能夠掌握不小力量、參與朝政。」扶蘇開口,這樣的制度確實拓展了他的視野,大秦之前也是真的沒有見到過如此的通婚方式。

  而既然二者世代通婚,那麼在朝政中呢?耶律氏必然會占據不少官職,蕭氏難道不會同樣占據不少嗎?既然如此,「共治」的朝堂基礎也有了。

  在這樣的制度條件下,皇后手中握有的力量絕非一星半點,而皇帝通過姻親關係也能夠得到大量的好處,掌握各方,讓整個上層變成一個穩固的團體——雖然會有內部鬥爭,但並不至於發生什麼不可挽回的大的動盪。

  漢朝,文帝前元年間。

  劉恆有些驚訝:「這樣的聯盟……」

  這可是相當穩定、也相當有長期聯盟的決心——就連傳統節日中,都要添上一筆來維持聯盟。而且,國舅帳設宴以延國族耶律氏,這本身就很過分了;結果轉過頭,耶律氏還要設宴以延國舅族蕭氏。

  這給劉啟的感覺,很像古老傳說中的兩個部落通婚,世代傳承,綿延不斷。

  他對劉恆道:「正因為契丹本身所具有的各項傳統,對於剛剛建國的他們,我們習以為常的繼位方式與他們而言還並不算深入人心,也還是因為他們本身的傳統,所以皇后才會對繼承人、軍國大事有著極高的決定權。」

  國族耶律氏與國舅族蕭氏世代聯姻,那不論蕭氏到底有幾個部族,總體而言的表現就是蕭氏占據契丹的大量權力——這反映在內廷中,自然就是皇后、太后的強大力量。

  這是其他王朝並不具備的可能。

  漢家王朝的皇后的權力,放在所有王朝中,已經算是最高的那一批,但也並不能夠做到如述律平一般,在有著明確的太子、太子年歲並不小、太子也有著一批支持者、並且沒什麼過錯的情況下,光明正大地要求改換登基人選。

  坦白講,雖然他們家一直說太子不好當、皇帝不諱於廢立太子,但是哪怕皇帝要廢立太子,通常還要找個能說得過去的理由呢。

  劉恆笑笑:「這位述律皇后,稱號可是地皇后,之前同時出現的是遼太祖的天皇帝稱號。」雖然皇帝皇后給自己上各種亂七八糟的尊號在後世已經不算新鮮事,但是「天」「地」這樣的到底還有幾分不同。

  耶律阿保機把自己上尊號為天皇帝不奇怪,但他給了述律平地皇后之名——一方面,述律平的個人能力顯然突出;另一方面,述律平在他心中的地位、在契丹貴族們心中的地位,都顯然頗為高。

  別的不說,在耶律阿保機死後,皇太子耶律倍尚在的情況下,攝政的居然是述律平,她的力量從這裡也可見一斑。

  唐朝,貞觀年間。

  李世民有些奇怪:「縱然如此,耶律倍也畢竟是有著功績傍身的皇太子,支持他的勢力會與另一方差那麼多嗎?傳統的契丹貴族們莫非有大部分都沒有選擇站他一方?」

  對於此時的契丹而言,能夠左右皇位傳承的,還是原本的契丹貴族們,漢人的力量在這件事中並不能算是核心。

  這個耶律倍,他不會脫離契丹貴族核心訴求了吧?

  遼朝,會同元年。

  耶律德光看到對他當初成功登基的情況的分析,並不在意,反而依舊笑容滿面:「母后敏銳果斷,為我大遼的建立貢獻良多,如今我大遼有此番基業,也離不開母后的一番苦心。」

  開玩笑,雖然他確實和述律平在對待中原的態度上有著不小的分歧,但這不意味著他就會認為述律平的做法全都是錯誤的、不應該的——他能夠登基,確實離不開述律平的一力支持;而如今他率軍征戰在外,後方的不少事情也還是在依靠述律平來處理。

  耶律氏和蕭氏的通婚規則他也不覺得有什麼不好,他們大遼有自己的情況,又不像那些中原人。

  況且,也不是完全沒有和其他家族通婚的情況。

  再看到韓延徽,他又笑道:「魯國公既是父皇的佐命大臣,又是朕的肱股之臣,這新打下來的燕雲地區還需要向他諮詢一番,讓他建議一下如何治理才好。」

  他對於韓延徽、韓知古這些為大遼出力不小的漢人大臣還是很滿意的,也不吝於給他們封賞、惠及子孫,讓他們也成為大遼的世襲貴族團體。

  倒是那個國舅別部……除了拔里、乙室已族,這個遼世宗又把哪一帳變成了國舅族?為什麼要再立一個——怎麼看都是像在與原本的國舅帳做對抗。那,為什麼要對抗?

  這個世宗到底是大遼第幾任皇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