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遼太宗

  第134章 遼太宗

  【叮咚——歡迎收看歷史直播】

  【本期我們的主角遼太宗】

  遼朝,會同元年。

  剛剛奪取了燕雲十六州、為大遼打下至關重要的一塊疆土的遼太宗耶律德光心情非常好,他正準備在燕雲之地再設立一個京城,作為加強當地統治、方便對當地漢人管理的方法。

  除此之外,他還在和近臣們商量對於燕雲地區的治理方法——漢人地區,用他們大遼部落的治理方式好像不是很能夠適應。

  不過,這都是此次天幕結束後的事情了,而這一次是講述遼太宗——耶律德光很有自信,他覺得這一定就是自己,不會是別人。

  蕭翰笑道:「大汗甫定多方,遠近向化,如今又奪取了幽、燕諸州,太宗之名,除了您,還能有誰擔得起呢?」

  宋朝,開寶元年。

  趙匡胤臉色有些猙獰,他一點也不想聽見這個奪取了燕雲十六州的遼國皇帝的廟號——哈,沒錯,遼太宗!

  他確實是稱得上遼國的太宗了,但這可是有著一部分是因為燕雲!

  趙匡胤兢兢業業這麼多年是為了什麼?不就是為了能夠奪回燕雲,將這樣的戰略要地重新收回漢人手中……而造成如今的局面的,除去唐末以來諸國亂鬥的問題,難道遼國就沒有什麼責任嗎?

  【遼太宗他是非漢族的王朝中的二代之君,是亂世之中穩定遼朝的重要基石,他一生致力於開疆拓土,為遼朝奪取更多的土地,常年征戰在外;同時,他又絲毫不放鬆內政制度的構建,用敏銳的眼光,為遼朝在探索中的制度建設提供了大量內容,奠定了遼朝的基礎政治。

  同時他是母親的好兒子,是遼朝各項制度和思想的創始人,更是典型遼朝特色君主政治制度的奠基者和實踐者。】

  [請問遼朝皇帝你們的特色君主政治制度是什麼?]

  [跟前面叫唐太宗的玄武門競爭上崗一樣嘛?]

  唐朝,貞觀年間。

  李世民頭腦風暴,並試圖讓大臣們和自己一同進行:「遼朝特色君主政治制度?」這什麼意思?君主政治制度,還有什麼特色?

  李世民腦子還在思考著天幕內容然後看著彈幕上的話語臉色一下就黑了。

  雖然大唐是中原王朝,和遼朝這樣的非漢族王朝並不相同,但之前的突厥、匈奴、鮮卑也並非沒有建立政治體系,更是有建立王朝的存在,有他們在,遼朝還能有什麼與眾不同的突出點嗎?

  「常年征戰在外?」程知節關注的更多還是打仗的事情。要是常年征戰在外,那算不算一種特色呢?

  「……」長孫無忌無法下判斷,按照常理來說,他覺得常年征戰在外並不能算是什麼特色,就算征戰,難道就沒有朝政要處理嗎?就沒有回京的時候嗎?不過,要是一定要偏離常理……那就什麼都有可能了。

  【遼太宗,也是遼朝的第二位皇帝,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次子,耶律德光。】

  [堯骨,你大哥怎麼樣了,為什麼你登基了,發生了什麼事?]

  [******]

  契丹,天贊二年。

  耶律阿保機有些驚訝,太宗是自己的二子堯骨?然後發了一下彈幕看著***知道不能私下透露未來。

  如今是天贊二年,也是他稱帝立國的第七年,而在他稱帝立國的元年,也就是神冊元年,他在冊立妻子述律平為應天大明地皇后的同時,就把二人的長子耶律倍立為了太子。

  他對於這個長子還是比較滿意的,熟習弓馬騎射,又聰敏好學,對於漢家文化也頗有了解,是符合他對於繼承人的要求的。

  但是次子……也很好,能力出眾,去年自己將他封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征討薊北地區,又讓他攻伐幽州地區,他都做的很好,立下了赫赫戰功的同時,也把控住了不少軍中人心。

  難道後來是因此才讓二子能夠登上帝位?

  他看向皇后,此時帳中只有他們夫妻二人,其餘人等還要過一小會兒才會到。述律平神情平靜,也冷靜地和他對視一眼——確實,皇后一向更喜歡二兒子。

  他沒說什麼,但述律平明白他的想法,便道:「我確實很有可能會擁立堯骨登基。」對於自己的偏向,她並不否認。

  耶律阿保機沒有再在這個問題上打轉,他想了想,又道:「所以,這個『遼』的國號,也是他改的?」

  唐朝,武德年間。

  啊,第二位皇帝,啊,次子……

  不過,這個開國皇帝是太祖誒,不是高祖。

  李世民幾人依舊八風不動,儀態優美,即使是李元吉,此時也展現出了一個世家公子、皇子的良好修養。

  明朝,洪武年間。

  雖然不喜歡這樣的外族政權,但朱標對於耶律德光的政治還是肯定的:「遼國的很多制度,都是源自遼太宗。」也就是耶律德光,在耶律阿保機的基礎上,創立了貫穿整個遼國兩百年的基本政治制度,延續了遼國的遊牧風格。

  朱樉對於遼國的事情現場翻書,不由嘖嘖稱奇:「他們真的是一年四季都在移動嗎?那他們的政治體制怎麼運行?」

  如果說如匈奴、突厥一般的遊牧民族,尚且是部落狀態,那麼四時遊獵、移動大帳倒不奇怪,反正他們是要放牧的,即使是王族貴族也不例外。

  但通常而言,建立了如中原王朝一般的國家的遊牧民族,大部分不也像是中原王朝一樣,有一個或兩個京城,皇室和貴族、大臣們在京城、或者往來於兩個京城之間辦公、居住嗎?

  可這遼國的相關記載裡面,怎麼總是說遼國從皇帝到重要官員,全部都是在不停地移動呢?

  那陸陸續續建立的五個京城就像是擺設一樣。

  【耶律德光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和應天皇后述律平的次子,他出生的時候,契丹尚且是以遙輦氏為可汗,但是遙輦氏勢力日漸衰退,耶律氏氣勢日盛。

  當時的耶律阿保機,剛剛成為遙輦氏時期契丹八部中迭剌部的首領,夷離堇。迭剌部就是遼朝北面官中北院和南院的前身。】

  唐朝,貞觀年間。

  看著這遙輦氏,迭剌部,夷離堇,有些不善此道的人就開始頭昏腦漲,不由抱怨道:「這契丹不愧是外族,就和那突厥匈奴一樣,這些外族都是亂七八糟的,官職一大串,制度也一大串。」

  讓他一時半會兒根本分不清楚,非得耐心搞上半天才能勉強理清頭緒。

  李世民得出結論:「所以這個契丹在大唐期間還變換了核心群體?從大賀氏變成了遙輦氏。」如今契丹的可汗都是出自大賀氏,暫時看起來也沒有什麼權力旁落的跡象,可天幕中已經是從遙輦氏到耶律氏手中過渡的階段了。

  杜如晦在心裡算了算,說出自己的觀點:「很有可能契丹在歸附我大唐後有過大的內部動亂,甚至分崩離析,之後重新聚攏的契丹才以遙輦氏為尊。」

  異族嘛,雖然他們的可汗和中原的天子不能完全等同,但如果說從一個姓氏換到了另一個姓氏手中,也是勢必要經歷一場,或者好幾場風波的。

  宋朝,開寶元年。

  趙德芳翻著大宋對遼朝歷史情況的記載,對照道:「北院和南院來源於迭剌部,而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所設的八部中就包含這兩部,那麼之前,在遙輦氏時期,契丹八部應當就是迭剌部,乙室部,品部,楮特部,烏隗部,涅剌部,突呂不部,突舉部。」

  「這個應該是遙輦氏第一任可汗阻午可汗時期的八部吧,」趙德昭聽著就覺得有點複雜,「要是能夠知道這些部的具體含義、設立的具體情況就好了。」

  畢竟很多都是音譯,並不能完全傳遞出這些「部」的含義,或者說,有些名字只是單純的地名等,但地名背後的歷史、政治因素相當重要。

  趙光美想了想對遼國的了解,也對此不太爽快:「別提了,就說這遙輦氏八部,說不定其中哪一部還是另一部中直接拉出來一批人組建的,氏族都是一模一樣的。」

  這樣一來,再想分析,就更麻煩了,全都沾親帶故的。

  【當時是天復二年,也是唐朝倒數第二個皇帝唐昭宗李曄時期。

  當時的唐朝已經走到了不可抵擋的滅亡階段,縱使李曄設法挽救也並不能達成效果。中原大地各處分裂,五代十國將要登場的各方軍閥勢力已經出現。

  而契丹的情況與中原也密切相關,又有幾分相似。

  自遙輦氏聯盟建立後不久,耶律氏就開始世襲夷離堇的職位,掌握兵權、刑罰,勢力根深蒂固,不斷壯大。

  而隨著契丹的發展,部落聯盟的政治狀態勢必會逐漸落後於實際情況和需求,進而逐步產生裂痕,直到有一天,這個制度被淘汰,或者這個民族被淘汰。】

  漢朝,元狩四年。

  劉徹一直都想要攻破匈奴,自然對匈奴的制度進行過深刻的研究,也儘可能地搜集匈奴相關的一切資料。

  看到關於契丹的情況,他便道:「這些外族和大漢以及後來中原的制度確實不太一樣,即使有些外族模仿中原套用了一套殼子,但他們的運轉方式是與大漢完全不同的。」

  一方面,他們的體制其實相當簡陋——雖然說也有不少官職,但與中原相比,依舊顯得簡單,很鬆散;

  另一方面,他們在相當一部分程度上是以血緣為核心——這不是說中原就不講究血緣了,但是通常而言,能夠世襲的也就是皇位、爵位等。

  像是讓耶律氏世襲執掌兵權和刑罰的「夷離堇」一職,而可汗的世襲卻不是耶律氏而是遙輦氏,在大漢是不會出現的,起碼在中央正常運轉、天子理智清醒的情況下不會。

  主父偃等皇帝說完,又過了幾息,才道:「所以,這個契丹之前的情況,就可以算作部落聯盟嗎?」這個部落,是否可以算是部族的意思?

  秦朝。

  嬴政同樣關心契丹的政治體系問題,他已經知道日後這個契丹會變成一個朝代——雖然是被天幕專門點名有契丹特色,但到底是形成了一個如其他王朝一般的朝代。

  而如今,契丹還是一個「部落聯盟」,與匈奴類似。

  「所以,隨著所處情況的發展,契丹想要繼續,那這個部落聯盟的政治形態只有被淘汰這樣一個結果……」如果不更改政治體制,極大的可能,契丹就會在混亂中消亡。

  嬴政沉默下來,所以,郡縣、皇帝制度就是對先前周天子的制度的替代——那麼,他所創立的這些制度,難道不會有落伍的一天嗎?

  唐朝,貞觀年間。

  再一次看到大唐的滅亡,李世民無言,他已經沒有什麼話可說了。

  左右,等到這個昭宗李曄時期,大唐確實也是積重難返,問題早就已經出現,要解決也不是指望著這最後一段時間。

  所以,他和臣子們都沒有說什麼。真有什麼想法,不如放在當下去嘗試。

  【當時,唐朝逐步走向崩塌,四方動作不斷,而契丹也在這樣一個環境中逐漸壯大,「咸通中,其王習爾之再遣使者入朝,部落浸強。」

  壯大的契丹,自然沿襲遊牧民族一貫的風尚:出兵征伐四方,搶奪人口、牲畜、糧草、土地。

  不過,鑑於唐朝的情況,契丹並沒有把刀鋒指向唐朝,而是先指向了其他遊牧民族。

  首先是奚族,這個與契丹是同族異部的兄弟關係的民族,其後又有室韋等族。「北征於厥、室韋,南略易、定、奚、霫」。最終,契丹「乘中原多故,北邊無備,遂蠶食諸郡。韃靼、奚、室韋之屬咸被驅役,族帳浸盛,有時入寇」。

  而這麼多戰爭後掠奪的人口,大多被帶回契丹變成了奴隸,這些奴隸並不是契丹人,與他們沒有任何血緣,沒有任何親緣,這與契丹先前的血緣氏族體制完全相悖。

  加之多年來夷離堇的世襲、權力擴大,以及其他特權貴族的誕生與發展,部落聯盟的制度最終走向瓦解,契丹開始向國家、向帝制轉變。

  而最終完成了這一步的,就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