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外戚

  第127章 外戚

  明朝,洪武年間。💀☜ 69ˢĦ𝓾ⓧ.𝓒𝕠M 🐨💚

  朱元璋對於歷史上種種外戚亂象早已熟知,薄昭自然也不例外。

  「這外戚啊,只能給他們富貴,決不能給他們權力,否則,即使他們沒有篡權的能力,也會擾亂朝政,禍亂天下。」

  像他,給朱家子孫定下的婚嫁規矩就很好,基本上能夠杜絕掉歷史上的一系列問題:凡天子、親王之後、妃、宮嬪,必慎選庶民善良之家。

  這樣,即便有了問題,處理起來也很簡單方便,不需要顧及什麼前朝力量、母族勢力。

  還是他想的周到!

  【在入京的那一刻,劉恆已經做好了變成皇帝的準備,而他登基後的種種行為、手段也充分證明了,他是一個合格的、優秀的皇帝。

  可薄昭卻並沒有及時跟上他這個外甥變化的腳步。

  雖然成了軹侯,但他還沒有完全清楚劉恆如今的本質,他沉醉在天子外戚的風光中,還一味將劉恆當做自己的外甥,認為親人的關係必然讓劉恆會偏向自己。

  但如今的劉恆是這樣的嗎?顯然不是。對於現在的劉恆而言,最重要的是政治,再包括諸如民生、經濟等方面。

  若是無事,作為劉恆的舅舅,還是在他登基的過程中立下大功的舅舅,薄昭自然生活滋潤,但若薄昭越線,那也只能沒辦法了。

  十年,薄昭幹了一件大事,他殺了朝廷的使者。】

  漢朝,元狩四年。

  劉徹笑了:「朕是皇帝。文帝,也是皇帝。」

  作為大漢天子,掌握整個大漢的情況和方向,就絕不是原來的諸侯王了,更不會是像民間親族那般。而是一切都要為天子服務,天子的言行同樣要為政治、需求而服務。

  對於這一點,劉徹一點也不覺得有問題,而是相當自豪:朕,還有朕的先祖們,都是不會拘於私情的皇帝,都是為大漢負責的天子!

  至於若是有一天,天子如普通的諸侯王或者民間一般,為了私情而對天下放鬆,那,大漢才是真的要走向衰亡。

  唐朝,貞觀年間。

  李世民搖頭:「做了這樣的事情,薄昭還怎麼可能無罪生還?」漢使,是代表天子的,結果你薄昭卻私自將其殺害,是不將天子放在眼中嗎?

  再加上文帝十年左右的政治形勢……

  只能說,薄昭認不清情況,不知道自己到底該幹什麼,結果乾的事情太大,能力、身份和情分又不足夠劉恆堅持保他,最終也只有一條路可以走了。

  【這件事太大了,劉恆不可能輕飄飄揭過去,但他還是想要給薄昭一個體面,也給自己一個體面。

  於是,他沒有直接命人抓住薄昭按律誅殺,而是讓大臣們陪薄昭喝酒,想要暗示薄昭去自殺,但薄昭雖然看了出來,卻並不願意。

  怎麼辦?劉恆幹了一件留名千古的事情:派群臣身著喪服,前往他的地方給他哭喪。

  薄昭沒有辦法,他知道自己是真的非死不可了,於是選擇了自殺。】

  漢朝,元狩四年。

  劉徹點點頭,之前都不是很注意這一點,現在看來,這麼一個辦法,還當真好用。

  不用自己動手,又能搏一個念情的名聲,還能讓被暗示的人也保留了一份體面,又解決了外戚問題,這不是一舉多得,還有什麼是一舉多得?

  自己的大臣們就總有一些和自己的政見不同,或者有些跟不上腳步逐漸過時,自己想幹什麼還需要顧及他們的體面問題,現在看來,根本不用想那麼多,只要讓他們自己懂得體面就可以了。

  漢朝初年。

  劉邦這次是真的笑了,笑得開懷,不能自已。

  「劉恆這小子,從這裡看來,才是真有乃公的風範!」

  怎麼說,面對這樣的情況,就應該把「選擇權」交給當事人才對嘛。

  宋朝,開寶元年。

  對於漢家天子,特別是前面幾位,趙匡胤不得不說上一句:「漢家天子,一舉一動皆有其政治意義所在。即使並非政治意義,也必然關乎有用與否。」

  在漢朝初期發展和鼎盛階段的數位明君,無一不是如此,就像是天生的政治動物一般,呼吸都帶著政治的色彩。

  他們會冷冰冰地、理智地審視每一個人、每一件事,衡量每個人的價值、每件事的意義,再根據這些做出一系列行為和決定。與後世王朝比起來,實在是太過理性了一些。

  當然,趙匡胤這話並不是說漢家天子們就沒有感情因素了,他們當然也有偏愛與厭惡,也有縱容與警惕,有些人和事他們總會放縱偏愛幾分。

  但這些都要落在政治需求之後,若是當他們發現這些人無法滿足政治需求、或者出現了絕對優秀的人選,原本這些偏愛的人事就會迅速被放棄:好一點的,還會幫他們謀求一條後路;差一點的,就會被直接放下不管。

  這好嗎?對於一個皇帝來說,當然很好,對於他的子民而言,也很好……也不能這麼說,對子民來說,大部分時間是很好的。

  但是,如自己一般的皇帝,就不能保證能夠做到這一點。趙匡胤不能保證自己不會被感情因素左右決定,他對自己的情況心知肚明;而不僅他不能做到,大宋之前的幾個朝代,包括漢室後來的皇帝,同樣無法做到——實在太難了啊。

  【薄昭死後,劉恆讓他的兒子薄戎奴繼承了軹侯之位。

  薄戎奴死後,諡號為易侯,兒子薄梁嗣軹侯,是武帝建元二年,同年,因罪免,國除。

  薄家的外戚之路到此結束。

  當然,薄昭並不是唯一一個,因為看不清政治形勢、看不明白皇帝心意,又做出許多越線舉動,最後被皇帝幹掉的舅舅。】

  漢朝,文帝前元年間。

  劉恆並不覺得自己幹掉了舅舅薄昭有什麼問題。就像天幕所說,那還是因為薄昭自己做的事情太過分了,朕又有什麼辦法?國法所在,即便是國舅也不能擅自違反。

  「只不過,我大漢的外戚鬥爭應當會比較激烈。」他下了這樣的定論,大約被幹掉的舅舅在大漢時期,就會有很多。

  但是,這又有什麼問題嗎?沒有。

  劉恆不以為意,太子劉啟同樣不在意。父子二人只想要聽到更多和大漢發展有關的內容。

  至於說外戚,皇帝不能失去外戚!

  最起碼大漢是如此。而有了這樣的根本觀念在這裡,由此衍生出來的諸如權力鬥爭之類的副產品就是小節了。

  【遠的不說,單單漢朝的東漢時期,在鬥爭激烈的政治環境下,被皇帝、特別是通過宦官勢力幹掉的舅舅們就不在少數。

  往遠了說,因為自身和皇帝本質上的衝突,被幹掉的著名的舅舅,唐朝有長孫無忌,清朝有隆科多。

  當然,東漢之所以那麼多,和當時大量天子年幼繼位、需要外戚幫忙有關。】

  唐朝,貞觀年間。

  李世民和長孫無忌看到這裡沉默不語,其他人也紛紛陷入了沉默。前面也說了長孫無忌看不清楚局勢被李治幹掉了。

  長孫無忌則是想要去到日後的那個自己身邊,好好的給上幾個大嘴巴子把他腦子裡的水扇出來。

  東漢,建武十七年。

  劉秀的心情比唐朝貞觀君臣們差多了。

  畢竟,他們只是感情上受到了傷害,遭受了打擊,可他呢?他的大漢,才是真真正正如遭雷擊!這可不是什麼沒什麼用的感情問題,而是國家政體上實實在在的影響。

  早在聽到第一句的時候,他就產生了不妙的預感:若是常態的政治鬥爭,為什麼會犧牲掉大量的舅舅?要犧牲,也該是朝臣。可看天幕中切換的畫面,這舅舅掛掉的頻率都趕上一代一家了。

  還有,劉秀的面容扭曲了一瞬,宦官……

  等到最後一句出來,劉秀是真的不好了,怪不得會有那麼多舅舅,當然是因為有一堆小皇帝了!小皇帝!一堆!

  這樣的情況,不出來幾個舅舅,還能有什麼辦法?而等到皇帝長成,舅舅們自然也得退位。

  不光劉秀的臉綠了,他的心腹大臣們的臉同樣綠了。

  對於他們而言,這樣的情況顯然是最糟糕的一種了。他們不僅需要擔憂大漢的未來,還需要擔憂自己家族的未來——都是小皇帝,說明天子更迭頻繁,這樣自然會朝政不穩,在這樣的環境下,任何一個家族都需要殫精竭慮,還未必能有一個好的結果。

  「為什麼,朕的子孫會壽數不久?!」劉秀幾乎是從牙縫裡擠出來的這句話。

  聽到的大臣們同樣頭皮一緊,陛下的意思……

  這到底是人為所致,還是天意如此?若是人為,那一場整頓清洗不可避免;若是天意,若是天意……那就更可怕了。

  清朝,康熙二十八年。

  隆科多撲通一聲就跪了下去,向康熙請罪:「皇上,奴才有罪……」

  就在去年,隆科多被康熙授為一等侍衛,提拔為鑾儀使,兼正藍旗蒙古副都統,可以說備受康熙信重,是朝中冉冉升起的一顆新星。

  如今,他自然也在雖皇帝一同觀看神跡的人選之中。

  康熙暫時沒有管他,而是想著另一個問題:下一任皇帝,是保成嗎?保成為什麼會幹掉隆科多?莫非當真是因為隆科多行為越矩、有違上意?

  這個解釋沒問題,但另一個問題在於,保成會稱隆科多為舅舅?

  【漢朝的外戚貫穿了整個王朝,這並非某一任皇帝寵愛加恩母族或妻族,而是一種制度化。

  「自古受命帝王及繼體守文之君。非獨內德茂也,蓋亦有外戚之助焉。」

  外戚並非是禍亂天下的根源,而是皇帝治理天下、穩固統治的重要助手。

  皇帝們信任外戚,遠甚於其他朝臣,亦或者同姓宗族王侯。

  而在國家體制尚且正常運轉的時期,外戚們也並沒有辜負皇帝的信任,即使沒有過人的才能、不能為皇帝開疆拓土,也履行了自己的職責,為皇帝穩固統治、對抗其他力量集團貢獻了力量。】

  漢朝,文帝前元年間。

  劉恆點點頭,這倒沒錯,外戚自然是更值得皇帝託付信任。

  至於說大臣和同姓宗王,大臣先不用說,他們的利益和皇帝的利益並不一致,很容易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略掉皇帝的利益,何況,他們與皇帝不過君臣關係,若是勢大,難道不會擅自進行皇位更替、乃至改朝換代嗎?

  至於同姓宗王,那就更不用說了,大家都是皇室血脈,若是有了力量,為何不能是自己當皇帝,而是要讓你來當?他現在分封同姓諸侯王,也不過是形勢所迫,不得已而為之。

  但即便他如此做了,私下對同姓宗王的警惕可從沒有減少過。

  這些都不如外戚,特別是當太后僅有一子的時候。最次最次,外戚都要保證皇帝還是皇帝。

  高皇帝不就是這樣選擇的嗎?對於呂后維持了漢家天下的過渡,他們可並沒有否認。

  啟兒年歲已長,倒是不用擔心這樣的事情。否則,他必然也要就此謀劃一番才好。

  ——當然,還是那句話,國家體制還能正常運轉。若是體制崩壞,外戚確實也未必可靠。

  漢朝,元狩四年。

  劉徹對於這段話表示深深贊同。

  不說別的,他可是徹徹底底享受到了外戚帶來的好處:衛青、霍去病二人,就是最好的代表。

  當然,外戚有沒有煩心的?也有。當年竇家,就很煩人,但也只是煩人而已,想要處理並不十分困難。

  只是,那都是從前的事情了,現在,還是他的大將軍和冠軍侯好!

  他不否認自己的眼光精準、用人不拘一格,但同樣,若非衛子夫越眾而出,他想要發現衛青和霍去病二人,可能就會花費更長的時間。時間拉長後,浪費的人力物力將不計其數,而他攻打匈奴的計劃說不得同樣要被拖延。

  東漢,建武十七年。

  劉秀的臉色更不好看了,外戚雖好,但他感覺天幕最後專門說的那句「國家體制正常運轉」,就是針對他大漢後來的一串小皇帝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