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冒頓

  第123章 冒頓

  漢朝初年。

  劉邦聽到匈奴的內容後,雖然還是一副懶散的姿態,手中的酒盞也並沒有放下,但眼神早已認真起來,精光集聚。

  冒頓啊……對於匈奴而言,當真是一個再英明不過的單于了。

  他承認,當時被圍困之際,自己確實是有些慌神的,不僅是為了自己的性命,更為了自己剛剛建立的大漢——若是皇帝死在這裡、隨同的軍隊和將領也死在這裡、或者被俘,那戰火方才平息的大漢該怎麼辦?

  他也承認,當時的自己確實是想起了韓信,那個屢屢創造出不可思議戰績的人,還有他的那句「陛下不過能將十萬」。

  【冒頓的父親頭曼單于是匈奴第一代單于,而冒頓本來是太子。但後來頭曼想要改立寵愛的小兒子為繼承人,就把冒頓派到了月氏當人質——為了確保冒頓死掉,在冒頓剛到月氏,頭曼就緊急發兵攻打月氏。

  月氏確實想要殺掉冒頓,但卻被冒頓偷了馬逃回匈奴。見此,頭曼也並沒有堅持要殺掉冒頓,反而因為他的勇猛,給了他一萬騎兵。】

  劉邦嘆道:「所以乃公是真的沒有辦法理解他們匈奴的想法。」

  【而這一萬騎兵就是冒頓的開端。

  想要崛起,就必須先排除掉頭曼這個不穩定且極有威脅的因素。

  於是,冒頓開始訓練這些騎兵,用的方法就是以巴甫洛夫的狗這一實驗為代表的條件反射。

  他製造了一種會發出響聲的箭,命令兵卒必須全力跟隨射擊他的響箭所射擊的目標,違者斬首。

  這件事聽起來很簡單,但要達到冒頓想要的水平卻並不容易。

  他開始用鳥獸來訓練,不跟隨他射擊的人被斬殺;隨後他用自己的妻子來訓練,沒有跟隨他射擊的人同樣被斬殺。

  經過這些訓練,剩下的人全部都是絕對會跟隨他射擊之人——只要聽到響箭的聲音,士卒們不會關注目標是人是獸、是人的話又是誰,他們只會條件反射跟隨射擊。

  冒頓知道,自己想要的結果出現了。接著,他就用響箭射擊頭曼,他的人手同樣射擊頭曼,頭曼當場身亡;解決了頭曼,冒頓又殺掉了自己的後母、弟弟、以及不願聽自己命令的大臣,自立為單于。】

  秦朝。

  嬴政嘆道:「這樣的心性,也難怪能夠成為一方君主,統一匈奴。」冒頓殘忍嗎?確實殘忍,可以說是再殘忍不過。

  但,他是那種沒有目的的、只是為了殘忍而殘忍的人嗎?不。他的所有殘忍,都是為了他的政治目標,為了實現他的計劃。他是清醒的,冷靜的,有頭腦的。

  而在此之上,他的殘忍同樣不是一味的凶暴,而是用各種方法計劃達成的殘忍,並非一些殘忍之人那般直接揮刀砍殺。

  李斯在一旁,心中默默贊同了皇帝的話,雖然這樣的敵人非常不好,但這不可否認冒頓的能力。或者說,在冒頓心中,甚至都沒有想這些方法的殘忍與否,他只是選擇了一條比較方便的路,去達成自己的目的。

  這一切,都只是手段而已。只不過這些手段確實不夠婉轉、不夠體面。

  漢朝,元狩四年。

  劉徹對於冒頓的上位史並沒有評價的興趣,他只是道:「和冒頓比起來,伊稚斜就差遠了。」

  相較於匈奴內部的恩怨情仇,他更感興趣的還是那個新名詞:「巴甫洛夫的狗?條件反射?」條件反射,顧名思義,再加上冒頓鳴鏑弒父的例子,很容易理解。

  倒是那個巴甫洛夫的狗,巴甫洛夫到底是人名還是地名?這條狗是同樣進行了「條件反射」的訓練嗎……朕也想試試!

  對人確實不好做,而且沒有經驗,搞條狗就很容易了。

  劉徹的眼睛都亮了。

  【冒頓殺父自立,成為了冒頓單于。

  但登上單于之位的他並沒有立刻開始大展拳腳,而是走了另一條路。

  此時,匈奴雖然已經整合起來,但草原上依舊有著不少的勢力,而這些沒有被整合的勢力同樣不弱小,比如東胡。

  東胡見匈奴發生了這麼大的變故,自然要試探一番,看看這個冒頓到底是個什麼成色,對外政策又是什麼樣子。

  於是,他們就派人出使匈奴,向冒頓索要頭曼的千里馬。

  群臣勸他不要給,但冒頓以「對於鄰居怎麼能吝嗇一匹馬」為由,把千里馬給了出去。

  東胡見狀,頓時覺得這仿佛是一個軟柿子,那怎麼確定呢?不如再向他討要討要,這次來個更大的。

  於是,東胡再次派人來,這次是索要單于的閼氏。

  群臣激憤,認為這件事情不能忍,但冒頓再次同意了,把閼氏給了出去。】

  秦朝。

  嬴政再次對冒頓有了些許改觀,雖然之前從他弒父的方法來看,這個人就並非常人,但此時他應對東胡的策略則真正展示了他能夠讓匈奴稱雄的原因。

  這是謀略,雖然這樣的謀略在春秋戰國中並不鮮見,但方法不在新,在於好用與否。而從東胡的反應看,他們顯然迫不及待地踏入了圈套。

  但是,謀略能否成功實施,一方面在於能否有人提出,一方面在於執行之人能否堅持下去——冒頓面對頭曼的千里馬、單于的閼氏都能夠不改其色,這個計劃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李斯順勢建議道:「陛下,我大秦應當加強對匈奴內部的探知和控制,決不可讓他們能夠真正聯合起來。」

  冒頓越是出色,越說明大秦必須將這些事情扼殺在搖籃里。況且,冒頓的出色,始終帶著無法抹去的殘忍冷酷本色。

  明朝,洪武年間。

  朱元璋對於冒頓的殘忍無情相當厭惡,當然,冒頓是匈奴之人這一點是其中的關鍵原因:「這冒頓倒是聰明,也足夠狠心,但這樣的做法,根本不能帶來真正的文明,不過還是一群野獸罷了。」

  哼哼,不說別的,誰要是敢對他的妻子下手,那就有那人好看的!簡簡單單讓他變成兩份還是輕鬆了!

  69🅂🄷🅄🅇.🄲🄾🄼

  大臣們紛紛點頭,冒頓確實是個雄主,但他們同樣瞧不上這樣茹毛飲血、毫無倫理文明的人——特別是,作為大明的開國初期,經歷過元朝那樣凶蠻、無禮的蒙古貴族的統治,在場的人有一個算一個,對於北邊的異族都充滿著厭惡之情。

  朱樉在皇子圈子裡道:「看起來,冒頓這個人,對於他來說,除了他的目標,其他的一切沒有什麼不可以犧牲掉。」

  「那他重視的是什麼?自己的權威?還是匈奴的領土?」朱柏問道,顯然,不管是什麼倫理綱常、還是妻子駿馬等,在冒頓眼裡都是沒什麼分量的。

  唐朝,貞觀年間。

  李世民對這段歷史有所了解,此時倒不意外。

  他看著東胡一次次趾高氣昂地從冒頓這裡獲取到想要的,由此越發看不起匈奴,只覺得腦中一個警惕的弦被拉緊了:「東胡輕敵自傲,滅亡是必然的事情。朕現在想的是,大唐決不可出現同樣的情況。」

  從天幕中他的故事來看,等到大唐真正發展起來後,國力之強盛是周邊國家難以企及的,而大唐還能夠把國力轉化成同樣強盛的軍事力量,威震各國,導致王玄策滅一個國都並不能算作怎樣的滔天大功。

  這樣的情況久了,大唐的皇帝和大臣們是否會變得像面對匈奴的東胡一樣?

  在場的大臣們都明白皇帝擔憂的是什麼,紛紛神色認真起來,斂眉垂首應是,並把這件事情記上了日程。

  【東胡越發瞧不起匈奴,討要的內容也逐漸從珍寶美人,變成了國土。

  在匈奴和東胡之間,有一塊無人居住、僅僅設立了哨所的空地,約有一千多里,東胡覺得匈奴不足為懼,就想要擴張,於是盯上了這片土地。

  他們再次派人送信給冒頓,直言己方看上了這片地,匈奴不許踏足。

  這時,匈奴的大臣們對這片土地並不是很在意,因為那片地方確實沒有匈奴人生活,一般也沒有人想要到那裡去,那片地方也沒有匈奴的什麼利益所在。所以他們認為,這片地可以不給,也可以給,一切隨冒頓的心意,以及實際的情況。

  於是冒頓大怒:「地者,國之本也,奈何予之!」

  他殺掉了那些說把地給出去的大臣,並騎上馬,決定親自帶兵襲擊東胡,還命令匈奴若有人後退就即刻斬殺。

  由於長時間以來對匈奴的輕視,東胡根本沒有防備匈奴,冒頓領兵到來後,東胡大敗,東胡王被殺,當地的人口和牲畜也被冒頓擄掠。】

  宋朝,開寶元年。

  趙匡胤暗自搖頭,異族從來不容小覷,如匈奴這樣沒有先例的初次統一草原的族群,都能夠有如此的計謀和心性,更何況經過多年與中原相融合學習中原禮儀又參與了唐末至今的異族呢!

  他從不敢輕視遼國,不論到底傳來了什麼樣的說法。其後的大宋天子,怎麼就能想當然地認為大宋一定能夠輕而易舉地占到遼國的便宜呢?

  漢朝初年。

  劉邦還是想要拯救一下大漢的太子,於是,藉由匈奴冒頓這個與大漢息息相關的人的例子,開始向劉盈提問:「太子,你認為冒頓這些做法,他都在想什麼?」

  他並不指望劉盈能夠說出多少,但只要劉盈還能夠對此有自己的見解和思考,他就能夠通過了。

  劉盈猝不及防,一瞬間大腦空白,完全不知道該說什麼。

  劉邦依舊等著他的回答,呂雉完全沒有要幫他的意思,蕭何和張良也默默等著太子的答案。

  半天,劉盈終於道:「冒頓想要示敵以弱,讓東胡降低防備,藉助東胡的輕敵來獲取勝利……他還想要藉助幾次示弱來凝聚匈奴的人心……」

  劉邦沒有評價,而是道:「還有嗎?沒有了麼?」

  劉盈重新想了一遍,感覺自己已經分析完全了,起碼暫時他只能想到這麼多,於是點點頭。

  劉邦搖頭,這個兒子看劉恆的故事怎麼也沒有看出來些東西?或者說,確實學到了一些,但完全沒有達到他所想的水平。

  不說別的,冒頓這些做法,難道沒有想要清理朝堂、掌控朝臣,再次塑造一個就像那支騎兵一樣對他言聽計從的朝廷的打算嗎?

  【而消滅東胡,只是冒頓統一草原、建設匈奴的開始。

  隨後,他向西出擊,驅逐月氏;向南發兵,吞併婁煩等部落;他的觸角不僅伸向草原部落,還伸向了中原,冒頓重新占領了了秦朝時被蒙恬奪取的土地,「與漢關故河南塞,至朝毶、膚施,遂侵燕、代」。

  而此時的中原正處在楚漢爭霸的時期,對於邊疆之事並沒有多餘的心力,這也使得冒頓更加輕鬆。

  自此,匈奴在冒頓手上進入了自己的全盛時期,雄踞大漠,控弦之士三十餘萬,草原部族莫不臣服。

  而冒頓的聲望也越發高漲,特別是在他征服了北方的渾庚、屈射、丁零、鬲昆、薪犁諸國後,更是幾可與天神等同,匈奴的貴族和大臣都對他心悅誠服,認為他就是上天賜予匈奴的最賢能的君主。】

  唐朝,貞觀年間。

  李世民嘆道:「雖然匈奴為我漢人之敵,但冒頓確實是一個優秀的人。能夠忍受恥辱、沉下心神、冷靜判斷權衡,還能夠在用各種陰詭計謀的同時,懂得依靠煌煌之勢,匈奴在他手上達到頂峰,也是自然的事。」其後的匈奴單于,都比不過冒頓。

  為君者,不能忌諱種種陰謀手段,但一定要清楚,最終能夠讓自己登臨天下、眾邦臣服的,只有正大光明、堂皇正道,是種種陽謀,是那些擺在檯面上的東西。

  冒頓最終能夠壓服一眾草原部族,力挫漢朝,也還是依靠直白的軍事力量,而不是什麼陰詭計倆。

  他順勢教導李承乾:「高明,你要明白這件事情,可以有暗中的計策,但根基必須是大道才可以。」

  若是只會玩陰謀詭計,而沒有堂堂正正的力量的話,這樣的人可以是臣子,但絕對不能是君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