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倒是沒人懷疑他們的身份了但是宿營、行軍、領取糧餉物資等各項事情都有麻煩,凡是需要和人打交道的事幾乎都需要賄賂。王瑾過去只是小兵,對這些事雖有了解,但懂得不多,於是他把這些事都交給了做過孫承宗幕僚的張之水。張之水起初還擔心有人認出自己,但他很快發現,自己原來共事的都是孫承宗幕府里的那些人,他們是不會跑到軍營里來的。
從山海關到錦州的一路上,氣氛十分緊張。大凌河危急,官軍正在策劃第三次救援,這一次救援的計劃已經更改了好幾次了。
當初袁崇煥督師時,崇禎不設遼東巡撫一職,以統一事權。殺袁崇煥之後,崇禎唯恐重新出山的孫承宗權力過大,重設遼東巡撫,由與梁廷棟一黨的丘禾嘉擔任。崇禎自以為這套「分權制衡」的手段很高明,結果前線的部隊固然造不了反了,卻也打不了仗了。
丘禾嘉一上任就和孫承宗起了衝突,甚至和梁廷棟都有矛盾。孫承宗主張在大凌河築城,將戰線逐步向前推進,但丘禾嘉不同意,他認為應該直接收復廣寧、義州和右屯。
看看地圖就知道,丘禾嘉的計劃根本沒有可執行性,右屯也還罷了,義州位於大凌河上游,深處內陸,廣寧更是既不靠海也不靠河,距離錦州的直線距離超過二百里。以明軍的運輸能力,根本不可能保證在這樣的地方築城堅守。梁廷棟雖然和孫承宗有矛盾,但是還不至於故意派己方部隊去送死,於是選擇支持孫承宗。
事情還沒完,丘禾嘉還與祖大壽不和,他認定祖大壽和孫承宗、袁崇煥是一黨,經常上疏攻訐祖大壽,祖大壽當然不會忍著,也彈劾丘禾嘉貪贓。孫承宗實在看不下去,決定趕走丘禾嘉。
祖大壽雖說不是什麼為國為民的大英雄,可他保衛自己家鄉的意志還是比較堅決的,遼西防務少不了他。崇禎對袁崇煥可以說殺就殺,可對祖大壽他還真不能這麼幹,祖家在遼西的勢力根深蒂固,一旦處置不當,很可能釀成兵變。
最終,崇禎還是聽了孫承宗的,調丘禾嘉為南京太僕寺卿。起初崇禎用孫谷替代丘禾嘉,但不等孫谷上任,崇禎就把他也罷免了,又改任謝璉。可謝璉卻不知因為什麼遲遲不來接班,於是還是丘禾嘉繼續代理巡撫。恰好此時梁廷棟被罷免,於是朝廷又開始討論在梁廷棟主事期間上馬的大凌河築城計劃要不要停掉。
其實這種問題根本就不應該在朝堂上討論,一幫對前線軍事一無所知的文官就軍事問題大發議論,說的東西不是為了一己之私就是憑著天馬行空的想像力胡言亂語。丘禾嘉受到廷議的影響,便開始讓大凌河的部分築城部隊後撤,這又導致了工程進度減緩。就在這時,皇太極的大軍到了。
既然丘禾嘉還沒卸任,解圍一事就還得他負責,八月份時,他從松山出兵兩千,從錦州出兵六千,當然都失敗了。第三次解圍原定是在九月六日,但是山海關總兵宋緯卻遲到了,丘禾嘉威脅要彈劾他,宋緯才加速行軍,在九月七日趕到。
此時錦州城中集結了兩三萬部隊,丘禾嘉迫於朝廷嚴****出兵解大凌河之圍,但是麾下的吳襄、張弘謨等人堅持反對,認為現在兵力不足,攻擊金軍就是送死,於是這事便耽擱了下來。
可總不去也不行,祖家再次上疏彈劾丘禾嘉,說他挾私報復,對祖大壽見死不救。丘禾嘉也冤枉,吳襄是祖大壽的妹夫,他都不肯去救,自己一個文官又有什麼辦法?崇禎命孫承宗帶著尚方寶劍出關,一定要讓丘禾嘉出兵。丘禾嘉無奈,與孫承宗商議之後,定於九月十三日出兵。
但是一直到了九月十四日,除了副將靳國臣在松山與金軍發生了小規模衝突之外,其他明軍並無動靜。吳襄說自己的兵遠道而來,需要休整(從寧遠到錦州一百五十里地,休息十多天了還沒休息好,你丫手下全是小腳老太太?),宋緯乾脆說自己的步兵還沒到齊。丘禾嘉一面上奏「松山大捷」,一面再和吳襄、宋緯兩位總兵老爺商議,趕快出兵吧,再不出兵真沒法交代了。目前孫承宗還在寧遠,真等到孫承宗帶著尚方寶劍到了錦州,還看見吳宋二人沒挪窩,丘禾嘉這個官就算做到頭了。
王瑾部在九月十四日下午趕到了錦州,各路援兵匯集錦州,讓城內城外都亂鬨鬨的。王瑾來得晚了,宿營地被安排在城外很偏僻的地方,王瑾倒不在意,正好躲著其他的兵馬,避免衝突,也防止被別人識破身份。因為人少,水源也乾淨。
王瑾對高傑、辛思忠等人講了大凌河之戰的前因後果,闖營諸將都有點難以置信,大凌河城裡都人吃人了,錦州這邊還在撕逼。他們都不約而同地想到了不久前的石樓山之戰,谷可成因為擔心李文江、田見秀、袁宗第等人的安全,明明計劃中安排了他撤退,他卻不肯撤退。再看看這邊,吳襄對自己的大舅子祖大壽見死不救,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王瑾說:「官軍要真是糧餉充足,官兵一心,我們這些小老百姓怎麼打得過他們。可是他們當官的一個個吃空餉,喝兵血,又各懷私心,互相推諉,士兵們當然也就意思意思,不肯賣命打仗。大明官軍里是有好漢的,但越來越少了,這年頭越是好漢死得越快。就像大凌河圍城中的何可綱,要才幹有才幹,要骨氣有骨氣,唉……等他們都死絕了,只剩下吳襄這樣的人,大明也就完了。」
沒過一會兒,丘禾嘉的師爺就來了,和王瑾商量出兵問題。
沒錯,是商量,當大明朝最早設置巡撫這個職務的時候,那一代的皇帝和官員們可能做夢都沒想到有朝一日巡撫會和千總討價還價。可明末的現實就是如此,這年頭誰有兵誰就是大爺。當然,一般來說討價還價也輪不到千總這個級別,那是因為通常千總也不會像王瑾這樣帶兩千部隊。
丘禾嘉推測,曹文詔的部下應該是實在沒人願意來,才只派了個小小的千總,估計派來的兵力也是老弱病殘居多。不過派人點驗了王瑾部之後,發現他們的軍容還是不錯的,有一定的戰鬥力。雖非頂尖精銳,卻也不是不堪戰的弱兵。
儘管丘禾嘉也並不記得有這麼一支援兵,但這會兒已經管不了那麼多了,出戰時間在即,他天天忙得腳打後腦勺,有兵用就不錯了,誰還顧得上管他們是從哪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