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對阿敏的拜訪,讓屯齊很不愉快。
阿敏說的這些,全都是看起來對滿洲人十分美好,其實全是找死。
阿敏鼓吹的所謂「滿洲至上」「把殺剩下的漢人都變成包衣」「騰出土地給滿人」「用漢人和漢人的牲畜耕我們的地」「我們用弓馬取財帛」,都是那種乍一聽似乎能給這個族群帶來巨大利益,實際上條條大路通奈何橋。
這樣的人放出來,只能製造混亂,稍有見識的人都不會聽他咧咧,而且以他舒爾哈齊之子的身份,努爾哈赤的子孫絕不會支持他,除了製造混亂,阿敏什麼也做不到。
而且,就算只是想放出他,也是難度極大的事。皇太極並沒有像另一時空的多爾袞那樣強逼遼東旗人入關,放棄大片田莊,遼東的田莊不僅沒有荒廢,甚至還從直隸圈地難民中移民了一批到遼東來補充勞動力。瀋陽仍有很多軍隊駐紮,而且有相當數量的漢軍旗人,這些人會支持阿敏還是皇太極,這是用腳趾頭想都能知道的。
駐守瀋陽的主將是尼堪,當初搞死尼堪他爹褚英,四大貝勒人人有份,尼堪就算不喜歡皇太極,也絕不可能喜歡阿敏。阿敏一有異動,尼堪必然鎮壓。
屯齊不打算摻和這件事情,但他也不打算告訴尼堪,阿敏的府邸周圍肯定有眼線,他來和阿敏吃飯喝酒不要緊,說什麼違禁的話也不要緊。但阿敏如果想出去,一定會有人報知尼堪,屯齊犯不上做這個惡人。
皇太極當然知道阿敏圖謀不軌,要是阿敏都成這樣了還不恨皇太極,那得多沒心沒肺。哪個皇帝還沒有千八百個仇人,只要別真讓他們造反成功,這些都不叫事。屯齊等人與阿敏來往的事情,皇太極當然也知道,但皇太極不可能把鑲藍旗連鍋端了。只要這些人對於皇太極還有利用價值,哪怕背後罵皇太極祖宗十八代也不是問題,當然,這麼罵他們也占不到什麼便宜。如果他們真的有能力威脅皇太極的統治,找個罪名還不簡單嗎。藍玉都能找燒窯的、打魚的一起造反,阿敏就是要逃亡阿留申也不奇怪吧。
這正是屯齊最疑惑的地方,阿敏還活著這件事本身,就證明他絕對威脅不到皇太極,真正有威脅的莽古爾泰、德格類早就「暴病身亡」了。那麼,到底是誰想放出阿敏,圖的又是什麼?
這麼大的事情,屯齊絕不相信是只靠洛託和固爾瑪琿這兩個蠢才就能策劃的,濟爾哈朗是阿敏倒台的最大受益者,做了鑲藍旗旗主,還得了阿敏的家產,肯定也不會是他。可除了他們,誰還有可能想放出阿敏呢?
屯齊怎麼也想不通這一點,越是這樣,他越不能輕舉妄動。
在這個時候的大清,想造皇上的反不算什麼。另一時空皇太極死後,多爾袞理直氣壯地和豪格爭位,就是因為清朝並沒有確立穩定的皇位繼承模式,理論上來說,只要是塔克世的子孫,全都能爭一爭,就算當皇帝沒指望,爭個擁立之功還是可以的。皇太極要是因為某人有反心就不用,那就沒幾個人可用了。
但是在大清,如果又想造反又稀里糊塗地站隊,那就是真蠢了。迄今為止,大清內訌搞死的人還不算多,但是舒爾哈齊、褚英、莽古濟這幾個人也足為前車之鑑了。屯齊下定決心,在局勢明朗之前,他絕不會選邊站,雖然阿敏是自己的親大爺,如果阿敏要作死,站在必敗的一方,那也去他大爺的。
屯齊在這裡不務正業,尼堪倒是在忙著正事。
清軍入關帶來的最直接影響,就是遼東人力資源的匱乏。
皇太極儘管安排了直隸失地農民遷移遼東,但是這種遷移是花費極大、死亡率極高的,哪怕是編為民戶,願意來到老百姓也不多,所以至今移來的人口仍然填補不了大批旗人入關帶來的勞動力空缺。
人口減少降低了遼東的防禦水平,海洋島上的張鵬翼便開始襲擊遼南沿海。前不久周文郁病故,張鵬翼總領海洋島明軍。
海洋島的生活很苦,這六百明軍還要靠朝鮮義軍接濟糧食。問題是,家裡有餘糧的人誰當義軍啊。朝鮮人送來的糧食十分粗劣,這些明軍也不抱怨,人家從牙縫裡省出來的糧食,又乘風破浪搭上幾條人命送來,就算是餿的臭的,那也是深情厚誼。
就這樣,海洋島明軍有一頓沒一頓地吃著稗子飯,不得不以海鮮維生,日子過得非常艱難。
正常來說,這個年代的軍隊是打不了游擊戰的,但是海洋島的這六百人是優中選優挑出來的,他們那活到現在,都是遼人中最頑強、最能打、最幸運的。因此,這支部隊可以幾十人一隊地活動。
每次出兵,都是三百人出戰,三百人守家。上岸之後兵分五路,去襲擊清朝的莊園,目的只有一個:搶劫官倉,拿糧食。如果遇到拿武器的人,就順便殺掉。
張鵬翼沒讓他們做別的破壞,搞個火燒草料場之類的事情,固然能打擊清軍,卻也會加重遼東百姓的負擔。
正常情況下,就算是張鵬翼,也不會考慮這種問題,怕加重老百姓負擔就不打仗,那直接投降豈不美哉?不過現在不同,海洋島明軍要打的不是求生之戰,而是政治戰。
能不能消滅清朝,顯然不取決於他這六百人的戰果。毛文龍活著的時候,所謂「牽制後金」也就牽了個寂寞,真要是有那個本事,至於被攆到島上嗎?
海洋島明軍的存在,更像一場政治表演,目的是證明三件事。
第一,遼人從未放棄抵抗,一直在堅持抗戰。
第二,明朝官軍也有拼死保家衛國的。
第三,明朝官軍也有善待老百姓的。
就算這支軍隊每年從浙江領三萬六千塊銀圓的軍餉,但是在理論上,他們依然是明軍。
目前來看,這場表演很成功,王瑾已經開始在讀書人中發行報紙,張鵬翼他們經常上新聞,也有人把他們編成評書、戲文。因此,這六百明軍的鬥志之高,也是前所未有的,只要戰爭結束,他們或者在遼東分幾垧地,一躍成為小地主,或者拿著賞錢回浙江去,接受千家萬戶的歡呼。所以,即便條件艱苦,即便張鵬翼的軍紀非常嚴苛,他們也依然能夠堅持。
他們堅持得住,清軍可就頭疼了。清軍當然不怕幾百明軍搶糧食,但是清軍發現,這些明軍在襲擾的同時,還在測繪遼東沿海的地圖,清軍擔心,這六百明軍會不會引來闖軍,在遼東登陸?而且朝鮮義軍的勢力越來越大,也讓清軍擔憂。
清軍的對策倒也簡單:憑堅城,用大炮。
【如果您喜歡本小說,希望您動動小手分享到臉書Facebook,作者感激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