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4章 八鎮=八旗

  「咱們明人不說暗話,諸位來投奔俺老張,想來也不是因為覺得天命在我。閱讀М你我都心知肚明,我就直接說條件了。」

  張獻忠這話說得太過直白,高第、馬科、金聲桓、劉良佐、吳三桂都露出尷尬不失禮貌的微笑,只有劉澤清是真笑,他就喜歡這樣直白的。洪承疇和祖大壽臉上則是古井無波,仿佛張獻忠只是和他們打了個招呼。

  「洪制軍加兵部尚書銜,任鳳陽總督,你們七位還是伯爵,總兵官。八位各賜黃金一千兩,白銀一萬兩,錦緞一千匹,至於其他將官的封賞,便不一一敘說了,詳見文書。先給米七萬石、銀七萬兩,暫支軍需。現在先踏勘田畝,等到冬天瘟疫消停了,就準備春耕。」

  「各鎮兵額為:祖鎮一萬,吳鎮七千,金鎮五千,馬鎮四千,高鎮、二劉鎮各三千,洪制軍督標五千。」

  這一下把七萬明軍裁到了四萬,不過明軍中本多濫竽充數之輩,經過這番裁軍,戰鬥力反而能上升。關寧軍的平均素質是要好於洪承疇原來的兵馬的,其實可以全部保留,但張獻忠還是把他們從三萬裁到了兩萬,以免勢大難制。

  祖大壽、吳三桂、高第和其他關寧將領對此並沒有什麼不滿,因為兵額如果定得太高,對他們也不利。軍隊不能只靠那點軍餉過活,就算是闖軍那樣高軍餉還不要求士兵自備武器馬匹的軍隊,還是要給士兵分地。闖軍可分配的拋荒土地較少,一個士兵可能只能分到十畝地,所以得有較高的軍餉。

  淮北的情況則不然,天災人禍已經將這裡折騰得十室九空,前不久又剛剛鬧瘟疫,張獻忠可以給這些明軍分配數額很大的土地。所以對於明軍將領來說,分一部分部下去從事生產是必要的,三萬關寧軍有一萬去種地,可以減輕經濟壓力,讓軍隊的運轉更加遊刃有餘。真到了需要擴軍的時候,這些種地的老兵也是最容易被動員起來的力量。

  「張獻忠採用計丁授田的政策,無論有兵額的正身營兵,還是無兵額的余丁,對每一個成年男性都授田三十畝。這一政策同樣適用於淮北地區的流民。西營此前已經廢除了奴籍制度,因此在改編明軍時,也要求明軍將領的奴僕全部脫奴為民,也和士兵一樣授田三十畝。這一政策無疑是明末士兵、農民、奴僕鬥爭勝利的結果,體現了歷代農民起義追求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既解放了淮北地區的生產力,又恢復了飽受壓迫的奴僕的平等地位。」

  ——諸葛鋼鐵.明末張獻忠起義軍均田始末[J].農民戰爭史研究,2021,23(11):94-99.

  這是後世學者對張獻忠這次淮北授田的評價,倒也不能說不對,的確是順應了底層軍民的要求,的確是解放了生產力,的確是給了奴僕平等地位,但是把政策掰開揉碎了談談細節,就不那麼美好了。

  如果張獻忠做的這一切真的人人平等的原則,那明軍的軍官又為什麼要投降張獻忠呢?為了領這三十畝地做自耕農嗎?正相反,明軍軍官們投降張獻忠,是為了當佃戶。

  這事聽起來匪夷所思,但上面的政策傳到基層,多匪夷所思都是正常的。

  明軍駐紮淮北期間,將領軍官們用軍糧收攏不少饑民作為奴僕,一個把總可能只有幾個奴僕,像祖大壽這樣有錢的本來就從遼西帶來不少奴僕,到了歸德、淮北又蓄奴數百,洪承疇雖然是個文官,利用手中的職權也養了近百奴僕。

  這倒不是因為他們好心,而且因為他們發現,淮北地區百姓處於極度飢餓的狀態,身體脆弱,隨便一場風寒就可能變成瘟疫死上幾萬人,未來淮北可能會出現勞動力不足的情況,在這種局面下,控制更多的人口是有利可圖的。

  按照張獻忠的政策,明軍將領用這些奴僕做耕奴是不可能的,但是,西營僅僅分配了土地,卻並沒有分配牲畜、農具、種子、口糧、房屋、被服。尋常的自耕農自有各縣的縣官負責組織恢復生產,而這些將領的奴僕雖然恢復了良人身份,但依舊是長工,他們的土地屬於軍屯,軍屯內的生產由各鎮自行組織,各縣官府不予干涉。

  這也是無奈之舉,因為張獻忠手上的官吏數量、牲畜數量都是有限的,突然拿下淮北這樣大的一塊地盤,根本照顧不過來,只能讓明朝降將自己組織軍屯,西營頂多派一小部分人監督。

  既然耕種事宜由各鎮自行管理,總不能指望明軍將領們大力幫助奴僕恢復自由、發展生產吧。奴僕們雖然分了地,可是除土地外一無所有,赤手空拳怎麼種地。而且他們的賣身契換成了長工契,還是要給東家幹活,哪裡有時間種自己的地。

  所以,這些分到了土地的奴僕只能再把自己的地「佃」給原來的主人。明軍將領做了這些土地的「佃戶」,便像江南那些佃富農一樣派自家的長工來耕地,當然需要繳納地租給土地的主人,但佃戶是將軍,田主是打工的平民,這地租能收上多少?西營為了保護佃農,規定了最高地租為十分之四,可是卻沒規定最低地租。

  就這樣,這些原來的奴僕在屬於他們自己的土地上勞作,但只能拿到非常微薄的一點工資和地租,僅夠維持溫飽,除了土地,其他的生產資料全都屬於東家,他們的生活和明朝的佃戶一樣窮困。

  唯一的區別就是這些被解放的奴僕是穩定地窮,因為土地在名義上還是歸他們所有,而且軍屯目前不許買賣,所以至少一兩代人的時間裡,他們還不至於再次淪為流民,沒慘到需要向地主獻上老婆才有資格被剝削的份上。以前在大明是想被剝削而不可得,現在至少是平安穩定地被剝削,而且沒往死里剝削。

  對清軍最熟悉的祖大壽突然反應過來了,這他娘的不就是八旗嗎?洪督師加上我們七鎮台就是八個旗主貝勒。

  雖然這套東西很反動,但要在現有條件下短時間內讓全軍都滿意,軍官發財,士兵有薄業可恃,同時保證動員能力,祖大壽也想不出別的辦法了。而且張獻忠手上有現成的拋荒土地,不用圈地,不僅足夠安置他們這些降軍,也能安置西營老兵。

  張獻忠這套山寨版八旗搞得紅紅火火,原版的大清十旗制度卻已經四處漏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