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6章 虹縣

  集結在虹縣的清軍,已經有兩萬之眾。

  此次清軍南下,皇太極共動用甲兵一萬五千人。在此之前,他剛剛力排眾議,增編了整整五十個漢軍佐領,又給了一大批綠營兵旗人身份,讓旗人不足的問題有所緩解。

  在皇太極看來,現在的旗人數量是遠遠不夠的,要控制全國,需要一千個佐領才行,否則就會陷入既過分依重綠營兵,又不給他們相應的政治權利的尷尬境地,使得本該成為助力的綠營反倒成為不穩定因素。如果將綠營中的甲兵都吸納為旗人,變成旗人專司破敵,綠營只能衛戍、緝盜,就不會有綠營兵心理不平衡的問題了。

  然而,這個想法得到了諸王貝勒的一致反對。原因很簡單,給綠營兵旗人身份,就得給他們相應的政治權利和經濟待遇。滿洲官兵的軍餉和祿米自然不會因為漢軍旗人增加了就減少,但是逢年過節的額外賞賜,戰利品的分配,尤其是最關鍵的圈地,這些新漢軍都會占去一份。

  皇太極為了防止爆發大規模民變,一再壓低圈地的速度。既然圈的土地不夠,那麼是按照先來後到排隊等待分地,還是先每個人少分一點?如果按先來後到排隊,新加入的漢軍旗人短時間內分不到土地,卻要承擔旗人甲兵自備武器、鎧甲、馬匹、草料上陣打仗的義務,那抬旗就不是優待他們,反而成了壓迫他們。如果讓新漢軍一起分地,滿洲人分到的不就變少了。

  還有清朝的官職,分為旗缺和民缺。旗缺從旗人中選拔,民缺從明朝降官和科舉官員中選拔。現在旗人中漢人的比例變高了,豈不是滿人的官缺變少了。

  還有,現在滿洲人少,需要漢人當兵,但是下一代的滿洲人數量很多,如果這一代把當兵的名額都讓漢人占了,十年後,新一代的滿洲人長大了,卻沒有足夠的兵額安排他們,這些滿洲人的下一代就沒處去領錢糧。到那時,是讓滿洲人窮困,還是讓滿洲人把漢軍的兵額頂了?漢軍旗人也有子孫後代,能甘心看著父輩的兵額被滿洲人占走嗎?既然如此,不如一開始就別給。

  皇太極無奈,這些想法在他看來都是鼠目寸光,可是從滿洲貴族的私利來說,又無比合理。作為皇帝,他更關心自己的子孫後代能不能世世代代做皇帝,至於統治滿洲人還是統治漢人,對他來說其實區別不大。從這個角度來說,反倒是這些蠅營狗苟的貴族「熱愛滿洲」,他皇太極是「叛徒」。這和另一時空光緒可以變法維新,榮祿卻必須做反動派是一個道理。

  如果皇太極一再取得軍事勝利,倒是能夠壓制不同意見,畢竟只要搶到更多的土地,給大夥一分,或者有更多的稅源,提高錢糧待遇,那就什麼矛盾都沒有了。可是,清軍奪取華北三省之後,便難以再進一步打開局面,這就讓很多內部問題無法解決。

  畢竟皇太極之前取得了一連串的勝利,所以他的威信還能再用幾次,最終,他和滿洲貴族們打成了妥協。

  首先,要補充之前歷次戰役中損折的滿洲丁口,允許大約兩千蒙軍旗、漢軍旗人或者包衣抬旗。但是甲兵的名額全部得由原來的滿洲旗丁遞補。明知道某個剛剛抬旗的包衣身經百戰,也只能讓他充任一般旗丁,而讓剛剛成年,還從未上過陣的滿洲少年做甲兵,因為甲兵的待遇高。

  其次,擴大漢軍旗。十旗每一旗都要增編五個漢軍佐領。滿軍旗的一個佐領的平均丁口數現在還不到二百人,漢軍旗的一個佐領卻常常超過三百丁,其實光是編在佐領內的漢軍旗人在人數上就已經接近滿軍旗人了。同時增加綠營中的漢軍旗人數量,現在已經達到了近兩萬。這些人的錢糧按照旗軍的標準,但編制還在綠營內,也有權擔任旗人才能擔任的官職,子弟可以在旗人官學讀書,可以與滿洲人通婚。

  再次,為了保證滿洲人的官缺不減少,將旗缺分為滿缺、蒙缺、漢缺三種,即便增加漢軍旗人數量,官缺的比例也不變。前鋒營、護軍營、驍騎營等部隊在選拔的時候也不增加漢軍旗的名額。

  最後,允許新漢軍也參與圈地,作為滿洲人圈地份額減少的補償,皇太極同意再進行一輪圈地,靠增加圈地總數來解決這個問題。

  在皇太極看來,眼下實在不是圈地的時候,新一輪的圈地必然會激起更大規模的百姓暴動,但這地不圈不行,否則又讓旗人打仗,又不給旗人土地,旗人就該暴動了,那比百姓暴動可怕得多。闖軍可以通過清算豪紳獲得土地,清軍卻要依靠這些人統治地方,因此圈地也就不可避免。

  這是一場豪賭,賭在這種涸澤而漁的統治方式崩潰之前,皇太極能打敗四大反王。又要擴大漢軍,又要優待滿人,僅靠華北三省,養不起龐大的旗人集團。已經有半壁江山的李自成就算打十年二十年都拖得起,甚至還能越打越強,皇太極卻最多只能堅持三年五載,若不搶下新的地盤,財政必然崩潰。

  當然,還有一個辦法是裁撤旗軍,但皇太極要是敢這樣干,就不必李自成去殺他了。另一時空的光緒皇帝曾經想動旗人的鐵桿莊稼,然後他的下場大家都看到了。那還是清末腐朽不堪的八旗,而不是現在的清朝核心武力。就算皇太極的能力比十個光緒加上二十個康有為捆在一起還強,他辦這事也是找死。

  跟隨皇太極渡河的一萬五千旗軍甲兵有三分之二都集中在了虹縣,再加上一些綠營中的精幹力量和輔助部隊,總計約兩萬人。他們在淮水北岸避開闖軍的視線,悄悄集中在這裡。李自成若來,便以逸待勞截擊李自成,李自成若不來,便從背後夾攻張獻忠。

  皇太極並非喜歡弄險之人,但這一戰就和十二年前己巳之變時他冒險迂迴入塞一樣。不冒這個險,清軍就會被困死,拖死。

  皇太極其實更擔心荊山大營的情況,那邊的最高指揮官是阿巴泰。李自成來得如此之早,證明阿巴泰露出破綻的速度比皇太極預想的更快。自己這個庶出哥哥既勇猛又經驗豐富,打一般的明軍是絕無問題,但是在面對闖軍這個勢均力敵的對手時,缺少智謀的阿巴泰就不那麼讓人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