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是我們到中國以來見到的最大的城市,這裡也有清真寺,本地有一位著名的經學家,人們尊稱他為『馬四巴巴』。我和他的交流需要兩次翻譯,我對於經學所知甚少,而且非常肯定他不可能是伊巴德派的經師,所以我沒有發表任何觀點,只是聆聽了他的講經。」
「我在中國所見到的教胞全都是哈乃斐學派的,他們認為中國的官方所推崇的儒教信奉的是與我們一樣的神,只是漢語翻譯為『天』。儒教徒不敬其他的神,他們認為儒教、道教、佛教的創始人,以及發明了房屋、火、農業等重要技術的祖先都是先知。」
「中國人對異教徒很寬容,也沒有徵收齊茲亞稅。這是一種很理智的做法,齊茲亞稅只會增加異教徒,因為地方政府會出於不希望稅收減少的考慮禁止異教徒改宗。政府和軍隊中有很多人都是我們的教胞,其中不少是貴族,他們很熱情地歡迎了我,也對於我邀請他們朝聖的事很感興趣。」
「根據我們在武昌的調查,乳香、沒藥和寶石都是中國人需要的,波斯的毛紡織品也很受歡迎。但是大部分中國人都很窮,不會消費昂貴的進口藥材和呢絨,更別說寶石了,平民穿的都是麻布和棉布,也很少看醫生。荷蘭人多年以前就試圖向中國推銷香料,但是消費群體依舊很小。不過我們現在本來也無法進行大規模的貿易,也不用擔心這一點。戰爭產生了很多新貴族,他們還是有購買力的。」
「新上台的君主是一個推崇節儉的人,他甚至不穿絲綢衣服,更不會在自己的花園裡養獅子或者長頸鹿。他對毛皮、象牙、寶石等奢侈品都加了很高的關稅。我接觸了很多將軍,他們對於在鎧甲內穿一件羊毛衫感到很舒服,但對精美的波斯地毯卻不感興趣,因為他們房間的裝潢不能比自己的君主更華麗。我建議,對中國的貿易還是以藥材和中等質量的毛紡織品為主。」
「這座城市在備戰,向漢江上游和長江下游兩個方向輸送物資,許多從南方來的士兵在這裡集結,然後前往戰場。這讓我仿佛又感受到了巴格達的血腥味道。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士兵來自中國南方的山地民族,他們並不按民族來編組,學會了漢語的口令之後,便會被編入一般的軍隊中,待遇也與其他士兵沒有區別,這與他們北方敵人的做法完全相反。」
…………
努勒寫下的這些文字,後來成為了《努勒中國遊記》的一部分。田見秀打到雲南的時候,意外地遇到了他。
努勒一開始就沒嘗試從海路前往廣州,荷蘭人正在準備進攻馬六甲,徹底把葡萄牙人趕出東南亞。回教徒的船隻在這個時候想通過海峽,那純粹是找死。所以努勒選了一條更找死的路線,他在孟加**陸,在當地回教商人的介紹下,走陸路從緬甸前往雲南。
雖然穿越熱帶雨林十分危險,但努勒畢竟是一國宰相,有的是錢,可以不計成本地保障自己的出行條件。緬甸和雲南之間也往來交流很多世紀了,現在也有商品流通存在,保障少數貴人安全抵達昆明的道路條件還是有的。
兩年前,努勒親眼目睹了奧斯曼土耳其與波斯薩非王朝之間的巴格達之戰。奧斯曼蘇丹穆拉德四世帶來的軍隊多達十萬,出動火炮兩百多門,守城的波斯軍隊也從英國人和荷蘭人那裡買了洋槍洋炮,對巴格達城進行了棱堡化改造,城牆高二十五米,厚七到十米,有一百一十四座塔樓,部署了一百多門大炮,守軍的抵抗意志也非常堅決。
奧斯曼軍隊有多達八千人的工兵部隊,不斷以土工作業逼近城牆,波斯守軍不僅頑強抵抗,還出城反擊。經過了長達四十天的血腥戰鬥,巴格達終於被攻陷。穆拉德四世下令屠城,巴格達遭受了堪比旭烈兀和帖木兒的恐怖殺戮,奧斯曼軍隊血洗全城之後,帶著搶掠得來的財物滿載而歸,留下了一片焦土和遍野殘屍。奧斯曼和波斯之間對於巴格達長達一個半世紀的爭奪,至此畫上了一個滴血的句號。
努勒本來是趁著戰亂來勸說一些巴格達的阿拉伯商人遷居阿曼,圍城開始前他逃出巴格達,就躲在離戰場不遠的地方,目睹了戰爭的全過程。
阿拉伯人征服伊拉克,正好是一千年前的事情,不管這片土地當初是怎麼來的,這裡早就已經是阿拉伯人的家園了,想必中國人也不會因為秦軍的暴行就否認兩廣是自己的國土。
奧斯曼和波斯這兩大帝國為爭奪富饒的兩河流域曠日持久地開戰,而當地的阿拉伯人、庫德人、亞述人則淪為炮灰。少數達官顯貴、富商大賈靠著賣身投靠異族而升官發財,而平民百姓則是在永無止境的兵火和盤剝中苦苦掙扎。
努勒不僅看到了同胞的悲慘,還看到了不可逾越的實力差距。阿曼這個人口稀少,農業和手工業都十分落後的小國,惹不起這兩大帝國中的任何一個。
可即便如此,努勒仍積極推動阿曼挖奧斯曼帝國的牆腳,目前阿曼已經基本上將另一時空的葉門國土納入版圖。奧斯曼對這裡的統治只是象徵性的,本地的貴族又是一盤散沙,形不成合力,阿曼人與葉門人同為阿拉伯人,只要保護信仰自由,就沒有外族入侵的牴觸情緒,以集權對分裂,再加上亞里巴一世這些年全力打造的新軍,只有四十萬人口的阿曼沒費太大功夫就吞併了有二百多萬人口的葉門。
奧斯曼帝國不會有時間管這件事,穆拉德四世為他的暴行付出了代價,雖然是在冬天,但屠城產生的腐屍還是污染了水源,導致奧斯曼軍隊中爆發了瘟疫,就連穆拉德四世本人都染病了。
努勒知道,穆拉德四世很快就會死去,繼任的是他的弟弟易卜拉欣一世,奧斯曼的政局落入宦官、弄臣和後宮女眷手中,搞得烏煙瘴氣。八年後,易卜拉欣一世被廢黜,他的兒子,年僅六歲的穆罕默德四世繼位,由他的祖母和母親把持朝政,又過了八年,柯普呂律家族出任大維齊爾,才使得奧斯曼帝國的政局恢復穩定。奧斯曼帝國這十六年的混亂時期,正是阿曼最好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