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出路還是有的,比如說北渡黃河,玩了命地和清軍死磕,像《告天下人書》里說的那樣,和四大反王聯手抗清。閱讀sto55.COM雖說大明還是要完,但崇禎本人混個名留青史還是可以的。
然而,崇禎把希望寄托在了建虜和流寇兩敗俱傷上。
那麼接下來,就要看曹操和活閻王按不按皇上的意思開打了。
曹營畢竟還要分不少人戍守地方,最終羅汝才帶到鄭州的兵力是六萬餘人。
闖軍的左營、前營、後營三營都集中到了鄭州,也是六萬餘人。劉宗敏率領中營留在開封以南,配合賀一龍、馬守應,防範洪承疇和祖大壽。
郭應聘、高汝利、牛成虎、李茂春四營四萬餘人,加上王復臣、盧明臣、竇名望指揮的西營援兵三千,聯軍總人數約十七萬。
「捷軒在打鹿邑,崇禎和祖大壽應該都怕他端了歸德,那樣的話,祖大壽沒了棲身之地,崇禎和洪承疇的聯繫也被切斷了。所以估計關寧軍不會參戰,但黃得功應該會來,這樣的話,我們對面的明清聯軍應該在十二萬人左右。」羅汝才轉向白邦政和官撫民,「之前答應過諸位,不調諸位打明軍……」
官撫民說:「和韃子聯手的人,還算明軍嗎?接下來攻過來的,不是韃子就是漢奸。大元帥儘管下令,殺他們個片甲不留。」
羅汝才問道:「子瑜,你有什麼看法?」王瑾搖了搖頭:「這等近三十萬人的大會戰,我見都沒見過,哪能有什麼看法。不過有一節,我們得速戰速決,河南扛不住這麼多人馬,從湖北陸路補給速度又太慢,明年春荒的時候這仗還不打完,我們就得像明軍和清軍那樣搜刮百姓存糧了。而且今年秋收的狀況也不樂觀,說不定老百姓還要我們救濟。」
崇禎十三年依舊是旱年,雖然曹營修了些水利,又免徵稅賦,但百姓的收穫依舊連餬口都勉強,不能指望他們供應軍需。拿銀圓在本地收購不到糧食,就只能千里迢迢從南方運來,其耗費難以計數,就算賣糧食的都是奉天倡義帥府入股的商行,不發國難財,為了抹平高昂的成本,糧價也貴得嚇人。
羅汝才說:「子瑜說得對,得速戰速決。所以說我的方略嘛,就一條:都悠著點打,這不是決戰。」
當得知明清聯軍出動的消息,反王聯軍也從鄭州出陣,他們以日行五里的極限速度,飛速向前推進。巧的是,對面的明清聯軍的速度也差不多。王朴、唐通這些人,走出這樣的「神速」不奇怪,然而清軍竟然也是如此,就讓人不能不懷疑其中有陰謀了。
鄭州和中牟之間本來也沒多遠,走得再慢也磨蹭不了幾天,不久之後,雙方的前鋒就抵達了圃田澤的東西兩邊。
圃田澤在鄭州和中牟的正中間,是一大片河湖沼澤地帶。每當黃河泛濫,便有河水灌入其中。在這種地方展開一場參戰人數近三十萬的大會戰,著實有些讓人懷疑雙方主帥的腦子也被黃河水灌了。但顯然,皇太極和羅汝才都非常理智。
若是等冬天這裡凍實了,倒是片好戰場,可現在中秋節剛過,前兩天還下了雨。無論騎兵還是炮兵,都難以在這片黃泥湯子裡施展,對士兵的健康也很不利。
就連王瑾,都沒看明白羅汝才這一部署的意圖所在,更不要說其他將領了。同樣,明清聯軍的將領們也有相同的疑問。
「大汗,明軍將領們都在外面等候了。黃得功、李輔明和陳永福都說他們有事來不了。」岳託說道。皇太極點了點頭,這也在意料之中,明軍之中必然有很多不願意和清軍合作的,否則的話,清軍也不用現在才入塞了。
「劉佐領,你來說一說敵軍的情況吧。羅汝才、王瑾,還有其他主要將領,都是什麼樣的人。」皇太極說道。劉文興起身行禮:「是。」
劉文興投降之後的待遇非常引人嫉妒,皇太極竟然將他帶來的投降人員直接編成一個佐領,隸屬於正藍旗漢軍,歸岳託統領,由劉文興擔任牛錄額真,這是努爾哈赤時期那些帶兵來投的小貴族才有的待遇。
「敵之主帥,曹操羅汝才。延安人,雖其結拜兄弟,亦不知其出身,此人於陝西反王中最富智計,然有曹操之狡詐和氣度,卻無曹操之果決剛狠。麾下統兵大將多為親族,故治軍常失於寬。好酒色而能與下共之,親於將佐而疏於士卒,然士卒常溫飽。親於友軍,援助之時頗慷慨,不好火併。用兵之術多變,重詐術而少強取,雖李自成、張獻忠,亦常不能料其機先。現其得秦軍降卒數萬,今非昔比,故曹操用兵之方略非我所能料。」
「總統闖軍者,活閻王王瑾。遼人,從軍十年,因明廷不發糧餉而反。闖軍初創之時,烏合瓦聚,王瑾以軍中戰法教習之,才得強盛。此人性情剛嚴頑固,御下嚴苛而律己更嚴,軍中對其多敬畏。曾為夜不收,指揮百十人之小仗時,猛悍詭詐,尤在羅汝才、李自成之上,然指揮數千、上萬人時,則失之呆板。與武功相比,文治之能更強,通曉天下地理、列國史事,起兵之初便以胥吏之學教軍官、孩童,故而闖軍南下之後,建設官府極速。常言賦稅、租佃二事為天下根本,於此二事多有創見,聞之令人耳目一新。雖不知是否實用,但既能治南方數省,必有可取之處。」
皇太極說:「聽說這位王瑾,常以本朝為第一大敵。」劉文興答道:「是。王瑾親歷遼事,於國朝極為重視。常言明軍一時雖強,然根基已朽,久後必亡,大清國家新創,正在開拓之時,方為最強之勁敵。」
皇太極說:「范先生曾說,本朝雖與明爭天下,實與流寇角也。王瑾之眼界,倒更在范先生之上。那麼,羅汝才、王瑾又怎會不知秋季的圃田澤不利決戰?」
清軍諸將當然也都知道圃田澤不利決戰,他們在和蒙古人打交道的過程中,已經吃夠了遼西沼澤的苦頭。對於皇太極為什麼屯兵在圃田澤東側,他們始終摸不著頭腦。
皇太極緩緩地說:「此時擇一平野決戰,於我朝,於流寇都不利。」
「我朝若勝,不過全取河南而已。闖賊在長江一線經營多時,非旦夕可下,到那時,我朝便需先吞殘明,再下江南,將逼洪承疇、祖大壽等輩南投流寇,又成當年宋金對峙之局。我朝若敗,則洪承疇、祖大壽必趁火打劫,令我等匹馬不得還河北。殘軍只得退回關外,久後必不敵南朝。勝僅得小利,敗則失全局。」
「闖賊若勝,不能飛越曹賊之地攻河北,只能就近攻打廬州、鳳陽而已。闖賊若敗,則主力折喪,獻賊攻其左,納賊攻其右,雖本朝急切不得下江南,闖賊又安可長久。同樣是勝僅得小利,敗則失全局。」
「曹賊若勝,當北上收取山西、河北,屆時便為闖賊之第一大敵,背後又有我朝殘軍牽制,腹背受敵,怎是闖賊對手。曹賊若敗,則河南之地盡失,縱不死於我軍之手,亦為闖賊所並。依然是勝僅得小利,敗則失全局。」
「至於明軍,關寧軍之所以不至,不僅是因為劉宗敏攻擊鹿邑。明廷存著坐山觀虎鬥的念頭,只盼我們與流寇斗得兩敗俱傷,他們好坐收漁人之利。」
「我朝與明、闖、曹三家俱不想決戰,這一戰焉能打得起來?請明軍將領入內吧,我們商議一下此戰的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