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1章 奇蹟

  十二月二十七日晨。

  昨天一天,清軍多次攻擊大名,都沒有得手,回隆鎮的戰局也呈膠著狀態。

  初升的太陽影響了清軍探騎向東眺望的視線,但只要他們不瞎,就能看見這漫天的煙塵。

  「明軍大隊人馬來了,是李輔明的旗號,總數不下萬人。」

  李輔明原本是跟著祖寬一起入關援剿農民軍的,和高營打過幾仗。但由於高營比歷史上更強,明軍打得也更加艱難了,滁州之戰中,李輔明墜馬受傷,到後方休養,便沒有跟著祖寬去圍剿王瑾。傷愈之後返回關寧,擔任前屯副總兵,這一次被劃在高起潛麾下。

  「北路也發現明軍,是金國鳳的旗號,人數在萬人以上。」

  金國鳳,宣府人,不久前升任錦州副總兵,也是此次跟著高起潛入關的主要將領之一。

  歷史已經發生了太多的變動,關寧軍的人事安排與另一時空的歷史差別越來越大了。

  「南邊也有明軍,是新招安的流寇劉國能、馬進忠,還有少林寺的僧兵,約有萬餘人。」

  「明軍一直隱藏實力,想將我們圍殲於城下嗎?」不過是三萬多明軍而已,岳託也並不害怕,但如果以他手上現有的軍隊迎戰,難免兵力不敷使用。之前和大名守軍的戰鬥讓他損失了不少人,他也要考慮部下的情緒,不能再死拼硬打,他立刻向多爾袞求援,希望他分兵支援。

  岳託計劃,趁著明軍還沒有集結,將他們各個擊破。先打比較強的關寧軍,由他出擊東路,多爾袞的援軍打北路,只要將這兩路明軍擊潰,南路的新降流寇也就不足為懼了。雖然高迎恩很厲害,但總不至於所有流寇都這樣厲害。

  明軍分進合擊,清軍各個擊破,這劇本簡直太熟悉了,作為努爾哈赤的孫子,岳託根本不用考慮就知道該怎麼打。

  薩爾滸之戰時,明軍不集中兵力是因為那麼多人在山區根本沒法集中,而這一次,是因為集中了也白搭。攏共就四千多人,集中起來方便清軍一次全都收割嗎?

  趙勝這個偽裝關寧軍的計劃原本成功率並不高,雖然有可能瞞過清軍一時,可清軍進行幾次前哨戰之後,很快就能摸清他們的實力。岳託這樣的沙場宿將,區分四千人和兩萬人的差別,不會花太長時間的,能否給守軍創造突圍的機會,實在很難說。硬實力不足,靠謀略是很難彌補的。

  可這一次,奇蹟真的發生了。之所以趙勝和劉國能可以偽裝出三萬多人的隊伍,是因為他們真的有三萬多人。

  在北路負責冒充金國鳳的楊彥昌打量著自己指揮的這支奇怪的隊伍,上萬人的隊伍,真正的士兵只有他帶來的一千多人,其他都是五花八門的地方武裝。

  有穿著道袍的儒生,也跨上了腰刀,慷慨激昂;有騎在馬上的士紳,穿著羊皮袍子,身背弓箭;有短打扮的鄉勇,在寒風中凍得抖抖瑟瑟,好在一直在走路,還不至於太冷,但鬥志卻很高昂;還有的人神情兇悍,一看就不是良民出身。

  當劉國能和趙勝接近大名,準備襲擾清軍時,他們發現了一支意料之外的援軍,順德、廣平、大名三府的鄉勇團練,竟然自發集結起來了,其眾多達三萬餘人。他們最遠的從順德府最北邊的巨鹿縣趕來,已經長途跋涉了二百多里。

  「只可惜大名府離得太遠了,我們來的人還是太少。」巨鹿縣的鄉勇首領姚東照說。他是巨鹿縣賈莊的一個秀才,平素便急公好義,當初盧象升升任按察副使,轄區拓展到直南三府,那時姚東照便配合盧象升組織鄉勇。

  楊彥昌因為一直跟著劉國能,所以對於士紳也沒有那麼多敵意:「我也曾轉戰不少地方,從來不見哪裡的鄉勇這般勇敢,先生真義士也。」姚東照說:「人之交往,以心換心,盧公乃萬家生佛,三郡百姓因之存活者不計其數,我等怎可不以死相報。以往都是盧公救我們,現在該我們來救他了。」

  盧象升並沒有召集直南三府的鄉勇,因為他知道,這些人和清軍對抗就是以卵擊石。若論鄉勇的水平,直南三府應該是天下第一。盧象升在此經營多年,對團練的訓練投入很大,盧象升調任鄖陽時,帶走的兵不多,直南地區的天雄軍陸續裁撤,他們都是本地人,大多回到鄉里成為鄉勇。清軍最近下鄉打糧的時候,已經發現此地的鄉勇與別處不同,清軍的小股部隊往往攻寨不能克,外藩蒙古兵甚至常常被鄉勇反擊。

  但是,如果把這些人拉出來和清軍平地野戰,那和送死也沒什麼區別。

  可這世上有些事,就算是送死也得做。

  「援兵已到!隨我殺啊!」袁時中、牛成虎、虎大威、楊國柱四人分領兵馬從四面殺出。大名府城有四面十三門,這些天為了防守這些城門著實讓守軍心力交瘁,不過到了反擊的時候,城門多又變成優勢了。其餘三路都是佯攻,東側的袁時中才是主攻方向,但無論佯攻還是主攻,都無法打破清軍的包圍圈。清軍雖一時難以反擊,卻守得毫無破綻。

  岳託的主力已經出動,向東迎戰「李輔明」,也就是劉國能去了,大名城外的清軍由他的堂兄杜度指揮。杜度手上的兵力不足,面對大名明軍的攻擊,他只能以防守為主,戰況十分膠著。

  杜度是褚英的長子,努爾哈赤的嫡長孫。雖然褚英被殺了,但杜度仍然是八旗中重要的實力派。

  努爾哈赤剛起兵的時候,以青黃赤白黑五色分別部隊,五個佐領為一個參領,五個參領為一旗。後來部眾多了,便分為兩旗。

  在起兵之初就追隨努爾哈赤的舊人組成了于謙老師的父親王老爺子所在的滿洲正黑旗,由努爾哈赤的弟弟舒爾哈齊統率,努爾哈赤自己統率新組建的紅旗。

  再後來吞併哈達部,就又成立了白旗,由努爾哈赤長子褚英統領。努爾哈赤的紅旗改為黃旗,舒爾哈齊的黑旗改為藍旗。舒爾哈齊和褚英相繼獲罪之後,藍旗分為藍旗和紅旗,藍旗由舒爾哈齊之子阿敏統領,紅旗由努爾哈赤次子代善統領,白旗改由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和褚英之子杜度統領,形成了黃、白、紅、藍四旗的格局。

  再後來,四旗改八旗。努爾哈赤自領兩黃旗,皇太極領正白旗,杜度與努爾哈赤第七子阿巴泰領鑲白旗,代善領正紅旗,代善之子岳託、碩託領鑲紅旗,努爾哈赤第五子莽古爾泰及其同母弟德格類領正藍旗,阿敏領鑲藍旗,八旗正式形成。

  努爾哈赤晚年將杜度被降為普通貝勒,調到鑲紅旗。預定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三兄弟分掌兩黃旗和鑲白旗。但是努爾哈赤死後,四大貝勒迅速行動起來,逼阿濟格、多爾袞、多鐸的母親阿巴亥大妃殉葬。

  皇太極即位之後讓自己的長子豪格為鑲白旗旗主,後來又把兩黃旗和兩白旗交換了顏色。皇太極父子領兩黃旗,多鐸領正白旗,多爾袞、阿濟格領鑲白旗。

  阿敏獲罪,鑲藍旗改由其弟濟爾哈朗統領。莽古爾泰兄弟倒台之後,正藍旗和兩黃旗混編,兩黃旗由皇太極自領,豪格、阿巴泰領正藍旗。這便有了現在的八旗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