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學長中了!吳學長是榜首!」「我也中了!一個優一個良!」奉天倡義大元帥府門前,一群讀書人狂呼亂叫,一點儀態都不顧了。多年寒窗苦讀,誰不盼著金榜題名,這些書生在明朝時連秀才都多年考不上,如今一朝翻身,焉能不欣喜若狂。
吳侯考的自然是吏科,題目是兩道策論。第一道是《論唐夏鄭虎牢之戰》,第二道是《論天下之弊何在》。
這兩道題目都相當坑人。第一道題,好多人根本沒什麼了解,要不是因為有題干描述,可能都不知道是哪朝哪代的事情,只能瞎寫一通。至於第二題,又指望這些窮書生對天下大勢有多了解?
這麼缺德的題自然是王瑾臨走前出的,目的肯定不是真讓這些考生寫出什麼真知灼見,而是對他們有一個大致的劃分。
吳侯很幸運,他年輕的時候,也就是爹還活著那會兒,家中生活還不算困難,他到處借書,讀過《資治通鑑》《舊唐書》《新唐書》,對虎牢關之戰是了解的。唐太宗李世民的人生高光時刻嘛,一戰擒二王,由此決定天下歸屬。
聯想到李自成姓李,闖軍將領又使用「果毅」這種唐風滿滿的稱號,想來這奉天倡義營肯定是崇唐的。於是,很多人的文章就以歌頌李世民的赫赫武功為主題拼命展開了。
然而,吳侯多了一個心眼。他記得李闖王打下袁州之後發布了一篇《剿兵安民檄》,其中提到自家祖上是「十世務農良善」,並未攀附李唐,反倒頗有以耕田勞作而自豪的意思。他又注意到,題干在論述背景時將「唐主李淵」「夏主竇建德」「鄭主王世充」三人並列,講戰役過程時則用「唐帥李世民」「夏帥竇建德」「鄭帥王世充」這樣的說法,完全不帶感情色彩地將這三個政權視為等夷的對手,並無崇唐之意。
想到這裡,吳侯隱約猜到出題人的意思了,他決定賭一把。
於是吳侯這篇文章的立意是:竇建德才是隋末第一英雄。
竇建德自幼樂善好施,行俠仗義,深受鄉鄰愛戴。為隋朝苛政所迫,不得不反,造反之後仁義愛眾,紀律嚴明。在孫安祖、高士達等起義先驅戰死之後,總領義軍,屢敗官兵。
隋煬帝被殺之後,竇建德建立大夏,殺宇文化及等奸臣,義釋抵抗過他的忠臣王琮。稱王之後的竇建德依然儉樸,不愛華服美食,不蓄金銀財寶,全都分給屬下。不好女色,將所得宮娥彩女釋放民間,令其與良家子弟婚配。招賢納士,善待百姓,俘虜李勣、魏徵、李神通而不誅。李勣逃歸唐朝之後,有人請求殺掉李勣的父親,竇建德卻稱讚李勣忠於唐室,終未殺戮任何一個俘虜唐臣。只可惜後來聽信讒言,錯殺宋正、王伏寶,否則真乃聖君也。
王世充身為隋臣,以鎮壓義軍起家,曾坑殺劉元進麾下降卒三萬,詐作忠義,弒君篡位。背盟襲擊瓦崗軍,以暴政虐害百姓,更甚於隋煬,真可以說是惡貫滿盈,罪不容赦。然而唐朝將其俘虜之後,僅流放而已。可對於仁德愛民,對李唐宗室大臣有過不殺之恩的竇建德,卻直接在長安市曹將其斬殺,又殺害鄭軍降將單雄信,還想強征竇建德舊部來長安,這才激起劉黑闥之變。與竇建德之博大心胸相比,高下立判。
竇建德於虎牢一戰兵敗身死,裴矩、齊善行等一干隋朝降人不加抵抗便獻土降唐。然尚有劉黑闥,果敢多奇略,寬仁容眾,恩結於士卒。起兵反唐,一呼百應,怎奈不敵唐兵勢大,為諸葛德威出賣而死。然河北百姓仍念竇建德遺愛,祭祀不絕。若非遇上唐太宗這一奇才,能一天下者舍竇建德再無二人。以仁德而論,竇建德又在太宗之上。
感豪傑之興奮,吊經營之勿終,始知天命之莫干,惜霸略之旋隕。可嘆竇建德生不逢時,倘若不與貞觀皇帝並世而處,定可成不世之功業。
吳侯的這個立意是相當冒險的,若是猜錯了,那肯定是要名落孫山,說不定還有別的禍患。既然來參加反賊的科舉了,用崇禎暗喻隋煬帝當然無所謂,但是用竇建德這個失敗者暗喻李自成,未免有些作死。雖然之前已經告訴他們,考卷上可以隨便寫,就算對闖軍破口大罵也不怪罪,但拿自己的腦袋賭人家的心情還是相當危險的。
吳侯並不在乎,來趕考本來就是賭,賭闖軍真的能成事,倘若闖軍被官軍滅了,自己也就完了。既然要賭,那就賭一把大的。很多人也想到了,但是沒敢往這個方面寫,這種出題方向除了王瑾這種瘋子之外誰想得出來。
至於第二道題目,吳侯一時有點摸不著頭腦。他只是個府城裡的尋常百姓,見識十分有限,天下之弊何在他怎麼知道。不過可以確定的是,肯定不能說是流寇就對了。
既然闖軍是和朝廷作對的,那就罵朝廷吧,反正吳侯對朝廷本來就滿腹不滿。先說說自己父親死後朝廷的苛捐雜稅如何逼得自己賣牛賣地,同村的地主如何聯合壓價逼他賤賣土地。再說說豪門大戶把持縣試府試,阻礙士人進學之路。之前他還見過官吏在修河堤的時候損公肥私,也寫進去了。再把之前自己聽說過的都寫上,抨擊一下結黨營私、宦官亂政、剋扣軍餉、奢侈浪費。具體情況他不了解,那就多引經據典。最後再提一提東虜,也就差不多了。
吳侯不知道,批他的捲紙的顧君恩都看愣了,心想這傢伙到底是怎麼做到對國家大事一點都不懂還把得分點全都踩中的?
此次科舉的考評標準是優、良、合格、不合格三個等級,只要寫的是能看懂的人話,就算合格,文辭通順,邏輯清楚的,良好。第一道題目,只要不把竇建德當成反賊批判一番,就是優。第二道題目的得分點乾脆就是從《明末農民戰爭史》照抄的,即政治黑暗、土地兼併、賦稅加派、水利失修和軍制敗壞五點,再加上遼患,能答出其中三點即為優。
吳侯雖然對每一點的認識都不深,但居然把這六點都提到了。再加上他的文採在所有考生中屬於一流,又是夸竇建德誇得最猛的,他成了毫無疑問的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