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體統、馬雲翔、李復榮、郝登雲等人都會留在河南,可他們畢竟級別低,能力也有限。讓他們代理王瑾的工作,肯定是做不來的,思來想去,王瑾決定在他不在期間由吳汝義代掌河南各寨事務。
在河南與闖軍一起行動的友軍有吳汝義、王光興、郭應賓、劉進福、白貴、武自強、趙德方、張文朝這八家,無論人品還是能力,王瑾都對王光興最信得過。但王光興畢竟是王光恩的弟弟,花關索這個人是油浸泥鰍,滑不留手,和關營的人打交道,必須得多留個心眼。
吳汝義就不同了,他和拓養坤鬧翻之後,已經獨立成營,雖然沒有正式加入闖軍,但之前一直接受王瑾的調遣。論在綠林道中的地位,吳汝義是響噹噹的一號人物,由他掌事,別人也說不出閒話來。
目前闖軍在河南有些過於依賴友軍的力量了,由於闖軍的主力部隊還是要用於陝西的作戰,留在河南的以家眷老弱居多,所以不借用友軍的戰兵就不能保證作戰需求。雖然避開了官軍的主力,但小規模的戰鬥依然有一大堆,何況左良玉、陳永福等人都到了豫西,誰也不能保證他們就不來打闖軍建立的這些山寨。
既然是友軍,就不能像自家軍隊那樣隨便指揮,凡事需要商量著來。如此一來,指揮的靈活性勢必大大下降。至於友軍的紀律,也只能靠他們的自覺性了。從紀律上來說,王光興和吳汝義最好,白貴、武自強較差,其餘四家算是一般湊合。八家友軍中有五家出自不沾泥麾下,所以協調指揮還相對容易一些,但真正能靈便地指揮的也只有吳汝義、趙德方、張文朝三部而已。
除了從山西一起過來的老兄弟之外,王瑾又聯合了廖三、袁世儒、李玉石等河南本地的反王。說是反王,但他們的實力別說和高迎祥、李自成相比,就算是和王光恩、馬光玉、拓養坤他們比,也天差地遠。河南本地的農民軍人數眾多,可幾乎全是本地饑民自發組織的,沒有軍事骨幹,缺乏訓練,別說縣城了,就連一般的士紳塢堡都很難拿下來。
能混成農民軍首領的人自然都不是泛泛之輩,他們或許不懂軍事,但不會不懂審時度勢。河南的小反王們很容易就認識到,闖軍的軍事素養比他們強得多,一百個闖軍老兵打一千個流民也不是問題。如果是在比較穩定的環境下,可能大家還會想一想爭權奪利的問題,可現在饑荒嚴重,每天都有人餓死,河南的農民軍要想活下去,必須迅速攻下地主塢堡奪到糧食才行。因此,王瑾很順利地收編到了大量的人員,其餘八營友軍也趁機擴軍不少。
雖然如此,王瑾和劉體純此次帶來的兵馬卻只有兩千多人,皆是由各寨挑選來的較為精幹的人員。新收編的河南流民未經訓練,如果直接帶著他們衝到洪承疇面前,縱然也能起到作用,可是能活下來的不會太多。還是讓新兵們先陪河南的地主們玩吧,王瑾更偏好使用能打能走的小規模部隊,這樣靈活性更強。
不過,凡事有利也有弊,王瑾既然不帶這些饑民去陝西,那麼他們活命需要的食物就得就地解決。靠打土豪只能維持一時,山寨中尚薄弱的生產能力供養不了這麼多軍隊,王瑾估計,到明年春荒的時候,又會出現巨大的糧食危機。
到那時,就得大舉進攻城市和豪紳塢堡,隨後便會招來官軍的大規模圍剿。不過那也是明年的事了,眼下陝西戰局要緊,暫且顧不了這許多。
一下子添了這麼多人,金鐘山終於顯得擁擠了,李文江便把自己從各寨調來和馬重僖比賽的人分散出去一些,以緩解金鐘山的住房壓力。山上的蓮花禪院也是闖軍控制的佛寺,現在暫時改成了兵營。
王瑾很是欣慰,兄弟們都當了山大王了,還強求不產生山頭主義是違背客觀規律的,但是李晉王行事依然義氣為先。對於王瑾、劉體純、馬重僖也毫無提防之心,絲毫不擔心會有搶地盤、奪兵權的事情。金鐘山的兄弟們騰出好房子,把平日裡捨不得吃的東西也都拿了出來。此外,李文江也派了二百人跟著王瑾一起西進。
當著馬重僖的面,王瑾考較了一下李定國這段時間的功課。現在李定國的功課當然不是背書了,而是問他在練兵、建寨的過程中,有什麼心得,有什麼教訓,覺得還有什麼可以改進的,一路上所聞所見,盧氏、商南的風土民情如何,乃至於幾何學在山寨修築過程中的應用。
農民軍首領不能是單純的武將,得什麼都懂才行。有不少問題是王瑾也不懂的,比如說他知道在有條件的地方可以挖地道,但地道究竟該怎麼挖,人員配置、工具使用、具體工序如何,承重的木樑該如何安裝,就必須得問馬重僖這個做過礦工的打洞高手才知道了。而馬重僖並不懂數學和物理,全憑經驗,還在從加減乘除開始從頭補數學。要形成規範的工程標準,得大家一起摸索不知多少年。
通過對四個養子的教育,王瑾也在思索將來闖軍有了自己的學校之後該教什麼。在十七世紀搞義務教育當然是異想天開,不過小範圍的軍官培養是必須的。文官隊伍的學問也不能像現在這樣,儒經那是搞學術用的,胥吏的學問、師爺的學問才是治理地方真正需要的。不過這方面的變革難度比軍隊大得多,王瑾現在也沒有頭緒。不知道猴年馬月才有條件做的事,現在多想也是浪費時間。
這一次王瑾只打算帶李定國和艾能奇入陝,將孫可望和劉文秀留在了河南。孫可望和劉文秀在內政方面的能力更突出,王瑾認為沒必要讓他們經常上戰場。只要闖軍別再打出富池口大戰那樣的慘敗,能征慣戰的武將多得是,不差他們幾個。
推翻明王朝、建立新秩序、收復遼東這三大任務,是李自成、王瑾他們這一代人要完成的。而下一代人的任務,是建設這個國家,維護改革成果,讓它在接下來的劇烈變革的時代中不致落後於世界潮流。
因此,王瑾對於四個養子打仗的水平如何並不在意,從小在闖營之中長大,豈有不會打仗的。等到他們到了二十多歲,真正能做將領的時候,天下也太平了。
王瑾更看重培養兒子們的視野,儘可能地讓他們擁有全面的知識。在明末這個惡劣的環境中求生,更多地需要王瑾做關寧軍那些年學到的軍事知識,但作為未來國家的建設者,王瑾從上輩子帶來的跨越時空的知識更要緊。最要命的是,這些知識並不是被王瑾壟斷的。
不過看了看纏著馬重僖要出去射鳥的艾能奇,王瑾又嘆了口氣。等到將來新朝定鼎,四海歸一,這小子還能幹什麼?大概是去黑龍江陪哥薩克好勇鬥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