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沒有私仇

  李卑愣了良久,他原本以為,落到流寇手中,就算不被殺,流寇也會逼他入伙。事實上劉國能就是這樣想的,他提議把李卑軟禁在營中,而且對外宣揚李卑已經投降了,說不定崇禎還會對他的家眷問罪,時間長了,李卑也只能入伙。

  劉國能打的是招安的主意,反正做的是短期打算,只管用最快速度擴展實力,不必在乎李卑是不是死心塌地,只要利益一致就好。

  而李自成是要和大明王朝死磕到底的,他不需要一個三心二意的部下。將來闖軍會經歷無數艱難困苦,心存芥蒂的將領會斷送軍隊。

  從私人情感上講,李自成也不希望李卑混得太慘。經此一戰,李卑的嫡系部隊已經全軍覆沒了,他就算活著回去,也掀不起什麼風浪,還不如顯示大度。讓李卑帶走一百人,固然是為了讓李卑的處境稍好一點,從另一角度來說,李卑帶走的必然是他的親朋鄉黨,都是和他關係最親厚的人,把這些人都挑出去,更有利於收編其他的俘虜。

  劉國能、張天琳、王文臨、凌邦文、劉小山五人在戰後商議了一下,決定對此次戰鬥的所有戰利品分毫不取,全都送給闖將和党家。之前他們拿了李自成的物資,在危難時刻卻沒有幫助李自成,心裡都覺得有愧,這一次反正他們的兵馬也沒多少損失,就當是還李自成的人情了,把欠的債抹平了,今後才好和李自成繼續來往。

  李自成和焦得名當然不肯,推讓了半天。焦得名也說,是因為之前闖軍在遼州的犧牲,才有這次的勝利,他不過是適逢其會,也不肯多占。最終,焦得名拿了一部分官軍的被服衣甲和武器裝備,其餘五營各得一些金銀作為酬謝,剩下的戰利品和所有俘虜都交給李自成處置。

  因此李自成在李卑和尤世祿的處置上就有了全權,有很多人要求殺了尤李二將為高傑報仇,但李自成終究沒有答應。

  官軍的確是闖軍的敵人,但闖軍和李卑這種尚有良知的官軍將領之間絕不是你死我活的關係。如果是戰場相遇,刀槍無眼,打死便打死了,但現在李卑已經投降,斷沒有再報復的道理。

  另一時空的順軍和西軍都收編過很多官軍的將領,雖然其中有不少當了叛徒,卻也有很多人在面對清軍入關這場關係中華文明生死存亡的大危機時,選擇與他們曾經的敵人農民軍並肩作戰。

  闖軍和官軍的矛盾,就是困擾中國兩千年的地主和農民那點事。畢竟現在還不是建立蘇維埃的時候,雙方打歸打,但是幹掉官軍中最沒有人樣的那群傢伙之後,最終還是要和的。

  當闖軍足夠強大,顯示出改朝換代的趨勢,大部分官軍將領都會選擇順勢應時。所以,儘管在戰場上對官軍要毫不留情地狠打狠殺,但當他們放下武器之後,不必做無謂的趕盡殺絕。

  尤其是那些在面對清軍時能擱置舊怨,堅持民族大義的官軍將領,更應該是團結的對象,特別是在他們被打趴下之後。

  另一時空的李卑因為較早病故,沒有接受過清軍入關這場考驗,不過從他以往的行事作風判斷,王瑾認為他不會做出對不起國家、民族和百姓的選擇。

  王瑾取出一份文書交給李卑:「李將軍,你看這樣向朝廷報告使得嗎?」李卑打開一看,是遼州士紳寫的稟帖。上面說尤世祿一開戰就衝鋒在前,受了箭傷,然後李卑又英勇奮戰,收復遼州,把被俘士紳解救出來。

  接著十萬流寇來攻,李卑鎮定自若,據城防守,擊斃流寇上萬,最終擊退流寇,但官軍也死傷慘重。遼州士紳們被官軍救出,皆感謝李卑大恩,又說李卑如何愛民如子,絕不擾民。

  遼州之戰官軍敗得如此之慘,硬說大獲全勝肯定是不成的,闖營手裡還有幾個沒有被清算的士紳,王瑾便勒令他們寫了這封稟帖,把李卑的失敗文飾了一番。再加上遼州確實「收復」了,從崇禎的角度來看,李卑所犯過錯就是損傷士卒太多,不過是幾千丘八的命而已,就不算什麼大事了。何況他們七營聯軍馬上就要搞出更大的新聞,崇禎很快就顧不上處置李卑了。

  李卑當然不會有意見,這是他能爭取到的最好結果。除了他的一百個親信之外,闖軍還把那些傷勢較重,即便治好了也得殘疾的俘虜都還給了李卑。說是放走李卑,其實就是把李卑等人扔在遼州,聯軍自行轉移了。李自成甚至給李卑留下了一筆錢糧,八賦嶺的難民很快就要回到遼州了,重建城市需要資金。李自成、王瑾等人心知肚明,他們留下的這點錢糧是不夠的,但是為了保證接下來部隊不斷糧,也不能留得更多了。

  尤世祿的傷勢被餘慶處理過,已經沒有生命危險。李卑臨時客串起了知州,派人找回尤人龍,收攏逃散的敗兵,安置難民,搭建臨時房屋避寒。他發現自己做這些居然還挺得心應手的,比打仗更順手。

  馬科聽說李卑和尤世祿「突圍」了,不僅「收復」了遼州,還「繳獲」了一些錢糧,也覥著臉回來了。李卑倒也不怪他,好生惡死,人之常情,念在同袍交情,他也分了馬科些糧食。現在馬科部的兵力占全軍半數,如果把馬科趕走了,一旦碰上一個不像李自成這樣講理的反王,那就真的要全軍覆沒了。

  高傑的墓就建在八賦嶺中,裡面只有一顆頭,身體因為盔甲被人扒走,已經混在屍堆里無法分辨了。李自成在墓前佇立良久,終於開口說:「英吾是死在李卑的部下手裡,我不殺李卑為他報仇,是對是錯?」

  劉宗敏說:「英吾若能說話,也必同意。你說過,我們闖營造反不光是為了自己,還要為天下人求一條生路。我們打仗也好,拷掠也好,不是為了自己換套穿衣服、論秤分金銀,是為了殺不義,救不辜,定亂世,開太平。李卑是為國為民有功之人,縱然他為昏君效力,也不失為一光明磊落的英雄好漢。我們與他只有公事,沒有私仇。」

  王瑾想著自與高傑相識以來的一樁樁一件件事情,時間太侷促了,他和高傑相處的日子還是太短。而且大部分時候他們都在忙於求生,做百姓時是這樣,造反之後也是這樣,交流的時間很少。回想起來,似乎都是王瑾在教育高傑,王瑾幾乎沒怎麼聽過高傑說他有什麼想法,想要什麼。

  或許將來,還會有人就這樣突然消失,和任何人說的任何一句話都可能是訣別之語。

  受傷的將領中只有趙勝來了,他一直認為高傑之死和自己當時的安排有關。雖然以那時闖軍面臨的情況,換成誰都會以和趙勝同樣的辦法應對,也沒有任何人覺得此事應該怪他,但趙勝自己心裡還是內疚。

  扶著趙勝的是李定國,他很幸運,不僅在兩次戰鬥中都毫髮無傷,還殺了一個官兵,但是和他一起留下參戰的孩兒隊成員有一個陣亡了。李定國甚至在俘虜中找到了殺他同伴的那個人,但還是默默地看著那個官軍把總跟著李卑一起走了。

  劉宗敏說得對,欲承天下之重,先要放下一己之私。闖營要承擔起匡正亂世的使命,必須要放棄很多個人情感。別說是李卑,就算是曹文詔、曹變蛟,在面對金兵或者蒙古人入寇的時候,一樣是闖營需要團結的對象。至於他們肯不肯團結,堅持不團結的話要不要打死,那就另說了。

  「下山!」李自成揮手道,「下一個對手就在眼前!把這些官軍一個個都幹掉,殺出一條去京城的路來!我們闖營要用最光明正大的手段,再造一個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