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太子河北岸的那場血戰已經過去了兩日。
但現在太子河上的浮屍還飄在水面上,將整條河都染得赤紅。
又因為太子河從這裡繞了一個大彎,然後自此向北,繼而向西穿過襄平北城。
所以在這個大轉彎的地方,從中游飄蕩下來的屍體直接阻塞了河道,密密麻麻。成片成片的烏雅嘎吱嘎吱的盤旋其上,享受著盛宴。
太子河南岸的營地,也是高句麗人從長白山河谷地前出的出口,壓抑籠罩著營地,連旗幟都低垂著。
如今這裡的主人還是高句麗人,只是再不是淵大乙了。
淵大乙並其子和一眾高句麗將皆戰歿於北岸了,那一場血戰後,高句麗戰死六千精銳,投水者不計其數,最後能向泰山軍投降的,只有少少的四千人不到,可見這一戰多麼慘烈。
而這一戰最大的失策不是高句麗北岸軍沒建築壁壘,也不是大角鹿因怒出擊,使得北岸全軍無首。
此戰最大的錯誤就是淵大乙東施效顰,鑿斷了那八座浮橋。其後果不僅僅是斷了北岸全軍的後路,造成最後被聚殲。更重要的是,他阻截了剛剛趕至此地的故國川王的大軍去支援過去。
是的,故國川王的大軍來的很快,要比計劃中更早一日抵達出山口。
但他們來得再快,還是晚了一步。
看著被鑿斷的浮橋,聽著對岸國人的悽厲慘號,時高句麗大王故國川王痛呼一聲,暈厥了。
就這樣,戰事再不能改。
出山城時的五萬大軍,還未抵達襄平就已經折了兩萬。
昨日故國川王醒了,然後就召開了全體國族的軍議。
在軍議上,軍內貴族分成了兩部。
其中隨軍的扶餘神祭祀大呼天不矚我高句麗,這次大敗就是對我們的警示,我們應該即刻拔營撤回山城。
用這個祭祀的話說,此百年不是我們高句麗人的時代,我們的時代將在下一個百年。
高句麗是一個去蒙昧未遠的社會,祭祀在國內的影響非常深,所以當扶餘神大祭祀說出這番話後,動搖了很多貴族的決心,於是他們紛紛勸說故國川王撤兵回師。
這個時候故國川王一直陰沉著不說話。
另外一個負責祭祀高神的主祭理解了王的心意,出來說了這樣一番話:
「天的意志不可測,凡人總是去用自己的心意去揣度,所以往往做錯了事。而這一次的確是天對高句麗的警示,但這也是一次考驗,只有能度過這次考驗才能證明我們有能力具有這肥沃的遼東之土。」
在高句麗的宗教世界裡,有兩個絕對的派系。他們一個祭祀扶餘神,一個祭祀高神。
扶餘神的祭祀團是當年隨高句麗的祖先朱蒙一起出來立業的。所以這些人自一開始就是和高句麗王族平起平坐。他們一個代表著族人的現實世界,一個闡釋了國人們的精神世界。
但世俗與宗教的對抗從來不會停止,前者也總是試圖去搶占後者對讖緯、天象的最終解釋權。
所以在朱蒙的孫子大武王,其人也是高句麗諸王文治武功最拔萃的,他就將自己的祖父朱蒙從人升格為了神,喚作高神。
因為之前他們高句麗人因為居於高山之上,也自稱為高民,所以朱蒙所謂的高神就是代表著高句麗民族的祖先神。
自那以後,扶餘神的祭祀團和高神的祭祀團的鬥爭就沒有停歇過。
這一次對福禍的詮釋的爭吵不過是過去無數次的重複。
隨後兩邊就開始爆發了激烈的爭吵,互相指責,甚至都要在故國川王的面前打起來了。
而這個時候,故國川王還是老神在在,沉默不語。
邊上的三個部大人看不下去了,其中一個年紀稍老邁者上前對故國川王道:
「大王,不論是戰是走,淵大乙等消奴部的貴族的遺骸還是得要回來的。我們得讓人過岸和那些漢人們談談。」
年邁老者是灌奴部的部大人,實力雖不是最強卻德高望重。
而且此人說的話非常妥帖,因為高句麗是一個崇尚厚葬的國家,即便是人力珍貴,也要以石為棺,葬以金銀,然後多次封墳,最後砌成石冢。
可以說死亡對於高句麗的貴族們來說是一件異常神聖的事情。而現在,作為國內最大的貴族之一,也是過去的王族消奴部的大人,其人為國戰死再不為其厚葬,那是如何也說不過去的。
果然,當此番老成持重的話說出後,兩邊祭祀團都不再說話了,但扶餘神的主祭臉上卻要陰沉一點。
因為這話雖然持重,但卻並不利於他。
畢竟他不認為漢人會將淵大乙的遺骸交給他們,而一旦對面不交,這些貴族無論如何都不會撤回山城的。
但他也不敢直接阻攔,畢竟消奴部的怒火,他也不願意扛。
此前一直不說話的故國川王這個時候終於說話了,他淡淡道:
「那就找一個會漢話的,涉水過去,和那些漢人交涉!」
說完,故國川王就結束了這一次的軍議。
而今天就是高句麗使者回來的日子,而且出人意料的是,那些漢人真的就將消奴部等一眾貴族屍體送了回來。
而為了運送這些屍體,泰山軍還在太子河上搭建了一座小浮橋,專門用來運輸。
對於這個,高句麗人並不以為意,因為就這條狹窄的浮橋,上來多少兵死多少。
之後,在稍微處理了一下這些貴族的屍體後,故國川王又一次召開了軍議,而這一次直接問眾國族此戰的想法。
很顯然,故國川王並不打算就這樣灰溜溜回去,這一次出山是他提議的,如果這樣回去,他這個王位必然坐不住的。
所以留給故國川王的選擇其實只有一個,就是打!
而現在就討論如何打!
於是諸多國族紛紛各抒己見,有說和對面的漢人軍隊直接下戰書的。有說可以揀選勇士涉渡襲擊敵軍糧秣的。
總之各個踴躍。
故國川王見之前的老部長老一直不說話,遂問:
「我的對盧,你有何教我?」
老部長老沉吟了一下,認真道:
「為何我等一定要執著於突破這裡呢?難道我高句麗出山口只有太子河一道嗎?所以我的建議就是,我們可以在這裡故布疑兵,然後令國中的剩餘國人眾從北面的小遼水上游南下。那些漢人大兵都蝟集在這裡,正適合我們取其後方。」
接著老部長老就開始敘述:
「這樣做的好處有三,一是可以入無人之境,取勝極易。二可以拓地收眾,全取玄菟的肥沃田土,獲得補給。三可以從北面南下與我們這裡遙相呼應,到時候敵軍震怖,腹背受敵,必敗!」
可以說這個建議無論從哪邊看都是非常中肯的。
但其中就有一個缺點,那就是完全沒有考慮襄平城內的公孫家能不能堅持到高句麗人獲勝。
當故國川王說出這番憂慮的時候,又補充了一句:
「即便我們真的襲占了玄菟,但如果這個時候公孫家被敵軍給攻滅了,那也是無用的。以我們高句麗人自己是占領不了這廣闊的遼東的。」
故國川王這次出山有自己的戰略安排,他明白光靠自己高句麗人無論是威望還是人口都不足以占領遼東。
這個時候就需要扶持一個漢人的傀儡以減緩高句麗人的統治難度,而遼東的公孫家就被故國川王認為是最合適的人選。
這也是他要救援襄平的理由。
但當故國川王說完這話後,老部長老輕蔑一笑,說了這樣一番話:
「我高句麗小族,漢人為大族,小族斗大族,不想著先占一點是一點,卻為一些不可能的事影響了眼前的利益,真的是愚蠢。」
老部長老最後更是毫不客氣道:
「大王,到了現在這個地步,國中武士十死其四,還想著全占遼東吧?我高句麗人用了百年打出了白山,又用了百年擴土至濱海、雪原。但這些地方呢?哪處不是人煙稀少,十倍都頂不住遼東一地。而就這樣,我們都用了二百年,大王難道覺得自己比大武王還英明吧。」
此刻故國川王的臉色已經相當難看了,只是他克制住了,強笑道:
「老部說的嚴重了,事都是人做的,如果今人都不如古人,那我高句麗也不會有現在,至今還在山裡轉呢。」
但老部長老壓根不給面子,說了個更刺其心的話:
「大王,我之所以現在還建議攻玄菟,就是知道咱們退不得。如今損失慘重成這樣,不說如何和國人們交代,就是那些扶餘人都會吞了我們。此時我族實際上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大王別再做夢了。」
這一番話最後終於讓故國川王破防了。
其人拂袖怒斥:
「老部你老了,此軍國大事非你所能知。退下吧。」
說完就讓宮衛拖其下去。
被拉出去的老部長老見故國川王還在執迷不悟,只能仰天悲嘆:
「難道我高句麗一族要盡亡於此嗎?」
爾後一口血噴出,亡矣。
【麻煩您動動手指,把本網站分享到Facebook臉書,這樣我們能堅持運營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