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5章 旅長:打秋風?

  延州是革命聖地,五湖四海的青年人匯聚於此,一開始由於當地條件限制,再加上國軍的長期封鎖,延州的生活並不好過。🍔💛 ❻9𝕤𝐡𝔲𝔵.𝕔ᵒ𝓂 🐺💲

  後來隨著全體軍民在根據地搞大生產運動,各項產業如同雨後春筍一般冒出來,大大緩解了延州在經濟上的困境。

  尤其是三邊(定邊,靖邊,安邊)鹽業的恢復,讓延州的進項多了不少,當時國軍甚至提出了要「咸死邊區」的口號,禁止西按鹽販只能去更遠的寧、青地區運鹽。

  不過延州方面同樣有對策,根據西按鹽業供應現狀,決定鹽價不降反提,造成西按鹽販心理恐慌。

  提價20%後,鹽商要求按原價購買,延州堅持不降,鹽商算了一下,即使提價20%也比從寧、青販鹽划得來,於是紛紛到延州搶購。

  延州目前實行的是小模化的共產主義,但是領導幹部跟普通戰士還是有細微的差別,這種差別主要體現在津貼以及伙食上。

  周維漢剛到延州的時候,就領了一套生活物品以及當月的津貼。

  按照1938年制定的津貼標準:普通戰士或班長一元,排長二元、連長三元、營長四元、團長以上一律五元,包括一號在內都是五元。

  惟有抗大、馬院,魯藝等學校的教員是例外,一些著名的文化人,學者基本上是五——十元。

  例如,冼星海十五元,魯藝音樂系教員一律十二元,助教六元,當然發放的都是邊區幣。

  周維漢是團級以上幹部,每月津貼五元,由於在抗大任教,每月多給三元教課費,文薔到延州之後,按照營級幹部發放津貼四元,夫妻倆總共十二元。

  按照延州的物價,一斤豬肉2角錢、10個雞蛋1角錢、土布每尺3角、食鹽每斗5角8分,可以說非常不錯。

  按照不同的級別,伙食待遇也不同,分設大、中、小灶。

  高幹小灶為四菜或二菜一湯,中層幹部吃中灶,一般幹部的小灶為高粱米飯或小米粥、大鍋菜。

  差別仍不大,具體如下:

  大灶:每月八次肉,每次四兩,饅頭每月四次,菜內增油四五錢,碾碎細米,米湯加豆。

  中灶:飯以現在水平為準,每天三兩肉。

  小灶:菜維持現在水平,每日米麵各一半,飯菜注意調劑變換。

  以周維漢所在的抗大為例,學員們統一住窯洞,洞高一丈余,長兩丈余,洞前臨窗靠牆一長坑,能睡十幾人。

  每人每月發放紙十張、墨水五錢、鉛筆兩支,報紙一窯一份,煤油燈兩人一盞。

  高級班(地委與旅以上幹部)吃中灶,普通班或中級班吃大灶。

  春節對於中國人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即使是在戰爭年代,依舊不影響人們對於過年的渴望。

  眼瞅著還有幾天過年,抗大也給學員放了假,教育長搞來十幾頭大肥豬,還有不少延安本地的特產。

  每個教員能分到五斤豬肉,兩斤延州的紅棗,兩斤核桃,外加十斤小米,三尺土布。

  周維漢拎著這些東西,一路上遇見的同志們都喜笑顏開,一進院子,發現和尚、萬金剛還有梁大喜都在。

  「首長,我們那發了點東西!」和尚咧嘴一笑。

  和尚三人都編入了延州衛戍部隊中,平時跟著一起訓練,待遇為排級,梁大喜年紀小,編制在衛戍部隊,但是平時總跟著文薔。

  周維漢聞言點了點頭,和尚他們吃的是大灶,平時沒辦法開伙,所以平時總來周維漢這打秋風。

  「那行,晚上都在這吃!」周維漢說完又從兜里掏出來兩塊錢,囑咐和尚:「給你兩塊錢,一塊錢買兩包煙,剩下一塊買點酒回來!」

  文薔和周維漢兩人平時都不在家吃飯,住處雖然有廚房,但其實用的並不多,因為兩人做飯都不利索。

  平時用鍋灶最多的其實是楊秀芹,周維漢只好讓梁大喜將楊秀芹喊來,如此一來,李雲龍自然每次都能蹭上吃喝。

  天色稍黑,院子裡好不熱鬧,支在院子裡的大鍋是豬肉燉粉條子,屋裡還有一鍋小米飯。

  李雲龍壓低聲音:「我在魯西南那是吃香的喝辣的,這到了延州之後,整天清湯寡水的,肚子裡的油硬生生的給我刮乾淨了!」

  李雲龍那點津貼沒用在改善生活上,全用來買煙了,一包香菸五角錢,每月五塊錢的津貼全用來買煙,滿打滿算也才十包煙。

  這年頭,類似李雲龍這樣的老煙槍可不在少數,上級領導也明白這一點,所以高級幹部每個月都能領兩條香菸。

  幾人正說著,院子外突出傳來旅長的聲音:「李雲龍,我就知道你又來周維漢這打秋風,你可是讓我好找啊!」

  到了延州之後,因為跟旅長住在一口窯洞裡,李雲龍也不像以前那般聞聲色變,乾笑一聲:「旅長,我媳婦這算是技術如伙,咱不過是跟著沾光!」

  「好啊,那就合著我一個人是打秋風的?告訴你,今天我也是帶著東西來的!」旅長說著從棉服里掏出一條香菸:「吶,下個月的香菸我提前預支了!」

  與八路軍這邊的歡聲笑語相比,華北派遣軍那邊可謂是愁容慘澹。

  在石原莞爾的指揮之下,華北派遣軍拿下中條山地區,間接挽回了之前的頹勢,但是好景不長,隨著日本國內爆發起義,日本高層查出來起義軍的首領,正是當初在津門兵變的叛軍首領湯本信夫。

  於是接連給華北派遣軍發來訓斥電報,石原莞爾相當於替岡村寧次背了鍋。

  日本國內起義至今已興起一月有餘,原本日本高層認為撲滅起義是舉手之勞,但是起義軍層出不窮,撲滅一股又出來一股。

  由湯本信夫的率領的起義軍在席捲神戶、京都、大阪三地之後,遭到駐守於關西地區的日軍守備師團重創,只能向山區轉移。

  但是革命的火種已經播下,關西其餘各地紛紛有工人、農民揭竿而起,眾所周知,日軍的師團是根據地區編練而成。

  這些守備師團在別的地區剿滅起義軍還算是盡心盡力,但是當聽到家鄉也爆發起義之後,一下子就軍心打亂,紛紛嚷嚷著要回家鄉駐守,生怕別的地區守備師團禍害了家鄉父老。(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