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1章 公司
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股市,今年下半年崩盤了。🔥🍮 ❻9ᔕн𝓾𝐗.匚Ỗ𝐦 💥💚
西印度公司宣告破產,荷蘭又在遠東連續吃敗仗,先是被大明從南洋驅逐,只能退居蘇拉威西和南菲律賓群島。隨即總督與議會的決裂,進一步影響到了東印度公司的股價,再加上中國商人持續壓縮荷蘭人的香料市場。
股民對公司失去信心,紛紛選擇拋售手中的股票。
荷蘭總部終於意識到危機,直接罷免原來總督,議會與總督明爭暗鬥一兩年,還是贏了。
東印度公司地方派,與荷蘭總部的本土派,二者權力鬥爭,地方派進一步占據優勢。
不過荷蘭人也顧不得那麼多了,東印度公司目前正在瘋狂改造商船,他們已經與英國人達成協議合作,準備共同在印度,對法國人發動戰爭。
英國人承諾戰後會將法國人的其中一座港口送給荷蘭人,只要能得到法國人的殖民港口,那就能讓公司稍微喘口氣。
要不然,東印度公司早晚也得破產,荷蘭人的海外殖民地就全都不用玩了。
大明與英國人商定的吉大港交付時間,是在明年開春以後,跟法國人開戰也是在明年。
英國人卻是先迫不及待,大明中國、荷蘭、葡萄牙、丹麥-挪威聯合王國,全都被拉上了聯軍的戰車。
法國人的東印度公司,現在已經開始著手安排人員和財產轉移,法國東印度公司沒有法國政府的支持,純粹就是國王用來噁心英國人的玩具。
如今,就算國王良心發現,給東印度公司支援,估摸著等支援到了,這邊仗都打完了。
五國聯軍,就是法國海軍主力來了,怕是都難打。
英國人串聯五國聯軍,同樣也不是單純為了對抗法國人。
相反,他們是在防著中國皇帝,法國人被趕走了,印度就是中國與英國瓜分。英國知道自己實力不足,肯定鬥不過中國皇帝,自然得拉些盟友保底。
而且,英國人也需要這些盟友來幫自己,在南印度攻擊莫臥兒帝國與馬拉塔國的印度人,搶奪與瓜分這裡的殖民地。
都是聰明人啊!
帶嚶攪屎棍,也不是真的只會攪屎。
……
南京。
時間轉眼一過,就到了年末入冬。
天氣迅速轉寒,市民百姓購買煤炭,生火取暖。
富戶豪族的家中,還是普遍使用更貴的木炭。
雖然煤炭如今已經價格愈發便宜,但正因為便宜,才不彰顯身份,而且就算是無煙煤,悶在屋子裡點火久了,也會有中炭毒的危險。
朝廷這邊通過報紙,每年秋冬來臨之際,都會告訴百姓煤炭取暖,務必要通風換氣,以防中了炭毒,可還是會每年有人出了事故。
究其原因,還是自然科學的進展速度太慢,百姓不理解。南京已經算好的了,文化水平普遍較高,冬天取暖中炭毒的並不多,中毒的也往往能進行救治。
紫禁皇城,朱怡炅裹著皮裘,正在謹身殿批閱奏章。
其實後宮那裡應該更暖和,也更舒適,還有后妃宮女們伺候服侍。但朱怡炅還是懂得原則分寸,後宮只是皇權的政治附屬品,肯定不能給她們任何可以接觸到外廷政治的機會。
就算後宮再舒服,也不能真的在後宮裡頭辦公批奏章,所以滿清韃子都是在亂來,乾清宮(寢宮)都能成辦公地。
沒批幾封,就看到內閣呈遞,關於南京煤炭報價的奏章,相比往年,價格上的浮動已經有些明顯,整體漲幅還在百姓可接受範圍。
這是因為朝廷及時在沿海加息,吸納百姓存銀入錢莊銀號,又以銀圓兌比吸納民間白銀。
不過,這還是讓朱怡炅警惕起來,略一斟酌,提筆寫下批示:「已閱。時刻關注煤炭市價,還有米、布、鹽等百姓生活相關之物,必要時候需由官府予以調控。」
南京背倚長江,又是大明都城,可以直達上海埠,理所當然最先受到沿海物價餘波的衝擊。
對於這種情況,只能硬扛過去,而且必須堅持在沿海吸納民間存銀,再通過海外購糧與轉移白銀到陝甘西北等地。進一步加強金銀貨幣的流通,並將中國的通貨膨脹間接轉移到海外藩屬,從而緩衝影響。
今年冬天,南京的市民百姓,罵無奸不商的人變多了。
一些紡紗作坊的工人,也開始攛掇起鬨,嚷嚷著要老闆給他們漲工資。那些商人老闆自然不願意,於是乎雙方為此爭執不休,到最後竟然將官司直接打到了應天府尹衙門。
涉及到紡紗行業,國朝一沒有相關律法,官員也生怕判的不好。既影響到國朝紡紗業,又會在皇帝那裡留下刻薄待民的不好印象,而且在百姓這裡也容易留下官商勾結的惡名。
官司扯來扯去,還是驚動了皇帝。
在與內閣反覆商議斟酌,最終對律法進行修正新增,往後商人開辦作坊,必須要在官府註冊,而不是原先的簡單報備,得正式成立公司。
公司一詞,不是朱皇帝起的,而是內閣起的。
出自孔子的《大同·列詞傳》:「公者,數人之財,司者,運轉之意。」
而莊子也說:「積弊而為高,合小而為大,合併而為公之道,是謂『公司』。」
成立了公司,就要遵守相應的國朝律法,給工人定薪,不僅要簽訂正式的勞務僱傭合同,而且還涉及到了漲薪、待遇、休假、工作小時制等方方面面。
這部新律法由皇帝、內閣牽頭,再經由諸部院聯合編纂修訂,最終再由宣傳部配合刊印布告。
南京城首當其衝,得到消息的商人爭先了解新律法的內容。
等一番了解過後,商人們一方面對新律法如此偏向工人百姓,感到頗為不滿。另一方面,又覺得國朝定下律法,往後開辦作坊、工廠就不必那麼麻煩,還得往各級官吏送銀子。
從此以後有法可依,少了許多灰色地帶,等同於也方便了商人進一步擴大生產。
南京這邊工人「鬧漲薪」,北直隸順天府尹高登舉上奏,彈劾北直隸中軍大都督,定國公楊恭專權跋扈。
北直隸雖然不再是大明新朝的都城,但順天府尹卻是還在,而且作為北方中軍都督府駐地,要做到力壓北疆,政治地位肯定不能降低,還得抬高。
與陳弘謀、劉統勛他們一樣,高登舉雖然只是第三名,但作為首科探花郎,又是天子門生。
而且個人能力也不差,能跟得上皇帝的為政舉措,仕途上不說一帆風順,那也是平步青雲。
陳弘謀、劉統勛在做遼寧左右布政,他同樣也在做這順天府尹,官銜品級只差一級。
有這麼個背景,高登舉彈劾楊恭專權跋扈,也並非胡說八道。
按其奏章所述,從南京遞運的軍糧,不經他這位順天府尹,就直接被中軍都督府軍隊接手,而且漠北草原軍情,漠南都司,同樣也屢屢繞過北直隸的文官系統,直接對中軍都督府負責。
除了沒有插手北直隸衙門的民政,還有河北官僚系統,中軍都督府的確算的上有些專權跋扈,也可以說是沒讓文官系統碰到一點點軍權的機會。
都督府軍權不經文官之手,這是皇帝欽定,所以高登舉彈劾主要集中於南方遞送的糧食,還有漠南都司與漠北軍情細作上。
朱怡炅只掃看幾眼,瞬間就明白這是他的楊大都督,在給他這個皇帝故意賣破綻呢!
專權跋扈是假,留下把柄,為將來退居二線做準備是真。
要果真跋扈,哪還有高登舉上奏彈劾的份,整個北直隸怕是都成了都督府的一言堂。
高登舉那邊的彈劾,同樣也不單純,更像是文官系統的試探。楊恭丟了根骨頭出去,文官那邊渴求軍權,就算明知這骨頭出來的不對,也會上去咬兩口。
文武競爭,甚至互相扯後腿,這才是常態。
要是文武和諧,對皇帝和國家來說,那才是大問題。
朱怡炅想了想,寫下硃批:「閱。中軍都督府往後遞送軍糧,應按章程知會北直隸官衙登記造冊,不可再自行接收。漠北軍情關乎軍國要事,順天府尹應當多多悉心民生。」
一道批覆,將兩邊都敲打了一番。
對於楊恭的露破綻,朱怡炅既沒有認可,也沒有斥責。而對於順天府尹的彈劾,態度上同樣也是模稜兩可。
日子一天天過去,南京城終於下雪了。
土爾扈特的使節團乘坐官船,沿著大運河抵達南京。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