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3章 包稅制和分封制
一過半月,張廣泗在無人打擾的情況下,迅速著手穩定城市和村莊統治。 謁演
「這裡居然沒有地主?」張廣泗頗為驚訝。
耿守義點頭:「是的,這裡沒有地主,不僅我們占領的城市村莊,就連整個孟加拉近乎所有的土地,都沒有地主。所有土地名義上,其實都屬於莫臥兒皇帝。」
張廣泗不可置信:「那我們之前殺的那些是什麼人?」
耿守義說道:「那些都是柴明達爾,他們等同於皇帝派遣到地方,負責為皇帝徵收賦稅的貴族官僚。這些柴明達爾,並不擁有土地所有權,但卻享受世襲的收稅權利。」
張廣泗怔了怔,脫口而出:「包稅制?」
耿守義說道:「可以這麼理解,孟加拉的土地,有超過一半都是這群包稅制下的柴明達爾們在管理。至於剩下的,則都歸屬於另外一支貴族群體——賈吉爾。這些賈吉爾貴族你也可以理解為諸侯,他們擁有土地所有權,除了為皇帝繳納賦稅和服屬軍役外,就連皇帝也不能直接干涉領地內政。而且這些賈吉爾也分屬不同階層,各階層雖有高低之分,卻互不統屬,就類似於先秦時期的分封。」
張廣泗已經快要無語了:「包稅制加上分封諸侯,如此管理天下,這莫臥兒的皇帝難道就不怕貴族諸侯們擁兵造反嗎?」
耿守義搖頭:「害怕也沒用,甚至於莫臥兒採用的分封制,應該也是為了對抗這裡的柴明達爾。但在天竺這片地方,種姓制便是一切統治的核心,看似混亂無比,實則內部早已明確分工。就算是每一個小村子,洗碗工和洗衣工也都是天生定好了,若是有哪個種姓想要跨階層,就會遭受對應階層,乃至所有人的抵制,甚至還有可能會激起造反叛亂。所以外來者根本難以插手,而且如今的莫臥兒實際上也享受到了這套制度帶來的好處。雖然遠在德里的莫臥兒朝廷已經江河日下,但孟加拉還是每年都要為其提供大量賦稅,供養皇帝和他們的朝廷。倒是天竺以南的馬拉塔帝國不太一樣,那個國家無論宗教還是統治模式,都與莫臥兒完全不一樣,聽那些英國人說,更像是日本的那種幕府制度。」
張廣泗沉吟片刻,隨即說道:「既如此,那便先給士卒們按功分配村莊土地,原來的柴明達爾可以全殺了。村莊內部的種姓制分工,則暫時不去動他們,一切維持原樣,可以讓我們的人成為新的柴明達爾。耿監督,您看如何?」
耿守義點頭:「我也是如此想的。」
印度的這套種姓制度實在太高明了,簡直就像是為了入侵者……不對,可能還真就是量身定製的。一旦本地統治者打不過外來者,那就用種姓制來同化拉攏對方,然後大家一起壓迫統治底層的印度百姓。
可以說,印度人玩的非常成功,幾乎所有外來入侵勢力,就算蒙古人建立的莫臥兒帝國,也成功被這套制度同化。
因為真的太舒服了,人家自己就把自己手腳綁好了,然後等著被你奴役壓迫。
張廣泗和耿守義商議了半天,最終決定還是什麼都不去亂動,也沒辦法亂動。
一旦動了,就很容易激起民變。
歷史上,英國人直到十九世紀,才將印度的柴明達爾從包稅制,變成了土地所有制,也就是進化到了地主所有。
然後,英國人就向這些柴明達爾地主徵收九成的土地賦稅,如此高到離譜的賦稅,幾乎都快拉滿了。
就這樣,那些印度人居然還不造反。
只能說,這是自我馴化已經深入骨髓,藥石難醫。
又花了半月,將城市村莊梳理好,張廣泗這才復又進兵,南下徹底進占恆河北岸所有平原地區。
孟加拉至此,北部疆域與莫臥兒帝國不再接壤。
對於印度孟加拉那邊的消息,朱怡炅暫時還不知道,就算知道了,也不會太在意。
至少近一兩年之內,大明都不大可能在印度投入太多精力,也就是孟加拉離得比較近,會稍微給一些關注。
整個印度大部分土地,其實都不值得直接作為領土統治,只能當做殖民地,就像日本那樣。要不然統治成本就太高了,大明沒那麼多的人力物力和精力,去給印度做改革,光是世界殖民都快抽不出人手了。
反倒是殖民傾銷,可以短時間內為大明攫取大量的財富和利潤,而且也能進一步弱化印度的實力與潛力。
對了,還要將印度給拆分開來,不能像英國人那樣,單純為了圖省事,就把印度強行糅合在一起,整成一個國家。
雖然這樣整出來的印度,內部矛盾重重,但矛盾再大,也是一個整體,就算打不過你,也能天天噁心伱。
還是將其直接變成無數個小邦國,讓他們相互割據統治比較好。就算後期大明衰弱,控制不了了。這些小土邦光是內部互相打都夠嗆,也就沒有餘力來給大明添亂了。
不過,孟加拉必須要全部吞下,這裡的戰略地位,還有肥沃富饒的土地,再加上海貿港口,都不可能讓它真的獨立。
等大明稍微騰出些手來,這裡肯定還要繼續移民,而且除了移民百姓,還要遷移一些讀書人、道士、和尚,來衝擊原本的宗教和教育體系。
不說將這裡的種姓制完全衝垮,至少也要讓移民到這裡的漢人,不要被種姓制腐化掉,要不然高低又是一個莫臥兒帝國。
……
就在張廣泗、耿守義於孟加拉站穩腳跟的同時。
南京城。
今年的新科會試也已圓滿結束,有了上一次的預熱試水,這一科的進考士子們,已經對全新採用的科舉分數制基本熟悉。
並且,僅從前十名的卷面來看,歷算天文以及海外藩國的得分明顯提高了不少。這意味著天下士子,就算只是為了應付考試做官,對於海外藩事以及歷算科學上的關注,也是越來越多了。
這是個好兆頭!
只是伴隨著科舉一次又一次的舉辦,那些吏員的晉升渠道,往後也會愈發的艱難。
這無可避免,因為科舉會試考上來的進士,肯定得授予品官,哪怕每一級的會試授予品級都在降低,但再低也比無品的吏員們高。
而且,每屆科舉,同樣也會貢獻大量新科進士,幾百號進士都授予品官,又有更多的舉人爭搶吏員。再加上隨著科舉難度逐年攀升,脫穎而出的新科進士也普遍不再是那種銀槍蠟頭,無非缺乏實幹經驗。
這些人入仕以後,只要稍微觀政上手一下,普遍也會比吏員們升的更快。
大明新朝到了如今,立國已經超過十年,就連太子今年也都十一歲了,距離加冠沒幾年了,就算四川、西南等地,官吏也快充實的差不多。
要不是朝廷一直在著手對外擴張,開疆拓土,怕是科舉再來個幾屆,新科進士都快沒有空缺來安排官職了。
畢竟,大明新朝的官吏從上到下,普遍都是年輕人,就連內閣也有兩位閣臣屬於年輕人行列,還有兩位閣老同樣也是正值壯年,說句年富力強也不為過。
這麼多年輕官吏,只要不去貪污犯罪,幾乎很難短時間內退下來。
而且朱怡炅也在有意培養官學和國子監體系,雖說不至於立刻搞什麼義務教育和公務員考試體系,但也在開始逐步占據官吏的份額。
時代在變革,不僅是世界格局,還有教育體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