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5章 《農政全書》 種稻翻棉
朱怡炅僅看農院呈遞上來的奏章報告,便不由感嘆,這徐光啟簡直就是天才!
其對農事、農政上的理解,哪怕到了幾百年後,也依舊沒有過時,甚至比後世的先進科學還要更為簡單實用。🍔💛 ❻9𝕤𝐡𝔲𝔵.𝕔ᵒ𝓂 🐺💲
黃旭說:「陛下,臣與農院諸同僚經過幾年試驗,已成功驗證徐公所著《農政全書》中,種稻翻棉之法是對的。棉稻輪耕不僅可以大幅降低田間病蟲之害,而且腐爛根植也能進一步提高土地肥力,增加棉稻產量。」
農院做的試驗,與後世基本沒什麼不同,都是選出部分試驗田,並用數學的方法給每塊試驗田進行單獨編號。
然後,再將這些試驗田平均分成四組,並採取不同方法進行耕植試驗:
第一組,按《農政全書》標準的種棉翻稻,前兩年都種棉花,第三年改種稻穀。
第二組,三年全部正常種棉花,不做任何多餘試驗。
第三組,同樣三年全種棉花,但第三年種棉方法按照《農政全書》中,採取補救措施。
第四組,三年全部正常種稻,也不做任何多餘試驗。
最終得出結論,第二組不進行補救的,第三年種棉花的害蟲率直接激增了十倍到二十倍不等。
第三組進行補救的,則與前兩年差異不大,依舊可以正常栽種棉花。
第一組採用種棉翻稻的,則比第四組純粹種稻的,不僅病蟲害更低,而且稻穀產量也略有提高,甚至土壤肥力也沒有明顯下降,施肥量也更少。
「黃卿辛苦了,農院諸君做的不錯。」朱怡炅說道。
黃旭說話有些直,直接拱手道:「陛下,種棉翻稻之法既已驗證可行,應當從速向民間廣而布之。如今江南地區,由於新型棉紡機器(不是蒸汽機)的推廣,原本百姓的棉花種植已經完全被擾亂。不少百姓為了能夠賺取更多銀錢,不顧第三年病蟲害會激增的風險,依舊種植棉花,也沒有人告知這些百姓如何補救。再加上一些地方官吏,同樣將稻田改為棉田,並且招商興建棉紡作坊。」
這就涉及到工業革命的第一波陣痛了,蒸汽紡紗機都還沒推廣下去,只是人力紡紗機大行其道,就已經開始對農業生產造成劇烈衝擊。
百姓大量種植棉花,這並不能怪罪百姓,也不能怪那些商賈。因為百姓想賺更多的錢,而商賈也的確花了更多銀子來採購棉花,甚至在地方興建棉紡作坊。有了這些棉紡作坊,百姓民婦就能有更多機會走出家門,進一步解放生產力。
而那些改稻種棉的州縣官吏,既是為了政績考評,同樣也是在讓百姓賺取更多銀錢。
這些地方官吏不少都是年輕人,爛的還沒那麼徹底,就算爛了,他們也不介意讓百姓能稍微多賺一些。
而且,這也經過了皇帝、內閣首肯,還普遍都是收復了兩湖地方這個天下糧倉後,才開始出現這類情況。
朱怡炅完全沒考慮過,居然會有這樣的後遺症,他沒有生氣動怒,點頭說道:「朕知道了,還有什麼,也都一併說出來。」
黃旭說道:「還有棉田重稅,也應該降一些。」
棉田重稅的問題,倒是真沒想到,不僅皇帝沒想到,內閣部堂們也同樣沒想過。
由於民間棉紡紗機大肆推廣,雖然沒有蒸汽機那麼變態,但也比之手工紡紗要快了數倍,甚至十數倍,所以對棉花需求量也就更高。
朝廷自然要從中抽取重稅,也是遏制商賈過度膨脹,擾亂市場。
卻不想,市場確實沒被擾亂,反而民間的棉花種植先一步被擾亂了。
簡單來說,就是一塊田被定性為棉田,因為棉花更貴,所以賦稅也就比稻穀更重,尤其棉紡紗機推廣以後,棉田的賦稅進一步提高。但是棉田不可能真的只種棉花,可是種別的話,尤其稻穀,還要承擔棉花的重稅。
這哪個農民願意?
所謂穀賤傷農,不外如是。
為了彌補損失,百姓就得硬著頭皮,年年種棉花。
朱怡炅說道:「你說的,朕都明白了。你這個農院院長今後也不用再做了,直接當農部尚書吧!農院直接併入農部,原來駐地不用搬遷。至於農部官吏,就從戶部之中抽調,包括戶部田帳冊,朕也會下旨,讓他們逐步移交農部。今後江南地區的棉稻輪耕,就全交由農部負責,朕會讓戶部與地方官吏全力配合。」
皇帝金口一開,戶部權力再度遭到削弱,一個新的部院誕生,而黃旭則從原本的農院院長,直接越級升到了從一品尚書大員,幾乎可以算是一步登天。
「謝陛下。」
饒是黃旭再如何不善言辭,這時也忍不住大喜過望。
朱怡炅想了想,又補充道:「黃卿也要注意,江南地區今後的棉稻輪耕,必須嚴格細化到鄉鎮。務必提前統籌規劃,不可出現第三年,所有地方都在種植稻穀,從而穀賤傷農。而且,也要做好突發情況預案,對於地方私下裡不遵守朝廷法度,第三年堅持要種棉花的,應該提前做好防治。」
「臣遵旨。」
黃旭連忙拱手應道。
這就要找精通曆算數學的,進行統籌計算,將每個鄉鎮都能錯開,合理安排江南地區的棉稻種植面積。
而且,還有棉田的重稅,這也要讓內閣、戶部進行統籌商議,看能降到什麼程度合適。儘量在保障市場經濟和朝廷稅收的同時,不去干涉地方的種棉翻稻。
這不是一兩年就能完成的,起碼要三年以上才能見到成效。不過只要能推廣普及成功,那江南地區的農民自己就能體會到好處。
除了棉稻輪耕,還能嘗試其它作物輪耕。而且,還有大明新朝目前的主要糧食,諸如玉米、土豆、紅薯等等,都可以試驗培育,看能否更加高產高效。
朱怡炅將手中奏章報告還了回去:「你再將這份報告修改潤色一番,務必要讓底層百姓也能看的懂。待潤色過後,呈上來給朕過目。若是沒有問題,就可以令宣傳部,將之宣發天下,好讓江南百姓都能明白棉稻輪耕的好處。這樣農部後期主持推廣棉稻輪耕,阻力也會小很多。」
黃旭沒有意見,這本來就是農院試驗研究這麼些年的目的,只可惜這不能算是農院的成果,他們只是拾人牙慧。
待到黃旭躬身退下,朱怡炅又拿起桌案上的《農政全書》,這部《農政全書》是徐光啟的麼孫徐爾路獻給朝廷的。
據說是徐光啟親筆書寫的原本,裡面記錄了不少沒被刪改的,而且這還只是一部分。
朱怡炅也沒有白拿徐氏的《農政全書》,十分大方的賞了一個伯位,減等世襲的。
徐光啟也能當得起這個爵位,而且這也是朱怡炅刻意向天下人展示,皇帝不僅喜歡離經叛道,而且還喜好農事雜學。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