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4章 農院

  第524章 農院

  大明新朝目前的疆域,往東北最遠只能到外興安嶺與烏第河,而且越往北的疆域,土著部落基本完全自治。♔✌ 69รħuЖ.Ⓒㄖ𝔪 💢🍮

  黑龍江都司也只是前往統計,並報備朝廷,例行冊封。

  苦兀島那邊,也已派軍船前往登島,重新冊封首領,並鑄碑立石。黑龍江都司現階段沒打算統治這裡,而且也很難統治這裡,因為實在太遠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島嶼的南面,登陸明軍居然發現了少量倭人和蝦夷人,這些人基本都是從蝦夷(北海道)那邊坐船過來的。

  並非日本官府組織的移民,因為就連蝦夷的日本藩主,本身在日本也算是個苦哈哈。對於江戶幕府而言,蝦夷頂天了算是塊殖民地,這裡也還沒大規模引進水稻。

  整個蝦夷除了窮還是窮,就連藩主在日本也勉強夠了個旗本待遇,連大名都不是。

  往南走,曾經的清朝邊境鴨綠江,現在已經完全成了大明新朝樂浪省的省內大江。新的邊境線由沿著平壤城的大同江所取代,並且這條邊境線還在緩慢向南開拓。

  目前的遼東總人口經過統計,早已突破了兩百萬大關,其中遼東鎮與樂浪省人口最多,再過個幾年,遼東鎮差不多就該設省了。

  漠南都司、雲中都司的人口統計也已出來了,兩大都司人口總計三十六萬餘戶民,換算過來差不多就是一百八十多萬人口,這還要算上雲中府等地的漢人、漢化蒙古。

  倒是西北的陝甘省,南邊的雲貴川三省,人口至今還是少的可憐。

  陝甘省主要是因為戰亂影響,滿清從這裡壓榨了大量人口、糧食,致使無數百姓死於兵災,活下來的也都想盡辦法往外逃亡。甘肅百姓很多都逃亡西域、草原,陝西百姓則主要去了河南、湖北諸地安家避禍。

  如今雖然陝甘已經收復,但河南、湖北、雲中都司諸地官府,自然不可能將人口歸還,這可是到手的政績。而那些落戶當地的陝甘百姓,也已經在當地安家,還得了官府分田,過不了幾代應該就會完全變成本地人。

  雲貴川三省情況更加簡單,這裡的人口本來就少。

  原因嘛,懂的都懂。

  其中四川算上歸化土司,到現在總人口也不到兩百萬。而且成都府占據了大部分,餘下的圍繞幾大府城聚居,還有些在土司轄地。由於人口實在太少,到處都是空餘土地,反而四川土司與漢民間的矛盾,沒有雲貴桂那麼劇烈。

  成都府。

  「老吳你說,將軍何時才能帶著咱們殺過河,滅光河對岸的韃子?」

  「誰知道呢,陛下沒有旨意,將軍也沒說讓咱動彈。」

  「真特娘的,明明韃子就在河對岸,偏偏咱還不能打過去。」

  「老劉你要是真閒得慌,就直接跟大將軍請示一下,也一起出去殺老虎唄!」

  「去去去,老子是來殺韃子的,可不是去當屠戶的。」

  「當屠戶也沒什麼不好,反正俺將來退役,就打算到南京開個肉鋪子。」

  「瞧你那點兒出息!」

  「那伱呢?」

  「當然是開饅頭鋪了,饅頭多好賣。」

  「……」

  城門口,兩個明兵正有一搭沒一搭的閒扯。

  自從鄭定瑞來到四川,他麾下的第三軍,主要工作就變成了兩樣:

  第一, 配合朝廷從兩湖地方往四川移民,充實四川戶民人口。

  第二, 時不時調兵出去殺老虎,順帶練兵實戰,震懾川西土司。

  「噠噠噠噠!」

  老劉和老吳還在閒聊,忽地聽到遠處傳來陣陣馬蹄聲。

  二人立刻警覺,循聲看去,果然見到一個騎兵正在高速奔來。

  先頭起話的老劉大聲呵斥:「什麼人!」

  「軍情緊急,立刻迴避!」

  只這八個字,還有騎兵背後那面隨風搖曳的紅色令旗,兩人絲毫不敢怠慢,忙不迭讓開城門。

  這要是讓的不及時,讓人砍了都是白死。

  就算對方顧忌袍澤情誼,不揮刀砍人,但他們敢阻攔遲滯軍情,那也是要拉去軍法處置的。

  不過,如今明軍軍法條例倒是比原來人性化多了,曾經這些阻撓軍情的都是要砍腦袋,而現在只用槍斃就好了,留了個全屍。

  吧書69新

  「噠噠噠噠!」

  戰馬速度不減,瞬間從城門呼嘯而過,帶起陣陣寒風。

  不過半刻,成都府將軍衙門(原提督衙門)。

  「大將軍!大將軍……呼呼……康藏發來緊急軍情!」

  送信騎兵喘著粗氣,將軍情文書呈遞上。

  鄭定瑞打開文書,還沒看幾眼,頓時驚道:「韃子偽帝雍正吐血昏迷,時日無多?」

  圍繞身邊的四川諸將官同樣一怔,隨即面露狂喜。

  副將翁飛虎更是難掩激動,吞咽了下口水說:「將軍,既然韃子偽帝吐血昏迷,康藏韃子內部必定群龍無首。不說大亂,也定是各自為政。如此大好戰機,應當立刻出兵。將韃子殘部徹底一網打盡,還能同時收復康藏。」

  參謀官沈明章稍微冷靜些:「翁副將說的有理,但如此大事,還需慎重,最好能再多探聽些韃子消息。而且還應上奏朝廷,請示陛下定奪。正好如今也是冬季,不宜兵戰,我軍可先行籌措軍糧輜重。待到朝廷旨意一到,便可立即發兵渡河。」

  鄭定瑞想了想說:「沈參謀所言有理,出兵事關重大。本將軍需要先行上奏朝廷,請求陛下裁定。不過各部倒是可以先行籌措糧草輜重,此事便交由沈參謀負責。」

  對於這道軍令,諸將、參謀都沒有什麼意見,出兵大事肯定是要請求朝廷定奪的。

  而且四川地廣人稀,也需要朝廷來提供軍糧輜重,四川這邊最多只能籌措先行開拔的糧食。

  主意敲定,各部將官紛紛下去準備,沈明章則跟著鄭定瑞一起,去見四川巡撫,商討聯名上奏事宜。

  ……

  南京,紫禁城。

  川藏那邊的情況,朱一貴暫時還不知道,他此刻正忙著召見農院的官吏。

  農院作為大明科學院下屬機構,早在科學院設立之前,就已經存在,只不過後來隨著科學院一起改組併入。

  這並不稀奇,凡是王朝開國,或是糧食產量跟不上,都會設立農官,目的便是勸課農桑,開墾新田。

  歷史上,雍正也曾設司農官,並針對清朝農業生產技術進行改良,還給予農事官吏豐厚獎賞。

  可見,就算雍正年間的清朝,糧食產量也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充足,要不然也不至於都要復設農官,提高糧食生產技術了。

  農院主官名叫黃旭,與院長黃五同姓,可能也有些關係,畢竟兩人籍貫都是福建人。

  黃旭先是恭謹拜見皇帝,隨即便迅速遞上一封奏章。

  奏章的頁數很厚,與其說是奏章,倒不如說更像是一份實驗數據報告。通篇沒有任何華麗辭藻,全是大白話,而且還用到了大量數據作為參考記錄。主要論證的便是《農政全書》中,關於種棉翻稻的可行性與實用性。

  《農政全書》的作者大家應該很熟悉,便是大名鼎鼎的徐光啟,這本書成書於前明萬曆年間,也是中國五大農書之一,並且還是集齊前人之大成。

  無論北魏《齊民要術》,還是元朝的《農書》,基本闡述的都是農業生產,屬於純技術性農書。而《農政全書》不同,不僅有農業技術,還提到了農政舉措。

  種棉翻稻之法,便是出自《農政全書》。按照書中原話來說:「凡高仰田,可棉可稻者,種棉二年,翻稻一年,即草根潰爛,土氣肥厚,蟲螟不生。多不得過三年,過則生蟲。三年而無力種稻者,收棉後,周田作岸,積水過冬,入春凍解,放水候干,耕鋤如法,可種棉,蟲亦不生。」

  簡單翻譯成人話,就是前兩年都種棉花,第三年改種水稻,不僅利於土地畜肥,而且還不會害蟲病。就連第三年沒能力種水稻的,也都給出了解決辦法。

  具體原理,到了後世都沒琢磨出個所以然來,最後只能歸類為,這稻棉輪耕法,改變了自然環境,從根源上抑制住了病蟲害。

  後世新中國,那段不能說的三年(不是內戰),也曾專門研究論述過稻棉輪栽,還一次性拿出浙江12萬畝稻田作為試點。並且提出不能施肥太多,否則水稻就會徒長倒伏而歉收。

  徐光啟的確是個天才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