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8章 南明史 《永樂大典》 石砫

  第428章 南明史 《永樂大典》 石砫

  後世談及明武宗,除了易溶於水,也就是這個應州大捷了。☢🐠 6❾Ŝ𝓗ⓤˣ.ⓒσⓜ 🎉🏆

  不過,這還真不能全怪武宗大臣,因為武宗自己偷跑出去,史官全程什麼都不知道。而且應州大捷打成平局,大明、韃靼都沒占到便宜,也實在不好寫成大捷。

  《明武宗實錄》記載:「蒙古軍隊陣亡十六人,明軍陣亡五十二人。」

  這甚至還是當時保皇黨對武宗的保護,只要我寫的夠離譜,那就不會有人相信我大明沒打過韃靼。

  對了,還有武宗說自己在應州大戰斬首一員蒙古將領,蕭仁方經過與其他史官商議,認為這應該是真的。

  因為數字太過具體,而且武宗身邊那麼多親兵,這些親兵嚴格來說,殺的敵人都是歸武宗功勞的,那這斬首一級就大概率是真的親自斬首一級。

  朱怡炅看完武宗本紀,點頭道:「既然確定沒有問題,那便這麼編吧!若有爭議處,可在其中編入出處。實在無法求證的,便把相關都編入進去,像剛剛憲宗本紀就做的很好。是非曲直,就留與後人自己評判吧!」

  蕭仁方連忙起身拱手應道:「臣遵旨。」

  朱怡炅又繼續往下批閱,武宗以後基本沒啥好說的,嘉靖二十年不上朝,在宮裡面煉丹修仙,後面的萬曆更絕,四十年不上朝,直接把國家玩崩。

  後世常說明實亡於萬曆,更有甚者,說明實亡於嘉靖。

  這並非只是在說努爾哈赤是萬曆年間起兵,更在於這兩位治國上存在嚴重問題。

  崇禎再如何剛愎自用,好歹國家還有皇帝,嘉靖、萬曆連皇帝都不見了,萬曆四十年不上朝,不管理國家,連大臣辭職都不聞不問。

  這導致萬曆一朝地方基本就是無政府狀態,連權相都無法誕生,因為整個國家中央行政班子起碼半數官員缺額。

  而且明朝內閣要做事,必須得有皇帝硃批,都見不到皇帝,哪裡來的權相。

  朱怡炅很快翻到崇禎,思忖片刻,提筆硃批:「可。」

  「《明史》的本紀沒有問題了,就這麼編吧!」朱怡炅合上初稿。

  呼!

  蕭仁方鬆口氣,他這算是在皇帝這裡過稿了。

  朱怡炅卻是頗為唏噓,僅從初稿上看,武宗之後的明朝皇帝,簡直一個比一個……唯一好些的隆慶,還是個短命皇帝,而且隆慶開關、俺答封貢,看似緩和了明朝國內局勢,卻也致使明朝邊軍戰鬥力直線下降。

  隆慶以前的大明邊軍戰鬥力還是很強的,因為這些邊軍時不時就會去找蒙古人打秋風,去搶劫那些蒙古部落,順帶賺取戰功。

  俺答封貢以後,大明和蒙古結盟了,那邊軍就不能再進攻蒙古部落,而且這也正是隆慶的目的。因為明朝財政供不起這麼多戰力彪悍的邊軍了,必須恢復邊疆和平,把這些邊軍裁撤掉。

  崇禎作為亡國之君,反而《明史》里評價頗高,不僅大明滅亡的鍋全被滿清甩在了大臣身上,還認同崇禎是個勤政愛民的好皇帝。

  順治甚至專門重修了崇禎的皇陵,讓其不至於那麼寒酸。

  崇禎的廟號被確定為思宗,並非朱怡炅單方面決定,而是南明起初追封的廟號便是思宗,與李自成追封的一樣,只是後來才改得亂七八糟。

  欽宗、烈宗、敬宗、干宗、乾宗、毅宗、威宗……滿清追封的懷宗早在順治十六年便以「興朝諡前代之君,禮不稱,數不稱宗」為由被廢了,改諡莊烈帝。

  蕭仁方接過初稿沒有立即告退,在稍微斟酌了下語言後問道:「陛下,南明史該當如何編纂,是將之劃入《明史》,還是另立一部?」

  南明史?

  不說這個容易讓人高血壓的東西,朱怡炅一時半會居然還想不起來。

  這全在於滿清修《明史》,刻意刪去了南明這一段。因為滿清要體現自己入關的正統性,那南明就必須是偽朝。

  朱怡炅前世看南明史時也曾氣到高血壓,不過現在也差不多看淡了:「編入《明史》,該怎麼來就怎麼來,但講實事求是,無需刻意避諱。」

  「臣遵旨。」

  蕭仁方心裡暗鬆口氣,南明史實在是塊燙手山芋,上到皇帝,下到文臣武將,操作一個比一個抽象,抽象到他都不敢下筆。

  現在有皇帝旨意,那至少是有下筆的膽量了。

  翌日,朱怡炅在謹身殿日常辦公,禮部尚書林景裕、宣傳部尚書呂猶龍前來拜見皇帝。

  林景裕說道:「陛下,《永樂大典》副本現已全部運抵南京,禮部已著手開始編校勘誤。」

  朱怡炅點頭:「《永樂大典》副本的整理勘誤並非朝夕,當以確保內容準確無誤為要,無需因避諱皇家而刻意刪改。」

  朱怡炅沒打算將《永樂大典》束之高閣,相反,他還在著令禮部,選取其中可以刊印發行的書卷,好讓宣傳部刊印成書,並售賣民間推廣。

  如此文學財富,只留在皇室,而且還基本不看,未免太過可惜。

  林景裕拱手:「臣遵旨。」

  朱怡炅又看向呂猶龍問道:「宣傳部的活字印刷可都準備妥當了?」

  呂猶龍回答:「回稟陛下,宣傳部現已新刻棗木活字二十四萬餘枚,棗木標點一萬餘枚。又新鑄銅活字五萬餘枚,銅標點三千餘枚,另有無字銅子兩千餘枚。總共耗銀四萬餘兩,可隨時開始印造新書。」

  前明活字印刷就已漸成主流,只是官方印刷還是雕版為主,直到清朝全部統一使用活字,其中又以木活字印刷最為普遍,僅次於雕版印刷。

  因為木活字足夠便宜,製作起來也簡單高效,只有朝廷內府皇室印刷會採用銅活字,以為區分。

  另一個時空的今年,雍正便刻造了二十五萬枚銅活字,用於排印《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然後乾隆就以這玩意兒沒用為由,把這些活字全熔了鑄銅錢和佛像。

  朱怡炅想了想,說道:「木活字差不多夠用了,銅活字還是太少,可再多新鑄一些。」

  雖然銅活字更貴,但貴也有貴的好處,不僅保存起來比木活字更久,而且印刷效果也的確比木活字更好,木活字遇水有概率字會糊。

  呂猶龍說道:「臣已著令刊印廠,再行新鑄一批銅活字,並雕刻更多棗木、梨木活字。」

  刊印廠並非只隸屬宣傳部,而是同時兼具宣傳部、皇室印刷廠的職責,平日裡都是替宣傳部印刊,沒事也可以與民間商賈合作印刷。

  朱怡炅看了看手中關於《永樂大典》副本到冊的名錄,不禁有些唏噓,這部還是從北京文淵閣帶回的副本。

  而真正正本,早已失傳,就連另一個時空八國聯軍毀掠的也是副本。

  過了幾日,朱怡炅在謹身殿接見前來朝覲的石砫馬光裕。

  馬光裕是現任石砫宣慰使馬洪裔的孫子,而且,就是因為馬光裕的的兩個兒子,才最終導致了石砫宣慰司被改土歸流。

  「石砫馬光裕拜見大明天朝皇帝陛下!」

  朱怡炅微笑道:「平身,賜坐。」

  「謝陛下。」馬光裕恭敬起身,心中頗為欣喜,大明皇帝如此禮遇重視,那此行目的應該能夠成功。

  馬光裕說道:「陛下,偽清韃子殘酷無道,致使四川民不聊生。而今王師殺入四川,川中百姓無不歡呼雀躍,喜迎王師。」

  朱怡炅說道:「韃子便是韃子,四川百姓還有馬卿卻是受苦了!」

  馬光裕起身,上前一步跪倒:「今朝廷天兵已至,石砫願追隨王師天兵,懇請陛下賜予石砫宣慰使封號、印信。」

  朱怡炅點頭:「看來石砫果真是我大明忠臣啊!」

  馬光裕都沒起來:「今石砫忠於大明天朝,便如前明之石砫同樣忠於天朝。」

  朱怡炅十分慷慨道:「如此,那便依卿例,賜石砫宣慰使司及印信。」

  馬光裕欣喜若狂,連連拜謝:「多謝陛下恩典!」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