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章 明史初稿

  第427章 明史初稿

  「起船嘍!」

  幾艘官船自南京出發,一部分將會載著遼東官吏,沿長江前往上海縣,並在那裡轉乘海軍戰船前往遼東。☺💙 ➅9s𝓗υX.cσ𝓶 🍮🍪而餘下官船則全部順大運河,分別去往河北、山西、山東。

  跟隨這幾艘官船一起走的,還有不少碼頭停泊的商船。

  伴隨大明新朝統治日漸穩固,這些商人也都無需再由朝廷動員,開始主動往那些新占之地拓展商業。就連遼東苦寒之地,此番也有一些目光長遠的商人,準備先一步去往遼東,搶占那裡的市場份額。

  遼東苦寒,又地廣人稀。只要現在去,那必定能很輕鬆的占據一席之地,官府也會支持他們。

  商機如戰機,只要能在遼東先一步站穩了腳跟,等過兩年朝廷把遼東開發了,那就是數不盡的銀子。

  只不過,這等目光長遠的商人,目前還是僅局限於大商賈,因為小商賈本身資金不足,就算聯合成商會同盟,也不會幹如此冒險的事。

  當遼東官船來到上海縣,幾年不見,這裡已經愈發繁華,其背靠長江水路,又毗鄰舟山漁場,不說往來貿易的商船,僅僅往返漁船就絡繹不絕。

  所謂上海百年前就是個小漁村,這純屬扯淡,早在前明上海就已經設立縣治。

  就在去年年初,鑑於上海縣往來商船貿易活動增加,主要都是往返日本的貿易,現在又增加了呂宋、琉球貿易。朝廷內閣經過斟酌商討,最終決定在上海開埠,並設立上海市舶司。

  這比另一個時空早了一百多年了!

  不過也很正常,另一個時空,上海開不了埠,全在於滿清閉關鎖國,上海開埠還是一鴉之後……呵呵。

  謹身殿。

  朱怡炅正在翻閱國史院送來的書稿:「《明史》居然這麼快就修完了嗎?」

  國史院呈遞上來的《明史》書稿雖然只是草稿初本,但其中內容的確已經全部編修完畢。

  國史院監修國史(主官)蕭仁方直言不諱:「滿清修史自順治年間開始,若當真實事求是,那確實早應修完了!」

  這是明著在說滿清修的《明史》有問題,不能說依託答辯,卻也是通篇前後矛盾。光是查缺補漏,給滿清擦屁股,就花了國史院大量時間和精力。

  滿清從順治二年開始修《明史》,一直到乾隆初年才最終修完,歷時九十四年,這麼長時間怎麼可能真的是在純粹修史?

  歸根結底還是在於滿清既想維持皇權的神聖性,然後還要抹黑前明,抬高滿清的正統性。

  「清修明史,雕琢太甚啊!」朱怡炅不置可否,後世那麼多人對《明史》頗多詬病,不全是在跟風,《明史》確實是很有問題。

  其中最有名的當屬《明史張獻忠傳》:「將卒以殺人多少敘功次,共殺男女六萬萬有奇。」

  真亡靈殺手大西王!

  朱怡炅隨即認真翻閱起來,眼下這部《明史》只能算是初稿,主要還是國史院在滿清修撰的基礎上,重新查缺補漏一番後拿來給皇帝過目而已。

  老朱開頭沒啥問題,因為開頭是順治、康熙修的,這倆屬於通過抬高大明來襯托滿清正統性,從治隆唐宋就能看出康熙的政治目的。

  即,壞的不是大明皇帝,壞的都是大明臣子。

  朱怡炅微微點頭,繼續往下翻閱,建文年號已經被恢復,還是萬曆恢復的。南明弘光又為其追封了個惠宗讓皇帝,跟著恢復的還有朱標被追封的帝號。

  而朱棣的成祖也被改回太宗,成祖聽著是比太宗威風,而且也確實地位更高,但這是嘉靖在瞎搞,等同於分走了老朱的祭祀香火,還把朱棣打成亂臣賊子,否定了作為太宗的功績。

  要是真有地府的話,老朱和朱棣能聯手把嘉靖打成豬頭。

  →

  蕭仁方沒有走,就在下方站著苦等,看著皇帝不斷翻閱《明史》稿件,雖然提筆硃批的動作不多,卻還是讓其精神緊繃。

  這部《明史》初稿是他親自帶隊監督重修,而且還來回查閱大量史書資料,甚至去年親自去了一趟北京,可見這是傾注了他心血的。

  朱怡炅還在上方批閱稿件,午膳是直接在殿中用的,蕭仁方作為監修國史要留下等候批閱,所以也得了皇帝賜食。

  等到吃過,皇帝繼續批閱書稿,而蕭仁方站了半上午,總算得到賜坐。

  飛快略過明堡宗,這廝看都不用看,就能知道滿清肯定沒黑他,甚至可能還為其留了不少顏面。

  畢竟,這可是有明一朝,獨一份的叫門天子,開創了人類群星璀璨的時代,滿清都不敢對他提多,生怕把皇權的神聖性打落。

  略過堡宗,到他兒子憲宗,原版《明史》是滿清修的,所以對成化犁庭進行了刪改避諱,從而致使憲宗在後世遠不如他的老爹和兒子那麼有名。

  而這一版《明史》是大明新朝編修,自然肯定了成化的功績,而且治政功績也重新進行修撰。

  不過,對於其中萬貴妃殘害皇子,甚至連弘治都險些死在萬貴妃手裡,卻是提出了兩種觀點。

  一種是子虛烏有,還有一種是可能真有其事。兩者都有其依據,前者說的是道聽途說,原版作者寫出來以後,特意在後頭加上了:我是聽一個老太監說的。

  而那個摘抄的則把這句話刪了,於是乎,這就變成了正史。

  可是,蕭仁方在去北京實地考察,又翻閱相關實錄和史官自己私下寫的日記,裡面都說成化是有很多皇子,但直到萬貴妃生子以前,都是只有一個皇子。

  朱怡炅想了想,提筆硃批:「當實事求是,是非曲直,可交由後人評鑑!」

  既然搞不明白,那就全寫進去,剩下的就都交給後人自己去想吧!

  從早上批閱《明史》,一直到了傍晚都還沒批完。當朱怡炅讀到正德皇帝的本紀,不由臉色古怪:「應州大捷,真的就死了這麼幾個人?而且蒙古人只是這樣就退兵了?」

  蕭仁方早有準備,回答道:「臣也覺得有些問題,特意遍查史料記載,並親自去過一趟北京,請教過北疆的幾位將軍。這個記錄應該的確沒有寫錯,甚至還為武宗皇帝留了幾分顏面。」

  「這是為何?」朱怡炅疑惑道。

  《明史韃靼列傳》記載:「十二年冬,小王子以五萬騎自榆林入寇,圍總兵王勛等於應州。帝幸陽和,親部署,督諸將往援,殊死戰,敵稍卻。明日復來攻,自辰至酉,戰百餘合,敵引而西,追至平虜、朔州,值大風黑霧,晝晦,帝乃還,命宣捷於朝。是後歲犯邊,然不敢大入。」

  這意思就是,明軍從開局就被韃靼圍困應州。然後武宗來了,明軍王勛部被迫主動迎戰。

  打了一天,韃靼部暫時退兵停戰,但損失肯定不大。要不然不會第二天再次進攻,只不過打到半途突起大霧,雙方不敢再打,便暫時退兵。

  大霧持續兩天,王勛主動率軍充當誘餌,結果被蒙古人分割包圍,武宗從後方調來援軍,跟韃靼正面開戰。

  當時的參戰總兵力應該達到了十萬人,韃靼部眼看沒法破城,隨即退兵。

  而明軍這邊都是步軍,追擊根本追不上,應州大戰就這麼結束了。

  應州大捷,的確不算贏,更應該算是平手,因為明軍沒把韃靼留下,而韃靼也沒攻破應州,雙方各有死傷。

  說白了,就是典型的大宋重騎兵,對金國鐵浮屠,誰都拿誰沒辦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