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章 霸占平壤

  第398章 霸占平壤

  劉儒漢的兒子是個蠢貨,可他不是,至少不全是。🍪🐟 ❻➈丂𝐡𝐮𝓧.Ⓒ𝓸𝔪 🎄🐤

  雖然明知與滿清合作是在與虎謀皮,但要他的大漢軍單獨跟大明開戰,這根本不可能打得過。至於投降,要是還沒稱帝還好說,可現在他都稱帝了,再投降那就是自尋死路。

  自古臣能降,唯主公不能降。

  這話不是隨便亂說,就算朱怡炅心胸寬廣,下面也會有大把的人揣摩上意。

  一如明初的小明王,肯定是與老朱脫不了干係,但要說是他下的命令,應該不太可能。

  因為沒必要,老朱又不是傻子,小明王在他手上比漢獻帝還漢獻帝。完全可以先接過去,再搞個禪讓登極。

  然後養幾年,隨便找個機會失足落水、病逝什麼的,不比中途戰船沉江藉口好?

  戰船沉江等於是在告訴天下人,小明王是我殺的……這種堪稱沒水平的手段,甚至都不太可能是電視劇中胡惟庸出的主意。

  不過老朱肯定是想殺小明王,所幸也就將錯就錯。

  當遼東盛京的攝政王胤禩得到劉儒漢的親筆書信,頓時如釋重負,隨即約定開春以後就出兵。

  只是出兵,並不合兵,因為誰都信不過誰。

  劉儒漢知道自己兵力不足,胤禩也擔心會被劉儒漢背刺。

  屆時,劉儒漢的大漢軍兵出山西,攻打正定、順德、廣平。河南殘破,他既看不上,也覺得打了吃不到好,而且還一馬平川,易攻難守。

  遼東滿清則沿西遼河而上,從西喇木倫河及老哈河流域轉入灤河南下,強攻長城龍井關、大安口、洪山口等關口,攻打遵化、三河、順義、通州,兵逼北京城。

  遼東滿清的攝政王胤禩這是打算效仿老祖宗皇太極,繞過山海關出兵,打明軍一個措手不及。

  因為長城的關口太多了,沒有漠南蒙古諸盟旗作為屏障的大明,與崇禎年間與林丹汗撕破臉的大明一樣,所謂的關寧錦防線根本擋不住滿清。

  更何況現在的大明只有山海關,還是剛拿下,怎能想到滿清會不打山海關,改從長城以北的關口突破。

  當年崇禎輸的不冤,林丹汗被皇太極擊潰,皇太極得到漠南蒙古支持,整個長城以北的防線漏的跟篩子一樣。

  皇太極四次入關,就走了四次不同的入關路線,且都沒去管山海關。

  東路這邊劉儒漢與遼東滿清成功達成共識,而人在西安的雍正還要更快收到來自太原城的書信,甚至於還猜到了對方肯定也叫上了自己的好「兒子」來助拳。

  不過他不在乎,剛剛平了羅卜藏丹津,震懾了策妄阿拉布坦,現在正是聯兵去打南明的好時機。

  嗯,在雍正這裡,朱怡炅的大明已經被正式稱作南朝。並非認慫,而是真正將之視作生死大敵。

  雖然有些遲了。

  明年不出意外,會有三路大軍聯手進攻明軍。

  明軍應對策略很簡單,誰來打誰!

  山西自古易守難攻,若是劉儒漢一直縮在太原,並且兵力充足,那明軍可能還真有點麻煩,出來了正好。而遼東苦寒,地廣人稀,胤禩想學老祖宗皇太極,且先不提有無那個本事,光是補給線就夠滿清喝一壺的。

  一旦遼東滿清出兵,那就意味著腹地空虛,朝鮮和耽羅縣的駐軍就可趁機出兵,攻打胤禩的老巢。

  自去年中原大戰結束,朱怡炅再次擴軍,此次擴軍與從前不同,兵額全從預備役中提調。先後擴編組建第十一軍、第十二軍、第十三軍,還額外新編一支龍騎兵部隊。

  明軍正規軍部隊,加上騎兵、炮兵等各種兵種,總兵力已達四十萬大軍。

  而且這還只是正規軍,明軍還有上百萬的農民軍預備役。只要大戰一起,可隨時集結成軍,戰鬥力自然比不了正規軍,但絕對比滿清的尋常綠營軍強。

  如此龐大的軍隊,所耗財政支出,實際卻並沒有想像中那般大。至少也在大明新朝的國庫財政承受範圍內,甚至都比不上曾經滿清養兵所花費的錢糧多。

  →

  其中原因無需多言,參考大明國三文錢的茶葉蛋和滿清內務府十兩銀子的白煮蛋。

  ……

  遼東方向。

  雖然大明國內沒有動兵,但也並非什麼都沒做。

  今年三月,被派到朝鮮駐軍的第一軍副將王宗談打著幫屬國收復失地,抵禦滿清韃子為由,親率一萬大軍北上平安道,未費吹灰之力便拿下了已被滿清拋棄的平壤城。

  就在朝鮮君臣聞訊狂喜,這一年十五萬石軍糧果然沒白花,大明爸爸還是愛他們的,隨即連忙派出官員準備去接收平壤城。

  然後,明軍爸爸居然不走了,王宗談直接驅趕……誒不,是禮送走了朝鮮派去的平壤官員,理由是滿清近在咫尺,隨時有可能捲土重來,他必須在此坐鎮,保障朝鮮的安全。

  再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明軍就這麼堂而皇之的在平壤收攏流民,屯田築城,同時火速派快船將軍報送回南京。

  等到朝鮮君臣得到消息,朱怡炅的聖旨也到了,還是一式兩份,一份好生安撫了一下朝鮮君臣,一份則好生嘉獎了一番王宗談,給其加官晉爵。

  至於明軍進駐平壤城不走,那是絕口不提。

  朝鮮君臣瞬間傻眼,平壤就這麼沒了?

  部分朝鮮的有識之士甚至察覺,大明天兵怕是不光要平壤城,而是連帶平壤在內的整個平安道,以及毗鄰的咸鏡道也可能保不住。

  畢竟,咸鏡道、平安道(北部)本就是當初元末,朝鮮趁著中國大亂,趁機從中搶下來的。

  而且後面明太宗朱棣去找朝鮮要,朝鮮還死皮賴臉不還。還硬生生從古文裡找藉口,說這些土地古文裡沒有記載,不是中國的領土。

  朱棣不勝其煩,所幸就默認了,不過朝鮮也付出了代價,朝鮮從元朝滅亡繼承的十萬騎兵被朱棣全強要走了。

  從當時的戰略意圖來看,不能說朱棣目光短淺。畢竟這時的咸鏡、平安道,就是塊遍地山區的爛地。朝鮮自己拿下也主要是為了戰略防線,對這裡也始終是高壓政策,完全沒把這裡當成領土來管。

  最好玩的是,明軍強占平壤城。

  朝鮮君臣不僅屁都不敢放一個,黃海道、咸鏡道的朝鮮百姓,竟然因為不堪朝鮮官府的壓迫,紛紛逃亡明軍治下的平壤城。

  不過半年時間,明軍便在平壤收攏聚集了十萬多的朝鮮百姓。

  由於語言不通,為了方便管理,明軍只能先從北逃的朝鮮士紳中選取會說漢話、漢字的擔任臨時知府和知縣。

  雖然語言不通,但這些逃難過來的朝鮮士紳、百姓沒一個逃跑,反而逃過來的越來越多。

  沒別的原因,因為明軍收的賦稅很低,而且還沒有亂七八糟的苛捐雜稅。

  直到新任朝鮮王李昑終於反應過來,並出兵攔截黃海道邊境,才稍稍遏制住……個鬼啊!

  李昑這位朝鮮新王,另一個時空朝鮮的中興之主,在這時完全沒有表現出一個明君該有的樣子。

  大概是流放耽羅一年多,改變了他的心態。

  北邊明軍雖然霸占了平壤城,但好歹擋住了滿清韃子。而且他還不斷向天朝皇帝進貢宗女美人,王位自然是高枕無憂。

  如此,也是時候該把王宮重修擴建一下了。

  歷史上,這座王宮被朝鮮重修好幾次,每次都各種原因,不是被大暴雨衝垮,就是修到一半外敵入侵。

  現在,好不容易逮著安穩機會。

  孤擔驚受怕那麼久,還不能享受享受?

  朝鮮百姓不會說漢話、漢字,但他們的上層階級,卻非常喜歡學習漢語、漢字,因為這很上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