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皇上,該修皇陵了!
大戰結束,天下復歸安寧。♔✌ 69รħuЖ.Ⓒㄖ𝔪 💢🍮
大明需要時間來消化新占地盤,鞏固防線,並重新積蓄力量以圖北伐。
滿清同樣也被連番大敗折騰的元氣大傷,六省總督隆科多終於被罷免,岳鍾琪開始嶄露頭角。
就是不曉得還來不來得及。
乾清宮廷議,雍正正式任命怡親王允祥為議和主使,全權負責與西北準噶爾議和事宜。
年羹堯還有滿清戍邊西北的二十萬……準確的說是二十一萬大軍要回來了。
原本有二十四萬,有三萬已經被楊恭平在淮水了。
駐兵徐州府的張文煥得到雍正聖旨,開始收縮防線。
徐州府為核心,蕭縣、碭山為屏障。
大運河漕運完全放棄,清軍於邳州河段鐵索橫江,又以巨船填滿砂石沉河,封堵漕運。
幾乎什麼都沒幹,只搞了搞後勤的原南下大軍副帥覺羅滿保升官了。還是簡拔一級扶正,居中調度十萬直隸大軍,前往鎮壓山河四省境內的叛軍。
就在雍正三路合圍江南的時候,山河四省叛亂死灰復燃。
起因無非四個字,橫徵暴斂!
雍正沒有辦法,雖有兩湖錢糧支撐,但到底距離太遠,兩湖的錢糧根本不可能完全支持撐北方消耗。
那就只能再苦一苦百姓了。
這次叛亂不僅有農民軍,就連地方豪強也有不少加入了。
在他們看來,這天下似乎已到了改朝換代的時候,大明能不能再坐江山他們不知道,反正他們得趁著這個機會從中牟利。
而有了地方豪強的加入,叛軍戰力不僅顯著增強,甚至還學會了借勢。
一時間,河南、山東境內的大明總兵、將軍、都督等,雜七雜八的官職多如牛毛。
開個玩笑,單論名義的話,大明已經快收復河南、山東大半了,就連直隸都有大明的影子。
而且,遁逃山西的劉儒漢居然也趁著這個時間跳出來作妖了。
太原府已經失陷。
這並不奇怪,太原清軍全軍覆沒,僅餘太原孤城。
即便太原再如何城高牆厚,也架不住人心渙散啊!
劉儒漢得了太原,便算是根基已立了。接下來只要不亂來,那一個不倒翁是沒什麼問題的了。
留給雍正的時間已經不多。
……
時間轉眼已至十月。
南京。
皇宮,御書房。
朱怡炅正在批閱戶部尚書陳濟遞送的,關於此次通州、嘉興等地賑災事宜的詳情奏報。
建武二年,通州、嘉興大飢。
即便大明早早做了預防和準備,但古代就是如此,底層百姓乃至一些小地主、自耕農,對於天災抗性極低。
稍有大災那就是家破人亡,淪為流民。
一個處理不好,那就是殺官造反。
戶部反應很快,第一時間便派遣欽差大臣前往災地。除協助、督促地方官府從速賑濟災民外,那些從暹羅買糧回來的海商同樣也被勒令低價販售手中囤積的暹羅稻米。
非常時期,非常手段。
而且說是低價,也只是相對於國內稻米的價格,這些商人實際還是有的賺。
大明沒搞以工代賑那一套,這在古代不現實,尤其還是饑荒之年。
戶部的賑災流程很常規,先是拿出糧食賑濟災民,再收攏流戶百姓,並現場編戶齊民。
隨後這才安排災民逐步恢復屯墾,並且凡是被官府救濟過的災民,必須種植紅薯、玉米、土豆這些高產作物。
官府會借給他們種子、農具與耕牛,沒有利息,只要將高產作物種滿一整年就可。
這是在利用賑災的機會,強推紅薯、玉米了。
只要百姓堅持種過一年,那就必然能體會到高產作物帶來的好處。再加上大明朝廷不像滿清那樣,既鼓勵百姓種紅薯,又拒絕以紅薯繳納稅糧。
與前明中後期的老朱家一樣,不僅大肆發行寶鈔,甚至連宗室俸祿都有大量寶鈔抵扣,卻又完全不以寶鈔為稅。
純純耍流氓。
「戶部這次卻是做的不錯。」
朱怡炅微微點頭,提筆硃批:「戶部辦事得利,卿當勉之。」
看完了戶部,朱怡炅又拿起工部尚書李伯遜的奏本翻閱。
「臣恭請重修紫禁皇城!」
開篇就讓朱怡炅直皺眉頭,耐著性子看下去,這才臉色稍稍緩和。
李伯遜並非是在譁眾取寵,故意引起皇帝注意。
此前朝臣建言重修南京紫禁城,被朱怡炅以耗費太大,過於鋪張浪費為由拒絕。
但實際上,內部六部為首的大明朝臣卻是從未放棄過這個想法,倒不是他們真的關心皇帝住的好不好……應該說也有關心。
因為皇帝住皇宮,除了表面的奢侈享受以外,也有著巨大的政治意義。
先前大明這邊長期處於征戰狀態,不僅確實擠不出錢糧修皇宮,同時也沒那個精力和閒心去關心這些雜事,所有財政力量幾乎都在為軍事服務。
但現在,南北戰場大捷,甚至南贛還出乎意料的拿下了湘東半片,打通了明軍進兵湖南的橋頭堡。
滿清大敗,損失慘重,天下形勢已然漸漸明朗。
李伯遜作為工部尚書,這時候舊事重提,請旨重修皇宮,自然也合乎情理。
不說別的,只從人心角度,皇宮代表著皇帝的面子,朝廷的威嚴。
這個兩江總督府改建來的嚴格來說壓根不能算是皇宮,大確實足夠大了,也能滿足明廷君臣的朝會工作需求,但其充其量只能算是個行宮。
且不提天下人知道會如何想,就今後有外藩朝貢大明,聽聞天朝皇帝的皇宮居然就是個地方總督府改建來的行宮,那這也未免太過掉價了。
官方點的說法就是,會影響到大明的國際影響力。
哪怕現在不修,那也得先定個章程出來。
即便是不修的那麼豪華,但至少面子工程得有。
而且,除了請旨翻修紫禁城,工部還隱晦的提及了一下:皇上,該給皇陵選址了。
給誰選皇陵,自然是皇帝自己。
嗯,朱皇帝人還活著,甚至後宮都沒幾個,嫡長子加獨子也才一歲不到,就要開始給自己修皇陵了。
這很正常。
古代皇帝,基本都是登極時就開始給自己修皇陵,直到駕崩,皇陵才停修。
真正死後才修皇陵的,有且只有宋朝,原因在於趙匡胤。
至於到底為啥,這不用說,應該都明白。
朱怡炅看完,細細思索片刻,提筆硃批:「紫禁城翻修之議,可先就此定個章程,切記不可太過奢華。至於皇陵選址,朕自有主張,且容後再議。」
皇帝的硃批也有很直白的,比如雍正就對田文鏡批過:朕就是這樣的漢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