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黎民百姓
瓊州府,儋州。👹💗 6➈𝓼Ⓗυ𝔁.𝓒𝓸๓ 😝ൠ
儋州是瓊州府三州十縣的其中一個直隸州,位於臨高縣西南。
與後世儋縣有關係,但不大,因為兩者的位置相差很遠,幾乎算是新建了一個縣。
與之相似的還有昌化與昌江、感恩與東方、崖州與崖縣。
前兩者最終合併為一縣,為昌感縣,後者直接改名,現在叫三亞。
大明第一任瓊州知府崔盛,此刻正在儋州黎岐(黎族人的地區)視察。
瓊州雖比台彎漢化程度更高,但黎族人口同樣龐大。甚至可以不客氣的說,城牆的外圍便是黎人的村落。
這其中,又尤以儋州、崖州為最。
而瓊州主峰,便是被黎人尊為神山的黎母山,五指山只屬於其中一峰。
對於上頭換了個朝廷,這些黎人倒是無感。
左右不過是又換了個知府、知州而已,該幹嘛還是幹嘛。
崔盛便是年初那場登極恩科的殿試探花郎,但他並非殿試第三,至多就是明算科第一。
後世許多人受到電視劇誤導,覺得狀元就是第一、榜眼第二、探花第三。前面倆倒是對的,最後一個對也不對。
探花可以是第三名,但大多時候,探花往往看得還是士子們的外貌。
只有在出現複數探花的時候,才會根據才學來評判誰來當探花,亦或是皇帝欽點,誰就是探花。
總的來說,就是狀元、榜眼當學霸,探花看臉,也是進士隊伍遊街時的牌面。
崔盛能做這個瓊州知府,同樣也是朱皇帝欽定。
對他一個新科進士,尤其還是明算科進士而已,一步入仕途,起步就是知府。
哪怕只是海外知府,也很高了。
尤其,海外知府也變相代表了自主權更大。
事實也確是如此,朱怡炅給了崔盛不少便宜之權。
要不然,真出什麼問題,光是來回請示一趟,怕是要麼問題已經解決,要麼就連府城都炸了。
崔盛對於皇帝十分感激,絲毫沒有因為被送來海外當知府而怨懟。
別的不提,只他這探花功名就有極大水分。
自己這模樣既不是新科進士中最好看的,文章……來卷明算科的,又能有幾個寫的一手好文章的?
『陛下對我是恩重了!』
崔盛如是想著,哪怕明知可能是陛下在收買人心,順帶推廣明算科。
但這又是欽點探花,又是起步知府,封疆大吏。
自己若是不把這瓊州給治理好,豈非辜負陛下聖恩?
抱著這樣的念想,崔盛幾乎是明軍每拿下一個州縣,他必以知府之尊親臨該地。
既是巡查州縣,也是要安撫好黎人。
隨軍赴任前,崔盛便被皇帝專門召見過一次,核心就一句話:「黎民也是百姓。」
瓊州清軍從來都不是問題,他們擋不住明軍的。就算能擋住一次,大不了明軍繼續增兵。
兩廣都不會,也沒那個空閒插手。
管理瓊州真正麻煩的還是本地數量龐大的黎人,與漢民、苗民(移民過來的)等族的生存矛盾。
瓊州黎人與台彎番人差不多,也分生黎、熟黎。
生黎不會說漢話,主要集中在山裡,且大多不與漢人接觸。熟黎會說漢話,多聚居於儋州與崖州,也會和漢人交易,甚至還有與里長類似的糧長幫著官府進行管理。
從前明開始,瓊州便爆發過多次黎人叛亂現象,最大的一次還是在嘉靖年間,充分滿足了嘉靖的武略戰功。
而生黎大凡作亂,同樣也都是熟黎從中挑撥刺激。
之所以如此,其實與朱皇帝起兵之初的原因大致相同。
瓊州雖更早歸於中國,但即便是到了前明,這裡也與台彎一樣,都屬於化外之地。
凡至瓊州為官的,要麼罪人,要麼流放。
再加之天高皇帝遠,這些官吏對瓊州漢人百姓都不咋地,對這些黎人還能好的了。
尤其還是這等熟黎,生黎那些地方官吏碰不得,熟黎還不是隨便拿捏。
這麼說吧!
熟黎在官府眼裡幾乎不如牛馬,不僅要繳納更多賦稅,還時不時要被徵發徭役和充軍。且當官的一高興,還得加派,很多亂子就是這麼鬧起來的
69🅂🄷🅄🅇.🄲🄾🄼
而在生黎的眼裡,熟黎同樣是官府的走狗,幫著欺壓黎人的黎奸。
屬於里外不是人了!
前明如此,清襲明制,也好不到哪去。
對此,崔盛心中已有腹稿。
他沒有著急施為,而是先放下姿態,親往黎岐巡查,絲毫沒有「非我族類」的歧視。
雖然崔盛還很年輕,但其一言一行卻是盡顯老道,加上又只是去拉進關係,也沒給出任何空口承諾。
給了也沒用,漢人官府在瓊州黎人眼裡公信力低的可憐,就算說了大明的政策也很難有黎人會信。
如此,一來二去,不說長期受到歧視的熟黎,便是尋常百姓,也該拉進關係了。
畢竟,堂堂府尊,瓊州老大,放下姿態親自前來慰問黎人,還不止一次。
他能圖你什麼?圖你窮還是圖你造反?
待關係拉進以後,崔盛旋即再以府尊身份親自公審處理一些積年已久的黎漢矛盾問題,大多都是關于田產土地的歸屬糾紛。
熟黎漢化程度很高,熟黎中的上層階級很多甚至都取了漢姓,學漢人地主大肆兼併土地,讓普通熟黎來做佃戶。
當然,被官府重點盤剝和打壓的也是這些人。
黎漢土地矛盾,往往根源還是在於地方官府的有意縱容,甚至很多乾脆就是官府刻意為之。
似乎不將這些黎人逼反,就不甘心一樣。
可能還真是,畢竟能來瓊州做官的,不是得罪人被貶謫,就是得罪人了被流放,也有犯罪的。
這些人自然不會甘於現狀,肯定是希望能儘早跳出瓊州泥潭的。
那就只能幹出政績來,黎人反抗,那他們就平叛,成功了就是戰功。黎人不反抗,他們等同於是將瓊州進一步推進漢化,還是立功。
腦迴路堪稱奇葩了。
不過這倒也方便了崔盛,他甚至都不用刻意做什麼,只需公審時做到公平公正。
幾波下來,那些熟黎便能大部歸心。
等差不多取得熟黎信任後,再一點點公布和推行大明國的新政,同時再免除偽清官府徵收的加派欠稅,進一步收買民心。
後續循序漸進,穩紮穩治,瓊州大治也只是時間問題。
聽起來似乎很簡單,也確實不難,甚至無需動刀兵,只要公正對待。
但無論前明還是偽清官府都做不到,別說是黎人,他們連尋常漢人百姓都沒當人看,拿什麼來大治?
……
崔盛在儋州待了挺久。
這一日。
忽有衙役匯報,說有二十來個生黎人從山裡跑出來。還舉著面檳榔木桿旗幟,上書四個大字:「黎人向化。」
崔盛聽罷,先是一愣,隨即意味深長的看了一眼身旁的儋州知州。
嗯,這人是個降官。
這位知州面色如常,倒是一點不尷尬,連忙躬身行禮說道:「府台大人賢名播於世,使生黎向化,實令下官欽佩!」
「……那便出去看看吧!」崔盛頓了片刻,算是接招了。
有時看破不說破,也是讓人放。
到了地方,生黎確實是生黎,皮膚黝黑,蓬頭赤腳,衣著清朴。
整支隊伍里,一個黎人背著一塊沉香,這塊沉香有車輪那麼大,外面是白色的,內里有黑色的花紋。
還有一人抱著一棵七八尺長的樹苗,再有兩人抬著一頭黑豬熊,還有兩人則抬著一隻黃鹿。
基本都是土特產,倒是警覺。
不過,崔盛的興趣卻不在沉香和那兩隻野味身上,反而是看上了那棵樹苗,能被獻上來的,至少肯定不會是什麼路邊隨處可見的樹。
「這是什麼樹種?」
那名知州卻是挺了解,連忙開口說道:「大人,此為油楠,是生在黎岐地方的特產。」
油楠!
聽到這個名詞,崔盛幾乎瞬間腦袋裡炸開。
質堅而滋潤,經久不裂,這可是造船用的上等木材。
難怪……難怪這位儋州知州要安排如此生黎歸化的戲碼。
原來是發現了這等好東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