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鹽政分立
朱怡炅的話讓王禮有些意外,剛才他是真以為皇帝發那麼大火是想徹底取締地方鹽商,從此改為朝廷官營。
但歷史早就證明了,食鹽官營不可行,任何一朝都不可行。
不僅是食鹽官營,其餘行業的官營同樣也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
因為官府必定會貪污,這一點毋庸置疑,沒有人能抵擋住如此觸手可及的誘惑。
揚州鹽商屬於官民勾結,巔峰時期都能達到國庫總收入的一半。
這要是官營了那還得了?
至於皇室專營,更是扯淡,皇帝哪有那麼多功夫去管賣鹽的事情,最後還是換湯不換藥。
就如明時的皇莊一樣,根本無法杜絕,砍了一個還會有下一個。
便是後世,也不是完全官營,官方只是把控生產資料,零售其實還是交給了私營。
王禮仔細斟酌了一番朱怡炅的話,忽然發覺,鹽引沒有了。
皇帝從頭到尾都沒提到過「鹽引」二字。
這絕非疏忽,皇帝的真實意圖是打算要取締食鹽引岸制。
朱怡炅這是單純抄作業了,朝廷只掌握曬鹽廠等生產資料,鹽售則交給民間私營,並嚴格監管把控,且對私營專賣權進行限制。
如此,雖然還有漏洞可循,但肯定比原來的鹽引好多了。
鹽引本質上就是朝廷官府壟斷和搜刮民財的工具,鼎鼎大名的兩淮鹽引案便是鹽商與鹽政官商勾結的產物。
「陛下聖明!」
王禮並未盲目贊成,而是開口說道:「只是鹽政改革乃國朝大事,或可先選一地試行,待見成效以後再全面推廣。」
「可。」
這是老成謀國之言,朱怡炅自無不可。
鹽政積弊在於朝廷官府的推波助瀾,朱怡炅的鹽法改革只能算一個大方向,朝廷始終把控曬鹽廠等生產資料。
早在三十年前,清朝就已經在全國推廣曬鹽法,主要煮鹽法已經滿足不了清廷的胃口了,須得用曬鹽來增加產量,獲取更多暴利。
所以,朝廷要想完全控制住鹽價,最好的辦法還是得從根本入手,增加食鹽產量,從成本上把鹽價打下來。
除此以外還有諸多細節,這就需要下面的人集思廣益,自行找補了。
這套制度肯定還是不夠完善,但再完善的制度也還是需要監管制度的配合。
而且真論起來,其實完全放開民間零售對百姓而言最好,所有人都可以自由從官方買賣食鹽,但這樣的話朝廷就賺不到錢了。
朱怡炅還是有私心,如今的大明處處都要用錢,朝廷不可能放棄食鹽這種穩賺不賠的買賣。
廢除鹽引,改官辦鹽廠壓低食鹽成本價,配合指定的食鹽代理商,再輔以嚴格的監管把控。
如此,鹽價肯定會比從前低,而朝廷也有的賺。
再者,制度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當它不合適的時候,那就及時更正。
便是後世鹽政,也是經過數十年不斷改革嘗試、失敗總結後才成就現在這般。
鹽政改革的事說完,王禮忽又開口問道:「陛下,那揚州之事該如何處置?」
這是在說揚州鹽商了,皇帝已然決定要廢止鹽引,那些揚州鹽商的想法自然是要落空了。
王禮的話既是在詢問,同樣也是在暗示,既然這些揚州鹽商已經無用,那是否也該儘早處置了。
有清一朝,揚州鹽商看似風光,實則就是朝廷養的肥豬。歷代鹽商巨賈,鮮有能帶著巨富之財善終者。
乾隆皇帝的「布衣之交」,那位揚州鹽商之首,天下最有錢的人,晚年卻是在窮困潦倒中病逝。
朱怡炅聽罷,思忖片刻說道:「揚州事該怎麼辦就怎麼辦吧!鹽引是一定要廢止的,朕也不會許他們任何一家鹽商地區專賣權。還想繼續做食鹽生意的,就按著朕的規矩辦事,朕不會苛待他們。」
「至於他們的商籍(奏本里寫的),既然已經掛靠揚州,那朕同樣也不會為難,他們的子女今後仍可繼續在當地讀書,參加科考。」
「微臣遵旨。」王禮連忙拱手應聲。
揚州鹽商的影響力太大,牽一髮而動全身。
便是乾隆在兩淮鹽引案上抓到了機會,也只能趁機敲詐一筆,而無法將這些鹽商一網打盡。
→
就算真要動刀,至少也得等鹽政新法完全搭建和運轉起來。
鹽政改革的事情敲定,朱怡炅又例行與內閣六部的官員討論了一番大明朝的時政,隨即這才宣布散會。
今日的御前會議結束不久,原戶部右侍郎陳章金便升官了。
朱怡炅直接大筆一揮,下旨設立鹽政總司衙,大明全國鹽務至此便全部交由這個鹽政總司衙總管。
而陳章金也從原來正三品的戶部右侍郎,升官成了從二品的鹽政總司衙鹽政副使。
這是朱怡炅新設的官職,包括整個鹽政總司也都是新設的。
與樞密院相同,最高官員暫定為一個正使,一個副使。副使品級從二品,正使為正二品,比起內閣大學士的正一品低了兩級。
鹽政總司雖是從戶部分出,卻並不掛靠內閣管轄,而是直接改為皇帝直轄。
事實上,現在除了傳統的內閣六部外,凡是新設的朝廷官衙,已經全都不歸內閣管轄了。
不僅如此,秘書閣作為實質意義上的大明軍機處,同樣在不斷分化內閣之權。
鹽政總司雖是初立,僅有陳章金一個鹽政副使,正使暫時未設,但陳章金卻是絲毫不慌。
這些鹽政機構其實本來就有,只不過原來大明初立,所以並未有專管鹽政的行政機構。而鹽政又涉及到了大明的錢袋子,所以才是由戶部這邊吸收併入成了下屬機構。
這也是為啥是由陳章金這個戶部右侍郎來做這個鹽政副使,因為他本來就是幹這個的,左侍郎官職更高,且基本屬於戶部二把手,轉過來的話只能算平調。
陳章金新官上任第一天,先是仔細梳理了一遍下屬的鹽政衙門。
而這時的鹽政衙門,主要分為三類:海鹽、井鹽、池鹽。
其中,大明所占的省份,其實都屬於海鹽,即兩淮、兩浙、福建三大鹽政衙門,全稱叫都轉運鹽使司,最高官職為都轉運使,從三品。
其中兩浙轉運使是在雍正四年被裁撤的,所以現在還在。而兩淮轉運使日前剛被第七軍拿下,這揚州鹽商就是屬於兩淮轉運使下轄的鹽商集團。
另外還有林俊所在的廣東,同樣也是屬於海鹽鹽政。
而池鹽、井鹽主要分布於陝甘、湖廣、雲貴川等地,大名鼎鼎的自貢鹽商就是井鹽。
大明的鹽政衙門繼承自偽清,所以下面的官僚體制整體還是比較完善的。
大體上,地方上的鹽務官可分為專職官與非專職官兩類。
專職鹽務官均設置在產鹽區,主要有巡鹽御史、都轉運使。
下設的分司官有:運同、運副、運判、提舉。
其下為鹽課大使,設於各鹽場或鹽井、鹽池。
有的地區還會設鹽掣同知、鹽引批驗所大使、巡檢。
此外,都轉運使、管鹽道衙門中又設有首領官、雜職官。
管鹽道就是非專職官,不僅設於產鹽區,非產鹽區也多有設置。
而巡鹽御史,全稱巡視鹽政監督御史。
御史為五品官,但巡鹽御史屬於欽差,身份地位比較高,是從三品的都轉運使的上司,這是偽清特殊的官制現象。
巡鹽御史起初是由都察院的監察御史、給事中開列上報皇帝選任。
只是,由於巡鹽御史總掌一地轄區鹽務政令,是該地區的最高鹽務長官,連地方上的都轉運使、管鹽道都是其下屬。
權力實在太大,但其又不屬於地方官,沒有管轄地方的責任,地方文武官員也不是其屬下。而疏銷鹽引又是靠著基層的州縣,巡緝私鹽也要倚仗地方武弁。
因而巡鹽御史在疏引、緝私以辦鹽課方面往往會與地方官發生衝突矛盾,到了康熙後期,清廷實在受不了了,乾脆就將巡鹽御史逐漸改為地方督撫兼任。
所以,陳章金上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優先將三大鹽政衙門,全部從地方上徹底剝離出來。
原來的督撫兼任巡鹽御史,讓地方與鹽政勾連太深,必須要明確分開。
朱怡炅給陳章金的工作要求唯一條。
鹽政是鹽政,地方是地方,二者不可混為一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