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淮揚

  第205章 淮揚

  明軍兵出萬安,順著贛江疾馳南下。

  只花了兩天時間,便抵達贛州府。

  贛州府,同樣是一座建在贛江流域的城池。並且,還是位於三江交匯處。

  可以說,整個江西各州府城,幾乎都是依著鄱陽湖及五大江建的。

  唯九江、南安例外,前者是長江重鎮,後者則背靠梅嶺三關,屬關口府城。

  贛州府城下,李勇想打仗的心思終究還是落了空。

  看到明軍那標誌性的全紅軍服,而且還是從贛江上來的。

  早就苦等王師日久的贛州府官吏,當即毫不猶豫開城獻降。對於李登科出兵前要他們守好贛州,等他回軍的話早就拋至腦後。

  不,也不能說是拋至腦後。

  畢竟來的本就是大明王師,他們不過就是投降的時候沒帶著他李登科一起而已。

  南贛重鎮贛州府就這麼被明軍不費吹灰之力拿下。

  黃殿先是以第四軍軍長的身份,親自接見並安撫了一番贛州府大小官吏。隨即便是抓緊寫了封緊急軍報遞送南京,請求援兵。

  只有李勇不太高興,因為又沒仗可打了。

  南贛民亂仍在持續,但黃殿卻抽不出兵馬,只能固守府城。

  南贛總兵李登科這時還不知道,自己的老家已經被那幫子文官給獻出去了。

  ……

  與南贛、淮南兩地不同,鎮江府的第七軍幾乎已經不能用順利來形容了。

  先前北邊的清軍未盡全功,致使八卦教殘部四處流竄。

  一部深入山東,還有一部則南下淮揚。

  除了淮安、揚州等大城因為不好打,未遭破壞以外,整個淮揚一帶幾乎都被這八卦教,還有追剿的清軍禍害的夠嗆。

  匪過如梳,兵過如篦。

  單單一個就已經很要老百姓的命了,現在兩個一起來。

  八卦教劫掠一輪,官兵再劫掠一輪。

  整個淮揚都被打爛了。

  明軍第七軍與其說是來攻打淮揚,倒不如說是來收拾殘局的。

  這不,第七軍軍長於可成才剛帶著第七軍過江,揚州城裡的那些鹽商巨賈們便開城獻降了。

  不僅如此,這些揚州鹽商還緊接著就給於可成的第七軍捐輸了大筆錢糧軍資,直接就給明軍展示了一波他們雄厚的財力。

  揚州鹽商確實並非浪得虛名。

  其實,這些揚州鹽商之所以投降的如此麻利。

  除了看明軍勢大以外,也在於這些揚州鹽商說是揚州鹽商,實則全都是徽商。

  不光是清朝的揚州鹽商都是徽商,乃至前明,幾乎也沒幾個是正兒八經的揚州本地人。

  明清時期,國家鹽法實行引岸制度。鹽商運銷食鹽,必須向鹽運使衙門交納鹽課銀,領取鹽引(運銷食鹽的憑證)。

  然後才可以到指定的產鹽地區向灶戶買鹽,並販往指定的行鹽地區銷售。

  但領取鹽引需有引窩(也叫窩根、根窩),即運銷食鹽特權的憑據。

  鹽商為了得到這種特權,就要向對應官府認窩。認窩時,還要交納巨額銀兩。

  如此,握有引窩的鹽商就有了世襲的運銷食鹽特權。

  大多時期的鹽商,臂如揚州鹽商,指的就是這種引岸鹽商。

  而還有一種鹽商群體,則不屬於引岸銷售,而是充當食鹽生產角色,又叫場商。

  臂如自貢鹽商。

  最開始的揚州鹽業基本都是西(陝西)商和晉商的天下。到了明清交替,徽商大舉進軍揚州,成功將另外兩大鹽商擠出市場。

  西商退至川中鹽業,自貢鹽商就是他們了,而晉商則徹底退出鹽商舞台。

  本質都是徽商的揚州鹽商,連老家都被明軍抄了。

  那在揚州繼續堅守還有屁用,自然是麻利投降了。

  而且,這些揚州鹽商也並非白白歸順,前面的軍姿捐輸既是投名狀,也是在向明軍展現實力。

  揚州鹽商之所以能成為天下巨富,靠的就倆字,壟斷!

  舉個例子,從乾隆晚期到道光初年,後世聞名的廣東十三行捐輸朝廷近四百萬兩白銀,而同時期的揚州鹽商則捐輸朝廷三千六百萬兩銀子。

  雖然這時候的十三行還處於上升階段,但也能側面看得出來揚州鹽商是何等的巨富。

  乾隆甚至都說,廣州之富不及揚州。

  即便是十三行的巔峰期,也只是比揚州鹽商巔峰期要稍微強點。

  這些揚州鹽商歸順明軍的要求唯一條,便是維持現狀。

  從鹽業壟斷,到科舉名額……

  而作為回報,他們則每年都可以為大明朝廷持續捐輸起碼百萬兩的軍費。

  這是個極為誘人的條件,誘人到於可成都沒有權力答應。

  只得趕忙寫封奏報,以加急奏報南京,剩下的還是由陛下和那些朝堂大佬們來定奪吧!

  於可成這邊得到了揚州鹽商的資助,軍糧已然不缺。

  →

  而通過偵騎不斷探查,於可成也知道了淮揚到底是個什麼情況。

  於是乎,於可成僅在揚州府留下五千兵馬駐紮。自己則親率兩萬五千主力部隊,沿著運河疾馳北上。

  ……

  兩日後,高郵州。

  明軍兵臨城下。

  「這怎麼可能?」

  因著追剿八卦教駐兵於此的漕運總督張大有都驚呆了:「偽明反賊怎會至此,莫不是揚州已失?可揚州大城就算死守也能守個好幾天,又怎會如此毫無徵兆就丟了?」

  張大有話音剛落,就有一個參將開口:「大人,現在不是思考揚州是否真的失陷的問題。偽明大軍已兵臨城下,還請大人早做決斷啊!」

  張大有知道這傢伙是啥意思,無非就是反賊已經打來了,要是再不跑可就跑不了了。

  可是還沒打就走,他實在不甘心啊!

  他手裡也有近兩萬大軍,與城外偽明反賊數量相等,再加上又是守城方,怎麼都能打上一打吧?

  張大有沉吟片刻,說道:「高郵位居運河之中,一旦丟失,後果不堪設想。傳我命令,全軍堅守此城,絕不可放一個反賊過了高郵。」

  那個參將聽罷,臉色大驚,連忙勸道:「大人不可啊!我軍兵馬不過兩萬,而今揚州既失,這高郵是萬萬守不住的。倒不如退往淮安,倚靠淮水,進可攻,退可走。」

  另一將官聽罷,也跟著附和:「是啊大人,高郵不過一介散州,丟了便丟了。但若淮安也丟了,那整個淮揚大局便徹底無可挽回了。」

  「還請大人為國家計,顧全大局!」

  「還請大人能夠顧全大局……」

  眾將七嘴八舌的勸說,愣是無一人執行張大有的軍令。

  張大有見此,頓覺心中氣極,卻又無可奈何。

  沉默半晌,才嘆了口氣說道:「好,既如此,那便依諸君之意,今夜子時我軍便撤離高郵,退守淮安。」

  「大人英明!」

  眾將齊聲高呼。

  張大有聽罷,不由心中更加煩悶。

  本以為被任命為新任漕運總督,能為君分憂,有所作為。

  但這麾下的漕軍,卻是根本不聽他這個總督的。

  只從稱呼就能看出,這帳中的武將,愣是沒有叫過他一次大帥,所稱一直都是大人。

  雖都是正確的稱呼,但這意思可謂天差地別。

  下克上,不外如是。

  從高郵到淮安,水路還未切斷,這是明軍圍三缺一專門留的退路。

  雖是被迫決定要棄城,但張大有卻也不打算就這麼把高郵州城完整的留給明軍。

  當日,得到命令的清軍開始強征全城百姓富戶的糧食騾馬,帶不走直接的就地宰殺。

  而且,張大有還下令大軍征完就縱火,便是燒了高郵也不可便宜了反賊。

  然而,想是這麼想,但往往計劃趕不上變化,強征迅速演變成大規模的劫掠。

  這很正常,士卒劫掠而已,可張大有卻忽略了一個問題。

  張大有麾下的軍隊除了漕軍本部督標以外,還有著江北綠營部隊。這些都是被他以漕運總督的權力,從江北抽調過來聯兵剿匪的。

  可問題在於,這些軍隊與他的漕標畢竟分屬兩個系統。

  平時還好,現在可是劫掠發財,區區一個高郵城哪夠所有人發財的。

  最開始只是兩方小兵為了錢財而發生爭執,說白了就是分配不均。

  漸漸的演變成了全軍混戰,人都有從眾心理。

  張大有「嫡系」的漕標,以及江北綠營就這麼因為如此莫名其妙的理由,在這高郵城裡先自己打起來了。

  城中的亂象很快為城外明軍發覺。

  「將軍,會不會有詐?」於可成的副將說道。

  於可成不屑一笑:「呵,他們若真敢耍詐,那我還當真要佩服他們。」

  「將軍的意思是?」

  「傳我命令,全軍攻城。」

  此時天色未暗,明軍連火把都不用,前鋒部隊推著折迭橋便開始在護城河上架設浮橋,過程沒有遭受任何阻擊。

  浮橋很快便架好,明軍先登營踩著浮橋迅速殺過護城河,然後開始攀登城牆。

  短短半刻鐘時間,先登營就將城門打開,整個過程幾乎不費吹灰之力。

  直到這時,城內清軍才驚覺,高郵城竟在他們因劫掠而內鬥時被反賊破城了。

  清軍猝不及防,完全來不及聚兵,頃刻間就被軍容肅整的明軍殺得兵敗如山倒。

  張大有自覺無力回天,勉強聚集了千餘兵馬(有漕標,也有江北綠營)後,便隨即往城外突圍。

  到了這時,張大有乃至其麾下部將都不再考慮要不要退守淮安了。

  因為就這麼點兵力,他們連淮安都守不住了。

  上一章有個字起點識別不了,已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