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言一出,女子身體猛然一震,捲軸險些墜地。然而,她仍舊忙不迭地低聲回答:「是,是的大人,妾身名為玉如意,幸會大人。」
她一邊回答,一邊向李安行了一禮。
李安稍感驚訝,前面的名號和後續的禮數,皆非尋常難民所能。此女子必有不凡之處。然而眼下,她不過是一名流離失所者。
他點頭讚許,回收捲軸:「你識字甚多,書中內容盡知。我現命你負責登記,記錄我所選之人。」女子再次行禮,卻似有所顧慮,猶豫未決。
李安見狀,不禁詢問:「何事在心,但說無妨。」
女子深吸一口氣,終於鼓起勇氣:「大人,那…那三碗米粥……」聲音越發細微,幾不可聞,但李安已聽明白。
在這個冷漠的世界裡,她的簡單請求顯得如此微小而珍貴。而李安,這位掌握他人命運的官員,將如何回應,又能否為她帶來一線生機?
於是,李安以一笑之儀,輕指旁邊的粥鍋,溫言細語對她道:「勿憂,本官必履諾而行,來人,為此女盛取三碗稠粥。」女子卻婉轉提出:「大人,能否先賜我一碗?其餘之粥,願暫寄於大人處,日後再來領取。」
李安聞言稍感詫異,繼而點頭應允。當那一碗稠粥遞至女子手中,她頓時喜形於色,急忙行禮謝恩,而後快步返回。李安心中生出一絲好奇,不解她此舉何意。
隨著他的視線,目光落在了一個約莫十二歲的女童身上,只見那女子將粥遞給女童,溫柔地餵食。周遭眾人見狀,無不咽喉動作,眼神中滿是渴望。
李安立刻指示隨從,將母女二人周圍圈護,心知飢餓之下,人性易失,決不能讓悲劇發生。他心中探究,這女童莫非與她有何深厚關聯?是否她之子?
更進一步思索,李安推測,女子所寄之粥,亦是為女童預留。在這殘酷環境下,一位弱女攜童,要爭取食粥,確是難上加難。
尤其當他目光觸及一旁,一男子凶神惡煞地盯著她們時,李安更加肯定了自己的想法。料想平日裡,她們的食粥或許常遭此人掠奪。
儘管李安努力治理,防止私下搶奪,但人多眼雜,難以盡善盡美。強者恆強,弱者更弱,此乃世間常理。
然而既然落入李安眼中,便不容許此事再生。遂命人將那粗暴之徒拿下,面對李安的嚴厲質問,該男子恐懼至極,跪地連連求饒,誓言改過。
李安見狀,命人帶走該徒,對於如何處置,有專人負責,非他所願深究。畢竟,在這個時代,某些解決手段遠比現代要直接許多。
在這個以強凌弱為常態的世界,李安深知,若盲目求變,恐將自身亦置於風險之中。事事需循序漸進,步步為營,非可一蹴而就。正如他目前所致力之事,乃是最基本且緊要的保護。
為確保那女子及其女兒的安全,李安命人將二人接至安全之所。儘管心中關切,他仍需將注意力轉回眾人,再次詢問是否有識字之士。
先前女子因識字而得粥之事,已激起眾人心中莫大的共鳴,亦為他們帶來了一線希望。每日僅憑兩碗粥維生,遠不能使人心滿意足,飢餓始終如影隨形。如今若能得三碗稠粥,誰又能不心動?
此言一出,原本橫臥之眾紛紛振作站立。不一時,近百人齊聚李安前,心中雖有所期,李安卻知其中必有混雜之輩。
他的方法直接而有效——命人挨個讀出手中捲軸之內容。果不其然,首位上前之人便識字,得粥之餘,還被留於身旁。然而至第三人時,其見捲軸後,竟言不由衷:
「大人,非是下官不識字,實乃大人所展之物,與下官所學不同。」
李安心知此人不過是欺瞞之輩,未加辭色,直接命人將其拖出,責以板杖,以此警示他人。此舉果然有效,原本站起之眾,半數人羞愧而退。
此即李安所欲見之景——以此警戒眾人,免得浪費過多時間。當然,即便是剩下的人,亦非皆真識字。李安於心不忍,亦給予每人一碗粥,讓其退去。
最終,僅有二三十人真正留下。對於這些人,李安自不吝嗇,每人三碗粥,並命其留於身邊,負責記錄,與先前之女子並肩作事。
選擇這些真識字之人,李安心中自有考量——只有這些真正能派上用場之人,方能使他心安,用之不疑。
在隨後的日子裡,李安著手實施了一項宏大的計劃,讓那些識字的難民自行組成小組,開始對這三萬餘名流民進行一番詳盡的篩選與分類。他命令他們將眾人根據各自的技藝進行劃分,諸如木匠、鐵匠、石匠等各行各業,都一一記錄在冊,並依此將他們分組。
分好組的難民,不再允許他們散落於城牆之外無目的地徘徊,而是要按照地域與技藝進行有序的安排。給予他們的酬勞,是每日能夠享用到三碗濃郁的米粥。當看到這些人享受著米粥時,旁觀的人群無不咽下口水,心中自責不已,悔恨自己未曾學會識字。但在如此艱難的時代,哪個貧苦人家能有餘力讓孩子識字呢?
在對工匠群體進行清晰劃分之後,李安還特別為所有人增加了一頓餐,儘管未能提供如工匠般的濃粥,那半碗米粥外加米湯亦足以讓他們心生歡喜。
安排妥當之後,李安並未在此停留過久,即刻率領手下直奔工部。至於教育事務,只能先擱置一旁,畢竟知識的傳授與學習非一日之功,需要循序漸進,慢慢吸收。
此刻,李安的焦點完全集中在工部及其工匠上,更確切地說,是那些工匠手中的工具與器械。李安對城外難民進行如此細緻的分類,並非無的放矢,而是有意對工部進行一次徹底的整頓與重組。畢竟,工部內部人員大多是前朝留下的舊臣,雖不至於每一名工匠都有所牽連,但保不準會有潛在的風險。
因此,李安的策略是能更換則更換,不能更換的則深入調查。帶著堅定的決心,李安攜眾士兵浩浩蕩蕩直奔工部。但當他走到工部大門前,目光落在那些略顯破敗的衙門牌匾上時,心中不由得泛起一陣莫名的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