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 USDA,不想打價格戰的老美

  第348章 USDA,不想打價格戰的老美

  7月16日。

  港島,藍星投資,交易室。

  當國內豆粕價格最低被打到了4300元/噸時,郭陽、楊成、高德,以及五個操盤手反而都在緊盯著原油和糧食期貨盤面。

  從7月11日原油價格達到最高點後,這些天一直在回落。

  目前停留在135美元/桶,意味著此前嘉禾買入的空單已經盈利。

  楊成胸有成足的分析道:「老美經濟憂慮加重,市場預期需求下滑,石油供應緊張局勢緩和,投機基金出逃導致油價沖高后大幅開始回落。」

  「大豆和豆粕期貨下跌趨勢也已經形成。」

  「老闆,國際行情徹底反轉了,是時候再次加倉了。」

  郭陽目光來回在原油和穀物的盤面上來回切換,思索了一會兒,隨即點了頭。

  楊成隨即對操盤手下達了指令。

  「原油、大豆、玉米、小麥、豆粕,都按既定的方案建立空頭頭寸。」

  建倉策略是提前就商定好了,這次操盤同樣是持久戰。

  所以建倉上並不急促,就一點一點的磨。

  按郭陽的想法,至少要等金融危機的標誌性事件出現後,局勢才會徹底的爛掉。

  而標誌性事件就是雷曼兄弟破產。

  且在大趨勢形成前,還要提提防大資金突然暴力拉漲,保證金得充足。

  這次操盤,嘉禾一共準備了約40億美刀的資金。

  至少有一半都是用來預防突發風險的,再加上穩健的風險控制,想反向被拉爆倉都難。

  建倉是個漫長的過程,有楊成盯著,郭陽和高德並沒有久呆,反而回到了辦公室。

  「陳燕秋那邊怎麼樣了?」

  「在約談船運公司。」高德笑道:「現在國際運費下跌,阿秋接觸了幾家,感覺還有的談。」

  「快了,只要全球經濟疲軟,大宗商品需求不足,船運公司也要倒霉。」郭陽透過落地窗看著海平面,「有需要的時候通知我。」

  次日,郭陽和高德回到內地。

  才落地,就關注到國際原油價格再次快速下跌。

  又過了兩天,原油價格跌破125美元/桶。

  隨之,CBOT大豆等期貨價格也開始快速下跌。

  套期保值能一定程度上規避掉期貨價格變動帶來的損失。

  但海運費波動同樣會帶來損失。

  年初時每噸南美大豆運到國內是147美元/噸,而到7月下旬,就只剩100美元出頭。

  在劇烈的價格波動下,進口大豆往往還沒到達港口,企業的利潤就化為灰燼甚至賠掉老本。

  前幾個月大量訂貨的企業都蒙受了巨量的損失。

  在記者的實地調研中,一些中型廠商相繼選擇了退貨,已有超過10船遠洋大豆發生違約。

  國糧集團、匯福糧油、植之元油脂等企業也開始限工限產,開工率逐漸跌落至60%以下。

  食用油價格有趨穩的趨勢。

  然而,這個時候嘉禾糧油價格戰的重心又回到了食用油上。

  因為全球經濟疲軟,大豆和豆粕下降的趨勢已經形成,不用嘉禾糧油去牽頭搞事。

  而豆油不一樣。

  大豆進行加工後,產成品主要是豆油和豆粕。

  大豆的加工公式大約為:100%大豆=18.5%豆油+80%豆粕+1.5%損耗。

  豆油與豆粕價格存在著反向變動關係,而豆粕與大豆變動趨勢基本一致。

  當豆粕價格高漲的時候,加工廠會全力加工,豆油產量增加,價格會出現一定程度的下跌。

  而當豆粕出現滯銷的時候,大豆加工廠會降低開工率,豆油產量就會減少,豆油價格往往會上漲。

  如今就是豆粕滯銷,大豆加工廠不願意開工,豆油產量本該減少,價格上漲。

  但嘉禾糧油依然保持全力生產。

  一方麵食用油保持價格攻勢搶占市場,你敢漲價,我就敢搶奪市場份額。

  另一面豆粕也跟隨市場趨勢競爭飼料廠的訂單。

  這種舉動堪稱瘋狂!

  食用油虧損也就罷了,豆粕還大幅虧損,這TM誰受得了?

  7月20日。

  一篇來自《南方都市報》的報導吸引了糧油行業的目光,一石激起千層浪!

  「慘烈!日虧1500餘萬,不到兩個月嘉禾糧油淨虧損超10億元!」

  根據南方都市報的調查,嘉禾糧油在東莞的糧油工廠每加工一噸國產大豆虧損額再次達到900元,據此推測嘉禾糧油大打價格戰,淨虧損已達到了10億元……

  這篇報導迅速的在業內傳播,引起了極大的反響,許多人都在討論嘉禾糧油還要堅持多久。

  然而,嘉禾糧油沒有對虧損做出回應。

  反而在粵省飼料市場上再次出擊,和多家飼料廠商達成合作。

  有小報報導,嘉禾糧油可能再次在豆粕價格上做出了讓步。

  這次事件就仿佛是一個縮影,全國各省市的豆粕報價再次降價。

  而在各大商超里,嘉禾食用油的推廣促銷依然在進行,一些品牌油已經從超市的貨架上消失,一些廠商減少了鋪貨量。

  只有少數幾家大品牌,還能保持持續供貨。

  「現在看的是市占率,虧多少錢不用管,只要市占率,市占率起來了就是勝利。」

  「我們是在虧損,虧損還不少,虧了10億又怎樣?工資獎金少發了嗎?還是你們也想停工只拿基本工資?」

  「怕什麼?不用怕!公司完全虧得起!放開了生產,大膽鋪貨,對手退一步,我們就進一步。」

  津門工廠的會議室里,郭陽熱情激昂的發言。

  很多中層、基層的管理人員並不清楚公司為什麼要打價格戰。

  就像外界傳聞的,明明在虧損,為什麼還要全力生產?

  不理解就有了各種猜測和陰謀論,質疑管理層,什麼裡應外合想搞垮公司之類的都出現了。

  而郭陽的露面,則打消了中基層的這種顧慮,讓生產工作沒有後顧之憂。

  等給津門工廠的員工開完會,郭陽仰躺在老闆椅上。

  這幾天工作強度拉滿了。

  從港島回來後,沿著沿海一路向北,粵省、閩省、浙省、蘇省、魯省、津門…

  重要的加工廠和濱海鹽鹼大豆種植區都跑了一遍。

  雖說有點廢人,但集中火力處理事情也有點過癮,細胞仿佛都在戰慄。

  因為取得的成果也是很喜人的。

  在豆粕上,粵省的配合飼料總產量居全國之首,魯省排第二。

  其它省份離前二都有不少差距。

  但如今,粵省和魯省,嘉禾糧油的豆粕交易已經占據優勢地位。

  其它省份也在攻城掠地。

  食用油市場上,主攻京城的匯福糧油在撤退,老闆石克榮反而頻頻現身房地產,壓榨工廠開工率降到了50%以下。

  植之元也老實了,工廠開工率同樣不足50%……

  一圈細數下來,食用油市場除了福臨門、金龍魚、魯花還有一戰之力,其它的都差不多趴下了。

  噢,還有個九三糧油依然堅挺在東北和華北市場。

  有意思的是,郭陽一路宣講的消息不知怎麼就傳了出去。

  嘉禾糧油兩個月虧了10億元的消息得到佐證,並且還將繼續保持現狀,全力生產。

  7月末。

  國際油價大幅下跌至121美元,帶動大豆、玉米等大宗商品再次下跌。

  大豆的期貨價格跌至3800元/噸,從高點5500元每噸下跌了1700元。

  豆粕價格也下探到4300元以下。

  這刺激到了很多人的神經,尤其是一些進口貿易商,眼睜睜看著倉庫中囤積的成千上萬噸大豆蒸發掉幾百萬人民幣。

  而大豆的下跌之勢仍未改變。

  在這種情況下,油廠更加恐慌,紛紛停產限產。

  即使是國糧、益海嘉里也減少了對外採購。

  有記者前往採訪了福臨門的總經理方洪:「福臨門會加工國產大豆嗎?」

  方洪滿臉嚴肅。

  「暫時沒這個計劃。」

  「市場在等待大豆價格跌到合理位置,但也要提防進口大豆對國產大豆的衝擊。」

  「大豆價格跌下4000元,意味著即將到達國產大豆的生產成本線。」

  「再往下跌,情況就難以預料。」

  這仿佛提醒了市場上的貿易商和大豆加工廠。

  為什麼大豆加工廠都喜歡建在沿海港口?

  因為方便進口,因為進口大豆比國產大豆更便宜。

  而去年國產大豆的大幅豐產增產,對應國際市場上生物能源投資炒作,大豆價格高企,結果導致部分國內產區大豆價格反而比進口大豆低。

  這也是嘉禾敢發動價格戰的原因之一。

  同時,打了這麼久價格戰,九三糧油一直默不作聲多半也是如此。

  嘉禾和九三不僅在沿海有加工廠,在大豆產區也有工廠,還掌握有成熟的大豆種植基地。

  然而,隨著國際大豆價格下跌,目前國產大豆已不具備價格優勢。

  如果再繼續下跌呢?

  國產大豆價格將陷入劣勢。

  去年國家設定的大豆收儲價是多少?1.85元/斤!也就是3700元/噸。

  這是平均價格。

  進口大豆到岸完稅價已經快接近這個位置了。

  即使國內大豆單產提高了,但還有高昂的物流運輸成本。

  一些人試圖說服自己。

  國際大豆的生產成本低,就是這些人的底氣,應該不至於全輸……

  如果真要換成加工國產大豆,在沿海港口建廠的地理優勢就消失大半。

  8月2日,鵬城商報刊登了植之元董事長郭柏春的發言。

  「植之元並不擔心市場被搶占,甚至我們在考慮繼續減少開工率,乃至完全停工,因為嘉禾在東莞強行加工國產大豆是不可持續的。」

  「為了市占率,企業可以忍受一時的虧損,但如果是一兩年,或者是更長時間的虧損呢?」

  「嘉禾糧油兩個月虧了10億,一年就是60億,兩年就是120億。」

  「沒有企業會這麼幹,國內食用油市場一年的利潤才多少?」

  「粵省的地理條件就決定了只能加工進口大豆。」

  「等國際大豆價格再次跌落3000元/噸,或者更低,進口大豆的優勢就又回來了。」

  「所以,植之元依然沒有加工國產大豆的計劃,嘉禾糧油註定只能擁有一時的輝煌。」

  緊隨其後,北邊匯福糧油的石克榮面對媒體限工限產的提問,給出了類似答案。

  「限產是為了靜候時機,匯福糧油可拿不出幾個億來虧。」

  「匯福在南美投資了鐵路物流、港口碼頭,在對外採購上很有優勢。」

  「國產大豆的平均生產成本本來就高,今年農資又大漲,比拼到最後可能又是一地雞毛,農民惜售,國家出台收儲最低價,加工廠面臨巨額虧損……」

  「四五年前倒閉的那些加工廠,很可能就是嘉禾糧油最終的結局。」

  一時之間,各路企業老闆和媒體都不太看好嘉禾糧油的未來。

  不過這些人不知道,最先挑事的國糧,已經悄悄派出了隊伍前往大豆主產區。

  而國際糧商也一直沉默不言。

  郭陽也一直注意著市場上的動向,尤其是四大糧商。

  邦吉在金陵、日照、津門的三個大豆加工工廠動態都在嘉禾糧油的掌控中。

  主要在東南沿海布局的嘉吉和路易達孚,嘉禾糧油也沒放鬆搜集信息。

  這三家糧商開工率有所下降,但降得很有限,明顯不想放棄市場。

  粗加工的豆油主要供應福臨門和金龍魚等油企精煉,豆粕則是嘉禾目前市場上的主要對手。

  至於ADM,從國糧的反應就知道貿易上有很大矛盾。

  他和高德之所以出現在大豆產區,就是因為國糧想撬嘉禾的大豆種植訂單。

  他奶奶個熊,這明里一套,背後一套,差點就讓國糧噁心一手。

  還好嘉禾對種植基地的掌控欲一向就很強,一有接觸,反手技服人員就知道了。

  對於外界的變化,嘉禾也一概不予回應,記者就算找上門,也找不到長期在鄉下視察的他和高德。

  然而嘉禾不搭理,身處東北的九三糧油,卻接受了第一財經的專訪。

  薛禮強表現的很強硬。

  「國產大豆已不是吳下阿蒙,面對可能到來的進口大豆衝擊,至少農墾已經做好了準備。」

  「我們不想打價格戰,但如果真到了拼刺刀的那一刻,局面會超乎想像的慘烈。」

  「對此,九三糧油很有信心。」

  「很多人還固執的堅信進口大豆的成本優勢,而忽略國產大豆單產提高的事實,認為今年的低迷會打擊農民的信心,扛過今年,明年情況又會好起來。」

  「對沿海限工限產,堅持加工進口大豆的同行,我只能祝他們好運,也許他們失去的市場再也拿不回來。」

  「還有,嘉禾糧油真的兩個月虧了10億嗎?」

  「我不信。」

  九三的主要加工產能在東北,背靠大豆主產區,原料、物流都有優勢。

  在單產增加的背景下,業內也知道九三和進口大豆應該有一戰之力。

  但你最後那句話是什麼意思?

  前陣子熱議的媒體和評論家腦瓜子嗡嗡的,嘉禾糧油沒虧10億嗎?

  不是,嘉禾董事長在給管理層開會時,不都親口承認了?這還能有假?

  「失去的市場再也拿不回來?」

  鵬城,植之元的郭柏春、技術總監左青看到這裡,想到了餓狼撲食一般的嘉禾,想到了還在正常生產的嘉吉,突然間就有點愣神。

  郭柏春問道:「路易達孚還沒消息嗎?」

  「還是讓我們關注USDA(美農業部)世界農產品供需預期報告,然而快8月份了,都一直沒出……」

  說到這裡,左青停下了,看了郭柏春一眼,預感到了不妙。

  「會不會就是因為報告不知道怎麼出?」

  郭柏春沉吟了會兒,說:「全球需求疲軟,就算北美和去年一樣大幅減產15%以上,那也是供大於求。」

  「USDA這一次的報告很關鍵…」

  這幾個月大豆暴漲暴跌帶來的虧損傷了植之元的筋骨。

  但只要進口大豆的價格降到國產大豆的成本線以下,未來就還有翻盤的希望。

  和植之元抱有同樣想法的加工廠並不少。

  就如四五年前,進口大豆靠著低價優勢衝垮了國產大豆產業。

  九月,華夏和北美大豆將同步進入收割期。

  所以,北美大豆產量如果今年能穩住,對郭柏春等人就是好消息。

  全世界的進出口貿易商望穿秋水,然而,USDA的報告拖著一直不出。

  …

  魯省,濟寧,嘉祥,這裡是魯西南腹地。

  連片的大豆田上,一輛商務車穿梭在田間道路上,郭陽和高德透過車窗,看著已密閉封林的大豆。

  歷史上黃淮海地區曾是全國大豆產業的中心,種植面積一度占全國的40%。

  但目前僅占20%左右。

  主要原因是農戶長期處於自發種植狀態,種植地塊也分布在零散和瘠薄耕地上,生產條件差,管理水平低,栽培技術比較粗放。

  導致產量不高,效益不理想,最終種植面積越來越少。

  而之所以國糧撬不走嘉禾的大豆基地,也與這個原因脫不了干係。

  天禾早在幾年前就在濟寧轄下的嘉祥建立了良種繁育基地。

  育種、制種、科研、栽培模式……一應研究俱全。

  隨後又以此為基礎,建立規模化的大豆生產基地。

  在一年兩熟耕作制度下,統一大豆、玉米、棉花的生產,確保同一地塊作物一致。

  同時,改農民自留種為統一用種,推行窄行密植、秸稈還田、機械播種、免間苗等新技術,統一社會化服務,統一收購、儲藏、運輸。

  最終生產出來的商品大豆品質和規格都高度一致,這樣的大豆種植基地,誰看了都眼饞。

  只能說國糧的眼光不賴。

  但嘉禾在這裡耕耘幾年,和種植戶已建立起利益聯結機制。

  種子、技術和農機服務等等也都是嘉禾在提供,想要撬走難度不小。

  不過國糧真要採購國產大豆,難度其實也不大,因為今年國內大豆播種面積暴增。

  商務車繞著大豆田兜了幾圈,才最終在辦公室見到了基地的總經理安濤。

  安濤原本是嘉祥制種基地的生產負責人,前期天禾在魯省鹽鹼地上的天豆1號示範推廣基地也是安濤建起來的。

  後來業務擴大,一時又找不到合適的人。

  郭陽和瞿陽一合計,就把安濤提了上來。

  「挺悠閒的啊,老安。」

  翹著二郎腿看報的安濤冷不丁被嚇了一跳。

  「老闆,什麼時候到的?」

  「剛到,開車在地里轉了一圈。」郭陽又介紹了下,「這是嘉禾糧油的高德,高總。」

  兩人互相打了個招呼,隨後安濤又忙前忙後的給各泡了杯茶。

  「今年風調雨順,這兩個月除了追肥和防病蟲害,基本沒啥活,就看看報。」

  高德笑道:「剛去看了,今年的大豆和玉米長勢都很好。」

  相比高德,郭陽更直接,「直說,大豆一畝預估能產多少斤?」

  安濤伸出了一隻手掌,過了一秒,又收回了大拇指。

  「500?還是400?」

  安濤笑道:「良田至少能收500斤以上,有些甚至能收到600斤,差一點的鹽鹼地、貧瘠地也能收400斤以上。」

  「今年肥料太貴了,有些農戶捨不得追肥,不然還能高些。」

  高德又問:「成本呢?」

  安濤說:「不算地租,每畝約200元,算上地租,一畝成本約600元。」

  郭陽和高德心中的把握又大一分。

  這樣算下來,每噸大豆的生產成本在2400~3000元之間,甚至能更低。

  而且這裡運輸到魯省工廠並不遠,即使北上津門,物流成本其實也不高。

  在農民保本的情況下,到廠成本最低能控制在2700~2800元/噸。

  但大豆今年每畝普遍有30~50元的補貼,農民賺補貼錢就夠了。

  蘇省等濱海鹽鹼地上的大豆基地也差不多。

  甚至物流成本更省。

  郭陽和高德繼續向安濤問了些細節。

  比如玉米改種大豆的情況,魯省今年大豆播種面積增長的很誇張。

  去年魯省玉米播種面積四千六七百萬畝,大豆播種面積四百多萬畝。

  但今年玉米改種的不少,魯省大豆播種面積上千萬畝跑不了。

  和嘉禾建立了合作關係的有四五百萬畝,至於沒建立合作關係的,其競爭力也稍差一些。

  種植面積小且分散,品種各異,栽培水平參差不齊,缺乏機械……

  加上收購過程中的混收、混儲、混運,原料質量難以保證。

  所以,國糧即使想轉變採購路徑,第一想法也是撬嘉禾的大豆種植基地,而不是自己建立渠道。

  等魯省的種植基地考察也告一段落,高德問道:「老闆,還去東北嗎?」

  「不去了。」郭陽撇了撇嘴,「看九三的態度就知道了,這老薛,接受採訪就算了,末了還不忘提一嘴嘉禾。」

  「哈哈,不到兩個月虧10億元也確實誇張了點……」

  嗡嗡嗡。

  高德掏出手機,「咦…阿秋的電話,可能是船運公司有消息了。」

  「應該沒那麼快。」郭陽說道:「先接,可能是老美那邊有消息了。」

  不一會兒,高德臉上的神情越發詫異。

  「老闆,還真讓你說准了,USDA的供需報告出來了,不過有點詭異。」

  「老美似乎不想打價格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