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岩田帶來的大單
華夏有三大種子基地,分別選在了我國的三個邊上,西北,西南,和海南。
嘉禾要建生物育種實驗室,肯定是要紮根西北。
但在其它地區,也得逐步建立育種基地,為後續的種子推出做準備。
只是具體落在哪些城市,就有待考量了。
九泉雖然自然地理條件優越,但缺乏知名院校,離西北的知名院校距離也太遠。
事實上,除了長安外,其它西北地區都算是國內較為偏遠的地區。
如果從院校角度考慮,陝省的楊凌和隴省蘭市相對而言更為的合適。
陝省有西農大,國內的農林類高校中,只有兩所985,華夏農大和西農大。
西農大也是國內農林水學科最齊全的院校。
對於黃土高原地區來說,西農大就是神農氏,對地區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做出了極大貢獻。
甚至有網友調侃稱,世界戰爭不動用核武器,陝省不動用西農大。
相比而言,隴省的蘭大涉農專業少,甘農大和西農差距又明顯。
此外,其它西北的農林院校也各有特點,有的擅長玉米、棉花,有的精通小麥和油菜。
好在郭陽不打算依靠科研院校做技術支撐。
他建生物育種實驗室的目的主要是為種子商店打掩護。
所以實驗室地點建在九泉就合適,這裡也更靠近生產基地,來往的種業人才也不算少。
需要的人員,直接去各大院校招聘就行了。
傳統育種的基礎工作大專和本科生就能勝任,涉及分子標記、染色體和基因工程的才需要研究生和博士生。
恰好臨近畢業季,嘉禾的招聘工作也迅速開展了起來。
農林類院校,通常農村生源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比例大。
每年報導的新生中,交不起學費的大有人在,比如說西農大,2005年就有兩千多人。
這些學生大多依靠國家助學貸款完成學業,學校也設置1000多個固定勤工助學崗位,3000多個臨時崗位。
同時,這些學生最終60%以上都留在了西部地區。
有些更是自願到邊疆地區的基層工作。
嘉禾的主要目標也是這部分群體,畢業了需要還貸款,嘉禾的優厚待遇也極具吸引力。
招聘還是挺輕鬆的。
這天,郭陽正在辦公室里辦公,卻得知西農大的副校長吳前進來訪。
急匆匆的出門迎接,正好碰到前台領著人進來。
吳前進穿著白色襯衣,搭配西裝褲和鞋子,面容平平無奇,一見著郭陽就滿臉笑意的上前握手。
「郭董,冒昧來訪,我這是來向你化緣來了。」
兩人進了辦公室,給吳前進倒了茶水,郭陽這才慢慢弄清吳校長的來意。
原來嘉禾的招聘團隊聯繫上了校方,希望建立長期的招聘人才合作。
對於嘉禾這樣聲名在外的大企業,西農大自然是歡迎的,同時校方也打起了別的主意。
籌集助學獎金。
吳前進平淡的說道:「西農貧困生多,只能多方爭取社會力量支持,建立社會獎助學金。」
郭陽前世也是農大畢業的,對農大學生的家庭情況很清楚。
申請獎學金,基本就是狼多肉少,競爭激烈。
和吳校長閒聊了會兒,郭陽才了解到西農大還有個傳統。
主管學生工作的副校長和副書記基本上每到一地出差,都要登門拜訪當地事業有成的校友和有往來的社會企業,為獎助學金的設立奔忙。
難怪其業務這麼熟練,原來是早就練出來了。
「吳校長,獎助學金的事好說,我這剛好也有一項合作需要和校方談談。」
「噢?」吳前進好奇。
「嘉禾要成立生物育種實驗室,想聘請西農大的專家教授擔任公司顧問,或者是到嘉禾進行講學。」
「這我們肯定樂意啊。」
吳前進樂呵呵的笑了起來,擔任顧問或者講學基本就相當於掙外快。
只要價格合適,沒有教授會拒絕的。
郭陽也笑了。
和西農達成了協議,嘉禾在西農大設立嘉禾農業獎學金,每年為品學兼優的困難學生提供50萬元助學金。
而除了西農外,甘農大是早就有了相關合作,郭陽也讓人留意疆省、青藏等地區的高校。
條件合適的也可以建立相關合作。
嘉禾集團的擴張迅速,在育種、種植、加工、運輸、銷售等環節都有大量的人才需求。
同行企業也需要保持合理的人員流動。
每年花個一兩百萬,就能贏得西北地區農林學子的好感,這是完全值得的。
同時聘請專家教授擔任顧問或者是講學,一方面能打掩護,一方面也確實能緩慢提升隊伍的研發水平。
送別了吳校長,郭陽又伏案審閱起了材料。
隨著時間進入6月,天禾種業的種子銷售慢慢的進入了淡季,工作重心逐漸的向制種生產轉移。
春夏播種的銷售業績也十分的耀眼,郭陽看著報表上的數據,總營收超14億元。
這份成績極其的亮眼,妥妥的華夏種業前5強。
隨後又拿出幾份報紙看了看,今年玉米種業市場上的王者依然是鄭單958。
目前推廣面積已突破6000萬畝。
隨後熱銷的品種還有登海種業的登海系列、掖單系列,以及浚單20等品種。
先玉335也在低調發育。
但以上所有的品種都被天玉1號遮掩了光輝。
其極高的利潤率讓所有種企眼饞,隨之而來的便是爭相在研發領域加大投入。
最引人注目的當屬登海種業。
京城農業為其做了專題報導:《三強聯手打造玉米育種研發聯合體》。
登海種業、魯省科學院玉米所、魯大生命科學院簽訂合作協議,
各方的國家玉米工程中心、改良中心、重點實驗室等研發平台進行對等開放。
包括核心種質資源等商業機密都可互換共享!
郭陽不禁感慨,還真是強強聯手。
登海種業具備產業優勢,有全國最大的玉米研發平台;
玉米研究所從事玉米育種、栽培生理研究多年,具有幾十個最新的國家植物新品種權;
魯大生命科學學院有我國最早一批開展生物技術育種的實驗室,創造出了一系列的玉米育種材料。
外界對三家單位聯手也是一致看好。
由於玉米育種的特殊性,種質資源代表了核心競爭力。
三家聯手,其可利用的玉米育種資源一下子就多了幾倍。
而且其背後還有杜邦先鋒公司。
業界紛紛驚呼:「登海,這是想做玉米種業的珠穆朗瑪啊!」
「李燈海了不起叻,『南袁北李』的說法可不是吹牛的。」
「登海種業上市之後,李燈海就以11億元的身家超過袁老了。」
「我聽說,李燈還承諾股價低於50元不考慮賣出股權……」
「確實了不起。」
「我也看了他的採訪,他說公司並不缺錢,絕不是為了圈錢而上市……」
郭陽琢磨著登海種業的發展策略,最後還是得出了不足為慮的結果。
又接著翻看其它堆積的期刊。
《京城德農兩條腿走路創高效……》德農公司計劃加大自主品種的研發力度,在各地新建育種站。
《沙洲種業今年計劃科研投入2000萬元》,通過資本運作,整體吸納了一些科研院校的新成果,並進行合作育種。
郭陽搖了搖頭,沙洲種業這種代繁育種的方式遲早會出問題。
但同處一地,郭陽巴不得其經營不善。
唯一值得注意的是,沙洲種業可以憑藉其地方背景,利用核輻照和航天技術進行育種。
總體來說,天禾種業還是很能打的,單憑天玉1號一個品種就在國內玉米種業市場取得了領先地位。
但要想繼續擴大市場份額,除了天玉1號降價外,還得適當補充一些區域性的品種。
除了玉米種業外,郭陽也看到了一些其它有意思的報導。
比如說,被譽為『華夏種業第一股』的豐樂種業上市8年,連續6年財務造假;
華夏農科院以1000萬元的價格將『國稻6號』的全國經營權轉讓給明天種業。
另外就是「誰有958,今年准發家」的說法依然很有說服力。
玉米種業是華夏種業中行業集中度比較高的領域了,但依然是群魔亂舞。
看了會資料,郭陽起身到窗戶前,看看祁連山。
工作之餘,欣賞一下美景也是極為愜意的事。
但還沒看多久,余小川就來了電話。
「老闆,島國酪農協會的會長岩田慎太郎來了,需要你接待一下。」
「好,我跟著就過來。」
島國酪農協會是一個產銷一體化的組織,協會可以直接參與奶農的生產、加工和銷售。
同時也穩定的向奶農飼料和牧草等生產材料。
據余小川說,目前島國有近900戶奶農加入了酪農協會,旗下近10萬頭奶牛,占據了島國的近十五分之一。
不同於熊澤征樹這種進口商,酪農協會是絕對優質的大客戶。
量大,而且價格也是國際市場中最高的。
郭陽叫上司機老宋,兩人驅車趕往金塔草場。
道路兩旁的紅柳長得鬱鬱蔥蔥,路邊的農田也不時能看到忙活的身影,有的玉米苗已經冒出了土。
和灰濛濛的西北印象完全不同。
但汽車越往前走,還是逐漸的荒涼,有時甚至能看到大片荒蕪空曠的土地,一望無際。
讓人不禁想到王維的使至塞上。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一個多小時後,郭陽在草場見到了岩田慎太郎,以及陪在一旁的余小川和向天山。
岩田乾瘦乾瘦的,穿著半袖襯衫,打著領帶,看起來也就四十來歲。
正貪婪的看著眼前遼闊的草地,刈割了的苜蓿已發出了新芽,他輕輕摘下一片芽葉,放在鼻前,清嗅著草香。
郭陽是通過翻譯和其交流的。
岩田顯然對苜禾1號很滿意,「真沒想到華夏能生產出如此優質的苜蓿。」
「三年前,我就曾到華夏考察苜蓿,也簽了訂單。但進口的苜蓿產品質量差,也沒有經過熏蒸消毒處理,未能通過國內的檢疫。」
「去年有貿易商從華夏進口了一批苜蓿,其品質還是最好的,就引起了協會的注意。」
郭陽雖然對島國沒什麼好感,但別人是來談生意的,他也願意給個笑臉。
「岩田先生,還有什麼疑慮你可以提。」
「主要是產品規格和尺寸,草捆、草塊、苜蓿粉,每一種都要對應的要求,此外包裝也要一次到位。」
余小川湊到郭陽身邊小聲告訴他,此前苜禾的產品都是在國內粗包裝。
運到島國後再由進口商進行分包加工。
郭陽沒多想就同意了下來。
想做別人的生意,自然就得做好的對應的服務。
如華夏的飼料稻草出口到島國,從1985年檢疫部門就在做工作,歷經14年時間才打開島國市場。
牧草的熏蒸加工技術與稻草相似,並不複雜,以國際市場為主的苜禾自然是早就做好了準備。
岩田也很痛快,沒了後顧之憂的他,當即給苜禾下了大單。
決定將酪農協會全年一半的進口額給到苜禾。
酪農協會每年的苜蓿進口需求大約是苜蓿乾草40萬噸,草塊8萬噸,苜蓿粉和顆粒4萬噸。
按最簡單的算法,一半也是26萬噸。
26萬噸!
余小川瞳孔睜得老大,郭陽和向天山也好不到哪兒去,這才是真的大單!
還是直接和產品終端接觸,相當於是活GG啊。
不一會兒,余小川又無奈的說道:「產量不夠啊!後3茬苜蓿只能產15萬噸乾草了。」
岩田皺起了眉頭,近幾年島國奶業發展迅速,對牧草的需求連年增高。
而同樣品質的苜蓿,歐美地區的售價更高,因此島國一直在尋找替代市場,華夏就是其一。
只是以往國內企業不爭氣。
郭陽想了想,「岩田先生,我們還有部分種子田,苜蓿乾草產量大概在7萬噸左右,只是品質要稍微差些。」
「另外,我們在一千多公里外,還有處新建的苜蓿基地,預計今年能產兩茬的牧草。」
「一千多公里遠?」岩田挑了挑眉,似是不相信。
「是的,都是同樣的技術標準和管理模式。」
「那再去看看吧。」
「那邊是今年才播種的,苗還不高。」
「沒事,去看看。」
兩天後,岩田看了五原的牧草基地後,沒有倉促下單,而是說等到了收穫季節會派人再來。
至於金塔的,酪農協會準備全訂下來,分期到貨付款。
苜禾最終同意了。
幸好前茬賣完時,沒有急著和其它採購商簽合同,不然就錯失良機了。
島國是目前國際上最重要的苜蓿市場,進口量和單價都常年居世界第一。
酪農協會只占了十分之一的奶牛存欄量,其進口量就如此龐大。
所以暫時犧牲一下其它市場也是值得的,何況還有五原的苜禾1號作為補償。
等所有的事情塵埃落地。
苜禾農牧再次陷入了狂歡之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