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第六十七 育種科研人員多少有點犟

  第153章 第六十七 育種科研人員多少有點犟

  對育種而言,確定育種目標是第一要務,沒有目標,一定是碰機遇或者一事無成。

  傳統的育種,是通過表現型來選擇、推測基因型。

  而分子育種就是從基因型入手,先選擇基因型,再來鑑定是不是所選擇的期望型。

  雜交育種和雜種優勢利用,都需要兩個親本。

  分子育種需要一個親本和一個或多個目標基因,且必須互補,合起來具備育種目標性狀的有利基因。

  雙親沒有控制目標性狀的有利基因,育種目標基本實現不了,也說明了親本的選擇至關重要。

  沒有新的有利基因或者基因組合的利用,育種不可能有實質性突破。

  劃時代的矮稈水稻、雜交水稻品種汕優63及玉米品種鄭單958等,均已證明了優良親本的重要性。

  甚至郭陽種子商店的定向育種也需要親本的支撐,天玉1號,天椒1號等都繼承了親本的優良基因。

  此外,種子商店還有一項極其強大的能力,可以在植物基因的特定點位上進行精準定位,對植物基因進行修復、剔除和增強。

  舉個例子,如果一個基因序列有點多,你可以用剪刀把它剪掉。

  如果組成DNA的ATCG有一個錯了,你可以用一塊橡皮把它擦掉,然後再用鉛筆把正確的寫上去,而鉛筆和橡皮擦是不留在細胞里的。

  這也意味著如果郭陽有足夠的自然能量揮霍,他可以通過種子商店創造出各種天馬行空的種子。

  抗病、種子品質、產量、營養含量、植物風味……

  有點類似於基因編輯技術,但偏偏效率又高得可怕。

  如今,嘉禾集團在環境修復領域快速發展壯大,鹽鹼地改良、沙漠治理、退化草地修復等。

  現涉及的面積就已達到了兩百多萬畝,治理效果也逐漸展現。

  自然能量的積累速度肯定會越來越快,而我國地域環境差異大,區域性的種子需求種類多。

  為了保險及利益最大化,郭陽肯定是會先從點到面的鋪開,越重磅級的種子越後期推出。

  就好比他現在,培育了6個牧草品種,也只耗費了96點自然能量。

  加上新獲取的,自然能量還餘下731點。

  但在育種實驗室取得突破性進展之前,郭陽是不會再培育新的種子了。

  植物基因工程是一項比較複雜的高新技術,需要投入專門的高級科技人才、現代化的儀器設備和大量的資金。

  但這裡大量的資金是針對高校而言。

  在2005年,建一個最基本的分子植物育種實驗室,硬體設備的投資至少需要30萬元。

  可供3-5人從事分子育種實驗。

  硬體配置稍好、規模稍大的實驗室,也充其量不過50萬左右。

  錢對嘉禾不是難點,難點在於人才的配備,以及基礎技術研究的積累。

  比如農藝性狀基因定位分離和轉化,農作物遺傳群體培育,分子遺傳圖譜構建等等。

  這些都是費時費心的工作。

  天禾種業現在也建立了育種實驗室,但研發人員規模匹配不上現有的地位。

  蔬菜,玉米,小麥,牧草,大豆,單拎出來都可以作為一個研究方向。

  而且要配合郭陽現有的育種速度的話,每個團隊配備的人數少不了。

  郭陽略微琢磨了下。

  研究團隊得10個以上,主要的玉米、牧草、蔬菜、大豆等團隊的研發人數還不能少。

  先達到國內頂尖,天禾種業的研發人數占比得達到15%以上,這至少就是一兩百號人。

  每個領域還都得有一領軍人物,未來還的繼續擴張。

  真是龐大的人才需求。

  從實驗室出關後,郭陽就留在了集團總部,領著一幫人設計起了商業化育種平台。

  最終,經過一系列的考量。

  郭陽決定整合集團現有的研發資源,投資1億元人民幣,註冊成立天禾種業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設生物技術、傳統育種、中試評價三大平台,從資源創新到品種審定全過程,建立嘉禾的商業化育種體系。

  唯一麻煩的點在於人才的邀請,真正的育種人才十分難得。

  育種是一項很苦的工作,許多學育種的大學生怕吃苦改行做其他專業。

  從高校招聘的學生大都因為太苦,最後又選擇了離開育種行業,並且有經驗的育種人才更多集中在科研院所。

  從科研院校挖人是件極其痛苦的事。

  業內有句話,做農業科研的不一定是匠人,但一定是『犟』人,就如同茅廁邊上的石頭,又臭又硬。

  除了通過獵頭選聘人才外,郭陽很多時候也得抽空去挖人。

  經過3年時間的發展,嘉禾集團早就不是無名之輩。

  天椒1號助農增收,赤紅1號撐起了國產高端蔬菜種子的一片天。

  天玉1號更是成為了今年種業市場的一匹黑馬,推廣速度前所未見。

  但在招攬人才的過程中,郭陽卻接連碰壁。

  先是到海南島,找到了鬢髮染霜的程老,他的膚色、身材,一搭眼就是典型的北方農村漢子。

  郭陽見到他的時候,程老還在地里加代繁育玉米,手臂上被莖葉割出一條條印痕。

  育種基地的環境也簡陋,遮不了風,避不了雨,生活上看起來馬馬虎虎。

  但這位程老卻一生醉心於玉米育種,面對一次次升遷、調回大城市的機會,絲毫不動心,甘願紮根於農村。

  得知郭陽的來意時,程老只是稱讚,「天玉1號是好品種,比鄭單958強。」

  「把緊湊株型作為研究方向,依靠提高作物的抗逆性以及群體獲得高產,的確是很好的思路。」

  郭陽笑道:「程老,嘉禾現在成立了獨立的育種公司,計劃在生物技術育種領域開展研究,需要你……」

  「打住,打住。」

  「老頭子我不懂什麼生物技術育種,只知道按緊湊株型的思路,現有的幾個育種項目能出成果。」

  「走吧,我雖然對錢感興趣,但更擔心自己將來一事無成。」

  郭陽悠悠的說道,「伱老都選育了二三十個品種了。」

  程老眼睛一瞪,「成績只能說明過去,代表不了現在和將來。」

  隨後就鑽進了玉米制種田裡。

  郭陽大聲說道:「好吧,嘉禾的育種平台會對外開放,到時歡迎你來做試驗。」

  「那我老程到時一定來捧捧場子!」程老的聲音遠遠傳來。

  這個老畢登!

  其實郭陽邀請程老不是因為他育種有多厲害,都六十多歲了,再厲害能有多厲害。

  但其在育種研究上的管理能力卻強悍的緊。

  其所在的研究所在程老的帶領下,白手起家,如今固定資產破千萬,是全國縣級研究所裡面的尖子生!

  郭陽默默吐槽,只知道苦哈哈的帶著筆和紙在田間地頭做記錄的老犟種。

  又過了些天,接連遭受拒絕的郭陽,又得到了一條新消息。

  登海種業研發中心的負責人梁國在張掖指導玉米制種生產,郭陽又連忙驅車趕到張掖。

  水都來不及喝一口,就直接鑽到了玉米大田裡。

  梁國今年三十四歲,和郭陽年齡差距並不大。

  關於前沿的基因育種、基因編輯等生物技術,梁國也有所接觸,兩人也挺聊得來。

  郭陽感覺到了希望。

  但還沒等他高興呢,又走出來個頭戴草帽,穿著普通的白襯衫,老舊的褲腰帶,皮膚黝黑的漢子。

  漢子神色不善的盯著郭陽,「好呀,小子,挖人挖到我李燈海頭上來了。」

  李燈海?

  郭陽看著眼前地道的農民,很難想像這是登海先鋒種業的董事長。

  李登海神色不悅的說道:「我和小梁剛到張掖,郭總轉頭就來了,這是早有預謀啊!」

  尷尬的笑了笑。

  李燈海被譽為華夏玉米之父,不是高官,卻有著很高的政治地位,其培育的掖單13在1989年刷新了世界夏玉米高產記錄。

  雖然隨後的研究沒有產量上的突破,只在抗逆性和適應性等方面進行了改良。

  近幾年更是因為經營業績不佳,和美利堅杜邦先鋒公司成立了合資公司登海先鋒。

  但李燈海從一個農民技術員起步,一沒國家立項,二沒科研經費,更沒有成群結隊的科研助手,

  甚至連像樣的辦公室都沒有一間,其30年間卻培育出了30多個玉米高產品種。

  這樣的人無疑是值得尊重的。

  但郭陽可不會因此放棄,「伯樂識良馬,明主覓賢才,梁哥這樣的人才誰不喜歡。」

  李燈海也不願意放棄親手培養的幹將,何況還是資敵,天玉1號的出現已經讓登海種業很難受了。

  「登海才是國內玉米種業的老大,小梁你也清楚先玉335的潛力,絕對是國內最優良的玉米品種之一,何況還有先鋒公司的技術支持。」

  聽到李燈海擺出先玉335,郭陽頓時就不樂意了,你如果說登海系列我還可以給你留點面子。

  「呵,先玉335?能比得過天玉1號嗎?」

  「而且嘉禾有更充足的資金,更好的實驗環境,技術上在生物育種方向上也有了重大突破,就等著梁哥這樣的人才來組織玉米基因育種。」

  李燈海立馬反擊,說出了他時常掛在嘴邊激勵研發團隊的話。

  「多少箱的演算紙也算不出一個良種,條件再優越的實驗室也代替不了酷暑嚴寒下、疾風暴雨中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虔誠勞作,

  如果你不甘心做一個莊稼漢,像養護自己的孩子一樣年年月月地伺弄它,機遇隨時可能從你身邊溜走!」

  郭陽仿佛看到了梁國的眼睛在發光,最終只能含淚離開。

  唉!

  理解不了這些人的腦迴路。

  雜交育種雖然比傳統的自然和人工選擇要有效率,但想保持遺傳後代的性狀穩定性同樣需要經歷多代回交。

  其過程不僅耗時較長,且在操作過程中需要高度的專業知識和技術。

  但怎麼辦呢?

  這些老前輩只相信天道酬勤。

  只相信一年年的付出,一天天的實幹,在風雨中搶時間,在烈日下搶效率。

  汗灌黃土育一苗,傾注心血,只為一苞。

  郭陽只想說,大佬,落伍了。

  現在世界的主流是生物育種技術,是分子標記,是染色體工程,是基因工程……

  在老一輩育種專家身上接連碰壁,郭陽也不得不調整了方向。

  乾脆招一批高校畢業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得了,從新培養。

  只是費點心罷了。

  一批一批的換,大浪淘沙,總有金子能留下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