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2章 950【高煥的喜與憂】

  第952章 950【高煥的喜與憂】

  崇政殿內,數十位重臣仍未從震驚中平靜下來。

  基於陸沉過去無往不勝的戰績,群臣並不懷疑他能擋住景帝麾下的十餘萬大軍,但即便是像李景達這般樂觀的人,也頂多認為陸沉或能取得一兩場小勝,逼迫景帝停下進軍的腳步,便已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至於擊退景軍徹底穩住邊疆局勢,是所有人幻想的極限。

  不成想捷報傳來,景軍主力幾近覆滅,景帝直接殞命沙場,這個消息對廟堂諸公造成的衝擊力堪稱恐怖。

  眾人起初是狂喜,景帝一死便意味著景軍只能撤退,這場國戰將以大齊的勝利告終,而且齊軍肯定可以北上收復大片故土。

  身為齊人,一念及此怎會沒有「漫捲詩書喜欲狂」之類的感慨?

  但他們還是朝堂上的高官,是這個王朝的實際管理者,考慮問題當然不能只從個人情感出發。

  狂喜過後,不少人心生愁緒。

  陸沉立下這等驚世之功,朝廷斷然不能用仨瓜倆棗隨意打發,但他如今貴為實權郡王、兼領江北軍務,朝廷還能怎麼封賞?

  好在大部分人在這件事上沒有發言權,說到底是當朝太后和兩位宰相要頭疼的問題。

  當苑玉吉念完那封很長的捷報,群臣終於知曉雷澤大戰的大略過程。

  「這火器……」

  新任吏部尚書姚崇轉頭看向身後,問道:「陳尚書,這火器從何而來?」

  兵部尚書陳新才一頭霧水,茫然道:「本官並不知情。」

  姚崇又看向軍務大臣李景達,問道:「敢問南潯侯,不知軍事院下面的衙門何時研究出這等神兵利器,為何我等皆不知情?」

  李景達並不介意幫陸沉頂雷,問題在於他也不清楚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而且他事先並未收到陸沉的信件,此刻面對群臣的注視,他輕咳一聲道:「姚尚書,此乃軍中最高機密,只有淮安郡王和榮國公知曉內情,想來稍晚一些時候郡王便會有密折呈遞御前。」

  事到如今,他只能暫時敷衍過去,同時心中好生不解,陸沉為何非要在捷報中寫明此事?

  禮部尚書、原賀州刺史孔映冬沉吟道:「既是軍中絕密,不公之於眾倒也情有可原,而且如今這等利器在戰場上一錘定音,為大齊底定江北戰局,那些細枝末節略過無妨。不過,這等利器按理來說得由朝廷統一調派,諸位大人意下如何?」

  這是題中應有之義。

  陸沉權力大功勞高,私下研究新式武器本已出格,群臣只好捏著鼻子認了,但是這等利器豈能操於私人之手?

  孔映東原為封疆大吏,回朝時間不長,甚至沒有當面見過陸沉,兼之禮部尚書極有希望進入中書,他自覺挑起這個話頭理所應當。

  一時間附和者頗眾。

  李景達心中冷笑,不願與這些飽學之士鬥嘴,主要是先前吃過幾次虧,反正……

  你們要是能從王爺手裡搶過來,我就把李字倒著寫!

  一陣紛紛擾擾過後,群臣漸漸安靜下來,因為他們發現御座上的寧太后從始至終沒有開口的打算。

  這些重臣顯然想不到,寧太后在這個當口竟然出神了。

  對於這場國戰,寧太后看得非常清楚,必須暫時擱置內部的矛盾,一旦讓景軍擊敗邊軍,大齊便會國破家亡,因為對方必然是奔著亡國滅種而來。

  故而從去年秋天到今年冬天,她不斷與兩位宰相溝通,盡一切可能給予陸沉和邊軍絕對的支持,甚至不惜以誅心之言毀掉瞿弘毅乃至瞿家——要知道那是她丈夫留下來為數不多的忠臣之一,又管著吏部這個極其重要的衙門,原本可以成為她掌控朝堂的臂助。

  罷免瞿弘毅、誅殺朱瑞謙等十三名官員、將那兩個勾結景國細作在邊軍後勤上動手腳的世族連根拔起,她做這些就是為了讓邊軍安心,不願邊疆戰事出現任何紕漏。

  原本想著只要陸沉能夠禦敵於國門之外,不說他和景帝兩敗俱傷,只需維持一個大抵平衡的態勢,寧太后就有足夠的時間調整朝局,為年幼的天子創造一個更安全的成長空間。

  誰知道那個年輕的郡王如此強橫……

  這一刻寧太后終於體會到她丈夫的煩惱。

  她只覺得自己瘦弱的肩膀上壓力越來越大,幾近讓她喘不過氣。

  「母后。」

  李道明壓低聲音喊了一聲。

  寧太后立刻回過神來,望著殿內翹首以盼的群臣,又看了一眼肅立旁邊的苑玉吉,後者隨即垂首低眉,輕聲將群臣方才的議論簡略說了一遍。

  「關於新式火器諸事,淮安郡王在捷報中附了一份密折。」

  寧太后打起精神,不急不緩地說道:「他在密折中奏明,新式火器乃北地草莽七星幫之私產,因為郡王妃林氏的關係,七星幫願意主動獻與我朝邊軍使用。」

  滿殿寂靜。

  李景達豁然開朗,暗道原來如此,私產二字至少可以堵住一些人的嘴巴。

  其實這事說來很簡單,誰都知道那個七星幫跟陸沉本人的關係,只是這個理由勉強也能應付過去,終究還是因為朝廷現在沒有拿捏陸沉的手段和底氣。

  寧太后環視群臣,繼續說道:「他還說,火器之利足以改天換地,朝廷自當設立火器監和神機營,他會爭取讓七星幫將各式火器的技術章程獻給朝廷,不過至少要等此戰大致平定再做定奪。」

  孔映冬微微搖頭,卻也不好再說什麼。

  「淮安郡王在密折的最後奏明,現今景軍望風而逃,我朝大軍理應一鼓作氣,將景軍趕回涇河以北,即趁機收復江北路、河洛地區、河南路與渭南路。他已整軍北上,希望朝廷繼續給予支持,而且除了傷亡將士的撫恤之外,大軍的嘉賞可以暫時記下,包括他本人在內,待戰後一併論功行賞。」

  寧太后一氣說完,徐徐道:「列位卿家,不妨就此事暢所欲言。」

  群臣默然。

  現在大齊各處兵馬,除了守衛京城的四萬禁軍,其他都已在江北,掌控在陸沉手中。

  京軍三大營,張旭一年多前就帶著武威大營三萬步卒前往沙州,後來調往靖州協防,一直沒有回來過。

  驍勇大營主帥李景達雖然留在京城,但蕭望之北上的時候已將他麾下兵馬帶走。

  至於金吾大營,陳瀾鈺早在半年前就已領兵北上。

  成州軍、靖州軍和定州軍的情況自不必多說。

  簡而言之,陸沉手握大齊軍權,他想繼續打的話似乎沒人可以阻止。

  片刻過後,右相許佐望向身後一位衣紫重臣,緩緩道:「高尚書。」

  戶部尚書高煥拱手道:「下官在。」

  許佐直截了當地問道:「國庫現今存銀幾何?」

  寒冬臘月,高煥的腦門上竟然浮出幾滴冷汗,他極其艱難地說道:「回許相,下官這兩日親自清點,正要向陛下稟報,國庫現今存銀已……已不足七百五十萬兩。」

  殿內登時一片譁然。

  寧太后的臉色也變了。

  打仗說到底離不開銀子,江北三十萬大軍一天靡費多少?全靠朝廷掏錢支撐,否則將士們就得餓著肚子去和景軍拼命。

  高煥此刻是有苦說不出。

  當年龍林高氏被牽扯進皇陵刺駕案,他當機立斷投奔至陸沉麾下,算是保住了高家的基業。

  後來李适之利用寧不歸一案挑唆李宗本動手,苑玉吉帶著宮中秘衛前往龍林,將高煥和他的兄長高確捉拿,又是陸沉撥亂反正解決以李适之為首的亂黨。

  從那個時候起,龍林高氏身上便打下陸沉一系的印記,高煥知道自己沒有第二條路走,只能死心塌地給陸沉賣命。

  基於這層關係,陸沉在手握大權的前提下沒有強行插手朝堂布局,只讓高煥執掌戶部,算是他和寧太后心照不宣的默契。

  聽聞江北大捷,高煥不免喜出望外,陸沉的地位越高越穩固,高家的未來自然一片光明。

  隨之而來的卻是無盡的忐忑和頭疼。

  原因很簡單,朝廷快要沒錢了。

  如果戶部尚書另有其人,或許還有可能是在這個時候故意拖邊軍的後腿,故意想方設法掣肘陸沉,然而朝野上下誰不知道他高尚書是那位年輕郡王的擁躉?

  連他都承認國庫空虛,邊軍總不能心生怨望吧?

  左相薛南亭皺眉道:「高尚書,各州賦稅從九月開始運送入京,迄今也才三個月的時間,國庫怎會只剩下七百多萬兩銀子?」

  寧太后亦道:「高尚書,哀家知道民生多艱朝廷困難,為了應對這場國戰,哀家令宮中削減各項開支,從內府庫中拿出這些年積攢的九百多萬兩銀子,悉數撥入國庫之中,為何會到這等地步?」

  「回陛下,臣豈敢在御前妄言?」

  高煥那張老臉上泛起欲哭無淚的神情,沉聲道:「臣願以身家性命擔保,戶部的帳冊沒有問題,陛下可隨時派人入戶部核查。按照陛下的旨意,朝廷從去年初冬便開始籌備戰事各項所需,截至到今年十一月底,單單是江北大軍之供給耗費,國庫先後累計撥銀達到兩千四百六十萬兩!」

  此言一出,滿殿死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