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激起千層浪,浪浪打在懸湖高堰上。這個千古一堰,本就百孔千瘡,十年九澇全繫著它的安危。
有道是倒了高家堰,淮揚看不見。那是生命線,與堤倒人亡相關連,不是小孩過家家兒戲,是碰也碰不得的要人大命的事。
本是吳昊天急逗了的話,卻引發拆東牆補西牆的惡劣行徑,還有危及更大災厄的事情。
一群逼紅眼的百姓,帶著工具,夜深人靜,衝上了千年古堰,百里長堤,撬起一塊塊防洪坡石。
這還了得!唐·聶夷中《詠田家》詩: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
豈不是挖肉補瘡,飲鴆止渴,送大財大大,要人大命了,要了里下河八千萬人口的命了,我的乖乖,這還了得,敢冒天下之大不韙。
談涉懸湖,有詞雲《踏莎行》:
叩石懸湖,
堰堤堅壁,
采磯山三坡砌石。
九牛何賴巫支祁?
五禮滾壩禹嘆息。
天水蒼蘢,
魚鷗潛擊,
斗金日出扶桑益。
古今逐浪洗塵埃,
白帆漂過泗城寂。
這一湖厚積著歷史底蘊,故事典籍,名人逸事,加之工程氣勢,浩瀚無垠,有說不完的稀奇古怪的事了。
話說懸湖洪澤湖,中國第四大淡水湖。
位於江蘇省洪澤區西部,現在湖面分屬淮安、宿遷兩市的六個縣區,發育在淮河中游的沖積平原上,原是泄水不暢的窪地,後蓄水成許多小湖。
在我國秦漢隋唐時代,它們被稱為「富陵」諸湖,古稱破釜塘。
公元六一六年,隋煬帝下江南,其時正值大旱,行舟十分困難。當龍舟經過破釜塘時,突然天降大雨,水漲船高,舟行順暢。
煬帝大喜,自以為洪福齊天,恩澤浩蕩,於是便把破釜塘改名為洪澤浦。唐代開始稱名洪澤湖。
洪澤湖的主要水源是淮河,淮河是我國自古以來水患最多的河流之一,尤其黃河下海改道,奪路淮河達七百多年,而使淮水泛濫成災,殃及洪澤湖地區,水滿為患,四溢洪流,滾滾而下,淹沒了里下河地區,一片澤囯。
因而洪澤湖的歷史也是一部人類與洪水的抗爭史,並因此留下諸多美麗的傳說。
洪澤湖的千年古堤就是歷代為治水而建成的,與都江堰齊名,堤寬五十米,全長六十七公里多,幾乎全用玄武岩的條石砌成,蜿蜒曲折有一百零八彎之說。
滄海桑田,話說史前文明,大禹治水,駐足龜山,三過家門而不入。四瀆之一的淮河,從桐柏山而來,綿綿幾千里。
因山勢阻擋,泄洪不暢,常常淹沒中原大地。大禹為了百姓安危,受舜之命,從上游桐柏山一路疏浚過來,身藏三件寶物:即河圖,開山斧,避水劍。那是逢山鑿開,遇水接流,留下諸多傳說,與歷史交匯,與神化交融,與自然交流,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精美的石頭會說話,有著無數的遐想。
話說遠古龜山,處於東海灣的淮河入海口,中流砥柱。滄海桑田,隨著地面徑流,泥沙沉澱,逐漸衍化成里下河地區,與長江中下游地區融合一塊,成為天下糧倉。
龜山史前居在入海口,現在卻居在入湖口,億萬年來,送走了多少故事,又迎來多少新編日語,曾經接納過帝王將相,詩賢詞聖,留下了無數的美文,連接著無數的碑文、瓦鑠、腳印,人和自然的積澱,讓人心悅神怡,追尋歷史的記憶。
遠遠望去,洪澤湖大堤宛如一座橫亘在湖邊的水上長城,她的歷史底蘊已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湖的倩影酷似一隻昂首展翅欲飛的天鵝。由於洪澤湖發育在沖積平原的窪地上,故湖底淺平,岸坡低緩,湖底高出東部蘇中平原四至八米,成為一個「懸湖」。
在治淮以前,洪澤湖汪洋一片,既無固定湖岸,又無一定的形狀,那是隨客水變遷而改變形態,可大可小,可獨立,也可連片,是一種動態的,有季節變化的自然景觀,是粗曠的,更是悽美,讓人在歷史的長河領略那份神韻,好一個壯觀世界。
古人參照對都江堰的治理,對洪澤湖大堤也進行了石工加固。遠遠望去,宛如一座橫亘在湖邊的水上長城。
這條長堤不僅保護著下游地區的萬頃良田和千百座村鎮,而且攔蓄的豐富水源為航運、發電、灌溉提供了便利。
洪澤湖的形成,有三大因素。
其一,地殼斷裂形成的凹陷,是洪澤湖形成的自然因素,胚胎始於唐宋以前的小湖群。主要有富陵湖、破釜澗、泥墩湖、萬家湖等。
其二,黃河奪淮是形成洪澤湖雛形的客觀因素。宋建炎二年宋紹熙五年,黃河決於陽武,至梁山泊分南北二支,南支與泗水合,南流入淮,此為黃河改道之始。
至清咸豐五年,黃河北徙,由利津入海,黃河奪淮長達近七百年之久。
由於黃河居高臨下,倒灌入淮,黃淮合流,流量增加,水位抬高,將富陵湖、破釜塘等大小湖沼、窪地連成一片,匯聚成湖。
其三,為保運河水位航運,以及里下河地區農業生產和百姓安居樂業,而大築高家堰即洪澤湖大堤是洪澤湖完全形成的人為因素,也是決定性因素。
因此,洪澤湖被稱為人工湖。
洪澤湖水生資源豐富,湖內有魚類近百種,以鯉、鯽、鱅、青、草、鰱等為主;
洪澤湖的螃蟹也是遠近聞名的。
此外,洪澤湖的水生植物非常著名。
蘆葦遍布全湖,繁茂處連船隻也難以航行。蓮藕、芡實、菱角在歷史上即素享盛名,曾有「雞頭、菱角半年糧」的說法。
洪澤湖被譽有「日出斗金」,「魚米之鄉」。
那個影視《天下糧倉》就是指此地也,物產豐富,大自然恩賜,化洪澇為恩澤,變濁浪為魚米,也是人定勝天,天設人造的結果,是人類認識自然,征服自然的結晶。
歷史的滄海桑田,無不凝結著人類的智慧和汗水,孕育了這塊土地,這方斯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