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3章 597. 中興
劉禪理解了諸葛亮的意思,所以點了點頭,緩緩開口。
「既然如此,因馮習失職,導致山陽公劉協被歹人所害,免去馮習大都督之職,同時因馮習北伐有功,在剿滅篡漢逆魏中功勳顯著,升馮習為衛將軍,遷封夷陵侯,有節制荊、交、揚三州兵員權力。
既然丞相說大都督有意編撰一本囊括各類知識的書籍,此事對我大漢想來是大有裨益,此事就全權交給大都督負責,地點、人員皆由大都督自行選擇。」
劉禪幾句話就把馮習的事情安排好了,這個大都督如今撤不撤都無所謂了,就像現在,馮習實質上還是能夠調動三州兵馬,只是沒了那個大都督的頭銜罷了。
至於其他官位、爵位更是顯著提高,夷陵本來在馮習治下本來就發展不錯,百姓安居樂業,雖然不如江陵等地,但也算發展迅速,而且這個夷陵侯總感覺惡趣味滿滿,自己當年就是靠著夷陵反敗為勝獲得了最後的勝利,如今又成了夷陵侯,總有種說不上來的怪誕感。
「臣領旨謝恩。」
馮習恭敬一禮,對於這個結果倒是沒有太多意外,如今雖然大漢已定,可是百廢待興,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而馮習也沒著急立刻就回到江陵去主持修書,反而是先與諸葛亮暢談了好幾日,因為很多想法不能他來做,只能講給諸葛亮,讓諸葛亮去負責。
就這樣在洛陽盤桓了近十日後,馮習才帶著一干荊州軍將領與荊州軍向江陵而去。
「休元,你小子可以啊,如今真算是功成名就了。你之後打算如何?真就待在荊州,然後慢慢編你那個什麼勞什子的百科全書?」
回荊州的路上,馮習、張南、傅肜三人又湊到了一起。所有參與北伐之人都有不小的封賞,比如張南除了還是漢海軍大都督,還繼承了馮習留下的征東將軍之位,還封了關內侯。
而傅肜則被封為鎮東將軍,哥仨就像是一脈相傳一樣。
「怎麼可能。只是我大漢初興,而且荊州此次北伐也損耗不小,需要休養生息一段時間。你忘了我之前給你看的世界地圖麼?統一中原對我們來說只是個開始。」
馮習坐在馬上,一副看沒出息的樣子瞥了眼張南,頗為不屑。
「什麼啊,那個世界地圖原來不是你當初搞出來騙我們的麼?」
張南還有點不信,他覺得馮習最多是把夷洲、倭島的位置如實畫上去了,其他都是純編的。
「我沒事幹騙你們幹嘛?你的海軍也要繼續發展,讓工匠開始繼續製造大型槳帆並用船,另外找些水手、懂觀星的人,去把我之前說的六分儀、八分儀好好研究研究。」
馮習擺了擺手,懶得和張南鬥嘴。很多東西他只知道是這麼個原理,但是讓他做他肯定是不會做的,比如六分儀、八分儀這些在海上確定位置的東西,他就只知道似乎是利用和太陽、地平線夾角什麼的,但是讓他做他就不會了。
而司南這個東西,他早就搞出來了,畢竟磁鐵是春秋時期就發現的東西,所以只是製成司南也沒有什麼技術含量,而其中包含的、涉及地理、物理方面的知識馮習知道和麾下這些人也說不明白,所以就讓他們知道,正常情況下這東西塗成紅色的一端是南邊就行了。
包括漢軍渡海前往倭島、突襲魏國腹地的時候都是靠著指南針才能在大海上行駛的。
等到馮習重回江陵之後,生活也是久違的回到了日常當中,每天除了逗弄逗弄自己的兒子、女兒,和關銀屏練練武,指導指導荊州軍訓練、解答解答黃權拿不定主意的事情以外,就是監督以曹植為首的一批文人士子編撰大漢百科全書。
如今大部分火藥科技都遷到了洛陽,算是官方認定的一個新部門了。不過這也正常,就馮習現在用的半套不成熟的火藥科技對上曹魏都是勢如破竹,若是完整的是什麼效果都不敢想。
不過好在木鹿大王他們都還在荊州,只是讓部分族人前去中原地區,將養殖、騸豬的手藝推廣傳播。
而馮習則是每日親自抽出一段時間,去江陵太守府中的一處院落,親口和那些編撰書籍的士子們講述內容。
而讓他們比較不適應的一點就是馮習說的根本不是他們學習過的四書五經、國學經典,反而是一些聽起來天方夜譚、匪夷所思的內容。
比如這百科全書打開第一頁,就是一個畫著七大洲、四大洋的世界地圖,其中大漢的疆域被線條勾勒出來。
這讓這些編書的士子都難以接受,誰能想到這世界竟然如此之大呢?
而後的內容幾乎也很少涉及國學,以醫、術算、天文、地理、政治、農業、獸醫等雜學為主,而其中還夾雜了很多化學、物理相關的內容。
馮習根本不怕讀者看不懂,百科全書中相關內容也只是一些最基礎的東西,比如萬有引力、同時落地測試等淺顯的內容,為的就是開個頭,方便後人深耕。
而馮習自己也額外成了兩本書,一本是正經的兵法書籍《馮公兵法》,其中包括三十六計以及部分案例的講解,甚至仿照昔日兵棋推演,將未來的一些著名戰役隱去了人物姓名和名號等識別度高的內容,拿出來作為「假設」。
另一本就比較簡單了,就是對未來武器和戰爭態勢的預估,名曰《器學》。其中馮習就大膽地將未來的燧發槍、單發槍、火槍、步槍、機槍、飛機、坦克、戰艦、潛艇等物的大致模樣及其用途勾勒出來,為的就是給後世一些參考路徑,避免他們走上彎路。
而閒暇之餘,馮習同樣找人代筆了一些經典作品,比如《封神榜》、《射鵰英雄傳》這種文藝作品作為娛樂消遣的東西供普通人賞玩。
時間轉眼過去六年之久,劉禪在順利遷都洛陽後也為了表示喜悅,直接將年號改為中興,如今已經是中興七年。
此時的大漢早已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作為中興王朝,中央集權的程度必然是最高的,而得益於此,很多政策的推行雖然受到了地方的部分阻力,但是煌煌大勢下依然沒有翻起什麼浪花。
此時的馮習覺得時機差不多了,從江陵一份奏摺傳到了洛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