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 409. 工業基礎
「……丞相府參軍楊儀,才能出眾,曉暢政事。去歲益州郡慘遭逆賊雍闓洗劫,民生凋零,故特命楊儀為益州郡長史,撫恤民情,重整吏治,將益州郡治理如初。此詔。」
過了幾日,宮中正式的聖旨也下達了,楊儀身著官服,在大殿之中跪拜著接了劉禪這一封貶謫的聖旨。
周圍的群臣表情不一,但大多是冷漠為主,少數有幾個則是幸災樂禍。畢竟楊儀這臭脾氣,得罪人的事情不少干,反而沒幾個和他相善的,如今他遭了難,大家不落井下石已經是充分尊重他了。
「謝主隆恩。」
楊儀跪拜在地,嘴角苦澀。他知道自己此次闖下了大禍,估計沒個三年五載的,恐怕是回不到成都這個政治中心了。
「此事到此為止,日後休得再提。另有聖旨一份,即刻八百里加急送往荊州,務必親手交予大都督馮習。」
劉禪此時面色嚴肅,隱隱的已經有了幾分獨屬於帝王的貴氣和威壓了,堂下眾臣自不敢反對,很快便有專人快馬加鞭,出了成都城直往荊州而去。
「你看,我說什麼來著,這種打眼方式和正好逆過來花紋的螺絲組裝起來絕對是比較堅固的。」
荊州,馮習此時依然泡在軍械所中,和輔子旬還有一干大匠湊在一起,研究著奇怪的東西。
如今馮習已經把自己的戰略提交給了成都,成都那邊估計回話還要個十天半個月,所以馮習除了給揚州發公文,讓海軍加大訓練力度,讓各造船廠也按照自己的要求開足馬力,建造船隻,剩下的也就只能繼續親自監工,提升荊州的科技能力了。
現在馮習給工匠們演示的就是未來一個非常普遍但是又必不可少的的東西,螺絲。
鑄造螺絲並不怎麼費力,甚至一個模子加上一些鐵水很輕鬆就能搞出來不少。
雖然這種土螺絲的紋理沒有那麼細緻,但是基礎作用還是在的。馮習親自上手,拿著一個之前要求打造的改錐和木槌,輕鬆地將四根螺絲釘在一個小木椅子上,用一字改錐用力擰了幾下,深入木頭的螺絲很快就將下方的卯榫結構又固定了一層。
「類似的還有之前的釘子。如今有了釘子和螺絲這種結構,你等就要想辦法讓他們可以用在其他發明上,改善其品質和堅固性。」
馮習靠著未來的眼見,雖然不能親自動手改良如今荊州的發明,但是提供一個思路還是非常容易的。
如今的荊州在工具上已經基本擺脫了最原始的人力手搓環節。類似於腳踏式工具、水利工具乃至蒸汽工具等新能源工具都已經出現了。
比如腳踏式織布機和縫紉機,這東西只要有杜仲膠替代橡膠,製作起來難度並不算大。
另外就是軍中武器也隨著荊州的科技迅猛發展而提高不少。新式火藥武器自然是不必多說,相比伐吳之時更是有增無減,而且應用起來已經不是之前那種粗糙的東西了,甚至有一些馮習夢想中的東西都在慢慢化為現實,就等著北伐的時候給曹魏一些震撼呢。
就算是普通的冷兵器,也因為荊州的鍛造、冶煉技術的提高,進展迅速。就像未來一個知名的笑話一樣,千禧年的菜刀丟到古代,估計都是神兵利器級別的。
冷兵器時代的鑄造手法對武器的鋒利、堅固程度影響還是比較大的。不過如今荊州就算是開刃都是用的腳踏式磨石進行研磨,普通的大刀都能算是吹毛斷絮了。
至於弓弩更是漢軍的長處,得益於馮習一直強調的標準化、量產化,如今在荊州已經有些工業化前兆的情況下,產能高到不是一點半點。
像是最常見的箭矢,如今的荊州一爐鋼鐵就能搞出來數以十萬計的箭頭,相比之下倒是箭杆製作起來比較麻煩,不過也只是比較起來罷了,軍械所產能全開、材料齊全的情況下,一日組裝近十萬的箭矢也不是什麼太大問題。
馮習甚至知道了這個數字後,笑著和徐庶打趣道:「若是當年赤壁之戰的時候,周公瑾刁難的是如今的丞相,恐怕丞相就該告訴周公瑾,何須十日,一日就夠造十萬隻箭了。」
荊州的日子似乎就這麼平淡,至少相比於成都來說確實是無比的平淡,畢竟馮習這兒可沒什麼不長眼的膽敢挑釁馮習,或者信口開河。
「大都督,陛下的聖旨到了。」
不過幾日後,成都那邊的信使終歸是到了。馮習之前上奏的也是國家的重大戰略,於情於理都要正式點,所以馮習也按照禮數,接過了聖旨,細細看上面的回覆。
那些兜兜轉轉的廢話最後翻譯過來就一句話,「給你三年時間,想怎麼幹就怎麼幹。」
馮習點了點頭,畢竟自己說曹丕三年後必死無疑這件事還是有些難以置信的,所以如今能給自己三年時間去開拓夷洲,征討倭島都已經是成都那邊討論後的結果了。
估計就算諸葛亮再怎麼替自己說話,最後的結果也是三年後就該把注意力放到北伐上了。
不過好在馮習可不是胡說的,他可是有備而來。曹丕的死肯定是板上釘釘的事情,自己得想辦法擴大這個優勢。
「對了,現在的曹叡似乎還只是個平原王來著吧。」
馮習思考了片刻,自己這邊固然要忙著,但是也得抽空給曹魏那邊找點樂子。
要知道自曹丕伊始,老曹家的兄弟內鬥就比較嚴重了,自己之前就派了不少密探滲透到了洛陽,如今看看能不能多給曹叡來點狠的。
當然,還有一個重要的人,司馬懿。
不過如今的司馬懿因為之前的各類謠言,現在深居簡出,似乎和自己的兩個兒子都還算安分守己,沒有招來過多的注意。
「這可不行……你司馬懿想悄悄躲到幕後,避避風頭,問過我了麼?」
馮習摸著下巴思考了一下,隨後扯過來一張潔白的宣紙,提筆在上面寫了一些字,然後讀了讀,滿意地點了點頭,把紙一折,去找黃權和徐庶去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