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 404. 不北伐
「這……丞相,三叔,北伐之事是大都督的意思?」
上面的劉禪也被這個驚天消息給震了一下,不過他曾經心寬體胖,接受能力還是非常強的,立刻就緩過神來了。
劉禪對自己治下的情況還算了解,如今自己實控的區域實際上就是益州一州,倒不是說其他三州聽宣不聽調,相反,無論是黃權、李恢還是李嚴都是季漢的忠臣良將,不存在背叛的說法。
只是單純的因為川中和外面交流不暢,導致很多命令的時效性都存在問題,極有可能出現信使顛簸十天出川,外面的情況就日新月異的尷尬場景,所以那三州實際上還是州刺史為主,馮習為輔,相互協助處理各類問題的。
如今川中也只是孟獲造反這種小事,劉禪也從來沒聽過北伐的風聲,諸葛亮忽然來這麼一出,劉禪只能認為是馮習的建議了。
「陛下容稟,如今我大漢剛結束戰亂,大都督不思為國分憂,體恤百姓,反而勞民傷財,妄動刀兵。若是功成還自罷了,若是北伐失敗,傷亡慘重,無數士兵皆因大都督一己私利而死,大都督罪責豈非罄竹難書?臣懇請陛下和丞相三思。」
劉禪還在想少了什麼,如今楊儀主動跳出來一番慷慨激昂,劉禪才想起來,那就是反對者啊。這麼大的事,要說滿朝文武盡數贊同,那肯定是不現實的。不過此事是諸葛亮提出的,大家願意給諸葛亮面子,都不好意思出言制止。
可是楊儀何許人也,丞相府參軍,他本身就和馮習素有舊怨,當然,馮習可能都不記得楊儀和自己什麼時候出現過矛盾了,但是楊儀可是清楚記得自己被馮習懟過,丟過面子。
加上楊儀素來輕視武人,覺得這種國家大計自有諸葛丞相和各位大人考慮,你一個臭統兵的大都督來湊什麼熱鬧,所以各種因素結合之下,楊儀急不可耐地跳了出來,攻擊起來「馮習的戰略意見」。
「國家大事自有陛下和丞相定奪,楊參軍何故僭越?」
楊儀雖然囂張,但是此刻成都囂張的也不止他一個。諸葛亮的侄子諸葛恪此時還留在成都,擔任蜀郡騎都尉,算是有個官職在身。當然,他因為身份特殊,大家誰見了不叫他一聲諸葛公子?
他爹諸葛瑾因為通曉江東政事,加上全家上下被孫權當過人質,在忠心方面自然不會有問題,所以被派去了江東協助揚州刺史李嚴處理揚州的爛攤子。而諸葛恪作為人質,同時也是諸葛亮的好大侄,自然是留守成都的。
之前也提到過,諸葛恪此人也是個驕傲自大之人,而且脾氣暴躁,但是總的來說他還是偏向於「武」這一邊的。
本來馮習將其三下五除二的擊敗,諸葛恪就有些不服,在馮習不知情的情況下,諸葛恪將馮習在心中視為了宿命對手。
結果東吳土崩瓦解,諸葛恪跟著自己老爹也搖身一變成了漢軍的騎都尉,和馮習成了一邊的了,當然這也沒影響諸葛恪將馮習視為對手的心理。
如今看到楊儀這種酸腐文人跳出來抹黑馮習,諸葛恪就不願意了。他的邏輯也很簡單。
我將馮習視為對手,說明我和馮習水平差不多。你楊儀說馮習不行,馮習垃圾,那就意味著和他一個水平的我也不行,我也垃圾。而且如果馮習是垃圾,那他僥倖贏過我一次,我成什麼了?你都罵我垃圾了,我不懟你?
總之在諸葛恪神奇的邏輯下,他跳了出來,反而成了替馮習說話的那一派了。
「大漢情況,自有陛下和丞相關心。軍事調度也有大將軍負責,你一個小小丞相府參軍,何來的膽氣指揮丞相和陛下替你行事?」
諸葛恪卻是不提北伐之事,反而抓住楊儀失禮一事大做文章,嚇得楊儀趕忙跪地向劉禪請罪。
「陛下恕罪,微臣只是替我大漢著想,決無半分僭越之意,望陛下明察。」
「好了好了,楊參軍也只是為我大漢憂慮過度,說話急了點,朕恕你無罪。」
劉禪擺了擺手,這種黨同伐異的無聊戲碼他都懶得多說什麼的,他們喜歡相互攻訐就讓他們去吧,最終拍板還是在自己手上。
「丞相,北伐之事當真是大都督提出的?」
劉禪兩句話也順便讓鬧哄哄的大殿安靜了一下,此時劉禪也理所當然地控制了大殿的情況,隨著他的開口,本來亂糟糟的聲音全部都平息了下去。
「啟稟陛下,正是如此。不過大都督提議將北伐延遲兩年進行,也就是建興五年的時候再做打算。」
諸葛亮不急不慢,把馮習的意思一說,楊儀和一批剛才跳腳的大臣們就尷尬了。合計著大都督也沒說現在北伐啊?
劉禪對此倒是沒有太過於意外,心中還竊笑了兩聲。丞相最愛說話大喘氣,還故意把一件事的各個階段拆開說,就是不一口氣說完,似乎很享受大家的心臟七上八下的感覺。
劉禪被諸葛亮坑多了,對此都早有準備了,諸葛亮開口說北伐,他就知道這事兒肯定成不了,要不然諸葛亮多半得多提幾句荊州和馮習,而不是上來就說北伐。
結果正如這位「諸葛亮學家」預料的那樣,諸葛亮一個大喘氣,告訴大家,北伐推遲兩年,讓那些急不可耐反對之人自己噎住了。
「哦?大都督這是何意啊?莫非遇到什麼困難不成了?」
劉禪也沒天真的覺得諸葛亮話說到這兒就結束了,不過以他的能力暫時想不到馮習到底想幹嘛,所以只能順著諸葛亮的意思,把這個話題捧一下,避免掉到地上。
「啟稟陛下,大都督的荊州軍雖然才討伐孟獲不久,但是損失幾乎為零,而且大都督的各類奇思妙想都在有條不紊地實現,於內而言倒是沒有什麼困難。
相反,大都督是從魏國的角度考慮,認為兩年後北伐比較好。」
諸葛亮說到這兒,又停下來了,劉禪挑了挑眉頭,心裡估計這個話題可能才講了一半,只能耐著性子繼續給諸葛亮當捧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