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 遠方來信

  離,只為後世學者分做兩節用功,確實。失卻之行,本體固有,合一,並禁之書,只知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未知,既如來所說,知識乃是,等,是書可見前幾略言之意,此雖吃盡就避而發,然知行之體,本來之事非以己。義易揚期間,估為世說,以苟一時之效益。專求本心歲一。物理磁帶,掀起本心者,服務理不外於吾心,外無新裘,物理如霧裡已無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寫心之體性野性系鋰業。顧有孝親之心,就笑之理吳孝親之心,系無效之力,有忠君之心,既有中支李,無忠君之心,既無終之禮。比起外語無心寫,會安慰人之所為,學者心於里也。心雖主乎一身,而食管乎天下之。理禮,雖善在萬事,而時不外乎一人之心是其一分一和之間,而位面一起學者心理為二之,弊此後事,雖有專求本心,遂以物理之患正,有不知,心即理而服外心以求,物理是以有愛而不達之處。此告子宜外之說,孟子所以,謂之不止,意義心意而已,以全體策坦而言,謂之人。以其得意而言位置,第一期條理而言,謂之理不可外。求心以求,人不可外心以求異。獨可外心以求理乎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以二,乙求理於吾心,此聖門,知行合一之教,五子有何異乎?

  來信寫道,真正具備了某種認知,便會去實踐,不去實踐便不能叫做認知,這是高階學者要切實用功,腳踏實地的去踐行。如果真的認為行就是知,恐怕專注於探求本心,不顧事物的道理,必然會有不明白無法理解的地方,這難道是聖人強調知行並進的既定方法嗎?認知達到真切篤實的地步就是實踐實踐達到明覺精察的地步,就是認知,知與行的功夫,本來就是不可分離,只是後世的學者將工夫分作兩截,認識不到知行關係的本來面貌因此才會有知行合一,知行並進的說法。真切的認知就是實踐不去實踐,並不能稱之為認知參照,你信中所提及的知識乃實等說法便可明白,前文已經約略談到這雖是出於補救時弊才如此說的,但知行關係本然狀態便是如此,並非為了一己之私揣摩才這麼說,未達到意識之間的效果的目的,專注於探求本心,不顧事物的道理,這大概是失去了本心,事物的道理並不在於自己的外心向自己的心外探求事物的道理,是求不得的一切事物的道理而探求本心,那本心又是什麼?呢?心的本心,本體就是性,性就是理,因此有孝親之心就是有孝順的道理,沒有孝心之心就沒有孝順的道理,有忠心之心就有忠誠的道理,沒有忠君之心就沒有忠誠的道理,禮難道在心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