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九一九章 藏玉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玉石之國」的美名,古人視玉如寶,作為珍飾佩用,古人醫書稱「玉乃石之美者,味甘性平無毒」,並認為玉是人體蓄養元氣最充沛的物質。

  因而玉石不僅作為玉鎖、玉板指、手鐲、腳鐲、掛鏈、鼻煙壺以及擺飾、裝飾之用,還用來養生健體。

  自古各朝各代帝王嬪妃養生不離玉,有魏晉南北朝食玉成風、宋徽宗嗜玉成癖、楊貴妃含玉鎮暑等。

  現代科技表明,玉石含有鋅、鎂、銅、硒、鉻、錳、鈷等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經常佩戴玉石可使其中的微量元素被人體皮膚吸收,有助於人體各器官生理功能的協調平衡。

  有的玉石具有白天吸光,晚上放光的物理特性,當玉石光點對準人體某個穴位時,可刺激經絡、疏通臟腑,有明顯的保健功能。

  老人手腕背側有「養老穴」,佩戴玉手鐲,可起到按摩保健功效,不但能改善老人視力模糊症狀還可蓄元氣、養精神。

  嘴含玉石,可藉助唾液中所含營養成分與溶菌酶的協同作用,生津止渴、除胃熱、平煩懣、滋心肺、潤聲喉、養毛髮、蓄元氣、養精神。

  這番話說出來,眾人都是連連點頭,讚嘆不已。

  其實這些事兒,如果放到國內,並不算什麼稀奇的道理,只要是玩玉之人,多半都能明白的。

  然而在國外,這樣比較常見的知識,卻反而成為了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東西。

  張天元只不過是動動嘴皮子,卻能得到幾個朋友,何樂而不為呢?

  「諸位喜歡玉,想要收藏玉,收藏玉,藏的是什麼?

  很多藏家會有不同的說法,眾人紛紜。

  隨著玉器的越來越流行,收藏的人數也越來越多。

  但有這樣一種說法,這種說法認為,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對玉的追捧根本稱不上『瘋狂』,至少與歷史相比不是最『瘋狂』的。」

  張天元乾脆繼續說了起來。

  「首先,古人對於玉的痴迷狀態,用之溝通天地,溝通人與自然,當代人是沒有這種狀態的;

  其次,我們最耳熟能詳的例子就是秦國曾用15座城池換和氏璧的事情一塊玉可以等於十五座城池,那才叫真正的「瘋狂」。

  同樣,我們看清代是怎樣使用玉材的:

  當時一些大玉都是將其從和疆的崑崙山上採集下來,然後一路歷盡艱辛運回京城,再加上名匠雕琢……就為了一塊玉,其所耗人力、物力與金銀為今天所不可想像,『瘋狂』程度令人咋舌。

  反過來看今天,我們之所以對玉的市場有『瘋狂』的感覺還是我們的起點太低,『瘋狂』是與30年前對於玉文化、玉的價值漠視相形對照所產生的。

  這種說法很有意思,而我們所要探討的問題是,什麼原因使得玉在當代忽然有著這樣強勁的發展勢頭?

  本質上講,當代玉器收藏之所以會呈現爆發的態勢,其實正是文化的原因,是文化回歸使然。

  作為傳統文化的精髓,每一個中國人都在感受著傳統文化,包括玉文化有意無意的薰陶。

  我們語言中所留下的關於玉的讚美、玉的成語不勝枚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講的是情操,『金玉滿堂』講的是財富,『顏如玉』講的是審美……

  玉是充滿東方文化特徵的材質,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東方文化越來越強勢。

  中國人對於玉有著先天的親近與嚮往,在時機成熟時就表達了出來。

  因此,『瘋狂』所表現出的對於古老文化傳統的嚮往、研究、學習是積極的、有益的。

  而人們耳熟能詳的『盛世藏玉,亂世藏金』不是沒有道理,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和田玉從未因為戰亂而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和田玉自身的價值最終仍要體現出來。

  自2000年以來,和田玉價格每年遞增的速度超過了任何藝術品,也超過了很多升值的物品,這一點不誇張。

  去過和田的人都會有一種感受,當你眼前浮現著茫茫的舊河道,被翻過一遍又一遍的沙礫,千瘡百孔的玉龍喀什河,手中的玉(籽玉)怎麼貴也不為過,因為它們是無法再生的『大地的舍利』。

  但另一方面講,目前在文化熱潮湧動的同時也暴露出了問題,這就是由於玉的商品屬性膨脹帶來了種種短期行為與急近功利的投機。

  對於資源,我們看到了竭澤而漁,『瘋狂』以這樣的方式表現出來就令人痛心了。

  玉文化最終要落到具體的玉的原料與作品上,也是通過收藏行為來體現的。

  在我們確定了玉的商品屬性與藝術品屬性之後,收藏行為也就圍繞這個定位展開。

  可以說,玉的收藏,一定與錢有關,但不是簡單的買賣,要收藏到好的東西並不是僅僅靠錢就能解決的,而且對於收藏來說,過程比花錢重要得多。

  舉個例子,有人花6000多萬元買了100多塊『籽料』,而這些所謂的『籽料』,三分之一是染色的,剩下還有大量的『磨料』,真實價值肯定與6000萬元相去甚遠。

  我們審視這樣的例子提出問題,為什麼我們最常看到的是這樣的事情?

  從行為動機而論,當大把的錢被拿出來用於買玉,購買者所看中的並非文化價值,也沒有審美和藝術觀念,他所最為看中的是玉的升值空間。

  因為有利可圖而進行投資。

  可是,我們說過,玉的屬性是商品,同時也是藝術品,那對於玉,沒有文化基礎的投資是什麼?

  實踐當中,投資往往演變為投機。

  既然是投機,那麼『偷雞不成蝕把米』就是一種正常結果了。

  花了錢,『蝕了米』會有痛的感覺,但是這種感覺又不同於真正收藏過程中的體驗。

  收藏是快樂與痛苦交錯的過程,也會發生打眼,不可避免地交學費,但這個過程是一個提升自己文化、品位與鑑賞能力的過程。

  通過這個過程,一個普通的收藏者成長為一流的鑑定高手,某一領域的專家,充分享受收藏帶來的種種快樂知道了,懂了,這才是人生的享受。

  反之,沒有文化的購買,實質就是一個花錢的過程,其快樂變成了占有的快樂,也因此背離了收藏應有的內涵。

  所以,我們可以看出,收藏玉藏的是什麼?

  收藏實際上追求的是一種文化境界,這是核心內容,玉文化的追求意義也在於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