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9章四民基石

  什麼狗屁「招商引資」!

  這大明新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可是朝廷的新政!

  皇帝陛下讓一群卑賤商賈參與其中,那不是變了味道了嗎?

  朝廷發行天下的大明新報,上面竟然出現商賈打的小GG,周新只要一想起就覺得膈應人!

  而且這件事情,已然成為了皇帝陛下的新政,新政嘛不管什麼時候阻力都是最大的,萬一士紳縉紳拿這一點抹黑攻訐新政,甚至誣陷皇帝陛下勾結商戶攫取民利,那才是真正的顏面盡失了。

  「商賈怎麼了?他們滿身銅臭又怎麼了?難道商賈就不是我大明子民嗎?」

  朱棣冷笑了一聲,對周新的說法嗤之以鼻。

  可惜周新一直都很頭鐵,直接據理力爭道:「陛下,商賈不知忠義不事生產,他們為了錢財四處遊走流竄,就是一群唯利是圖之輩,朝廷允許他們做生意養家餬口已經算是天大的恩德了,怎麼還要助其發展,讓他們藉助朝堂公器打GG……」

  此話一出,朱棣都快被氣笑了。

  不過他也沒沒有發怒,畢竟這不只是周新一個人的看法,而是整個大明朝的看法。

  這大明的商賈,無論有錢還是沒錢,那地位可以說是比狗都不如。

  如那元末明初的江南巨富沈萬三,富甲江南甚至富可敵國,結果還不是被朝廷想收拾就給收拾了。

  士農工商士農工商,這些士大夫們,那可是誰都看不起,尤其是這些卑賤商賈。

  但諷刺的是,這些士紳縉紳貪腐受賄置辦產業的時候,偏偏還不願自降身段,所以驅使豢養這些商賈為他們經商謀利攫取民利!

  「周新,在你們這些名教子弟眼中,天下商賈都是不知忠義、看重利益的卑鄙小人,對吧?」

  「那為何你們這些名教子弟卻要豢養商賈為你們自身打理產業?不是嫌棄人家嗎?為什麼還要重用人家?」

  「肅王李弘壁有句話說得好,當了婊子還要立牌坊,說的就是你們這些名教子弟!」

  婊子?

  牌坊?

  嘶……肅王這張嘴真是惡毒啊!

  「陛下,名教子弟中只是部分人與商賈勾結罷了……」

  周新想要挽回一下名教子弟在皇帝陛下心中的惡劣印象,然而朱棣聽後更是大笑不止。

  「部分?是少部分還是大部分?周新你何必自欺欺人呢?這滿朝公卿不論文武,誰家府上名下沒有一大片大業,而這些公卿又要上朝議政又要處理公務,那他們這些家業是誰打理的呢?」

  面對皇帝陛下毫不遮掩地道出實情,周新一張老臉都有些掛不住了。

  朱棣也不願苛責周新這位忠正直臣,人家不但為大明操勞了一生,而且還替他朱棣打造出了一個清廉高效的都察院!

  所以不管怎麼說,這位忠正賢良都是值得朱棣愛護的。

  「周新,這先賢不是也說過一句話嗎?」

  楊溥靜靜地聽了良久,立馬補充道:「法家先驅管仲有言:『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柱石)民也』。」

  朱棣掃了他一眼,對楊溥的上道很是滿意,繼續道:「楊愛卿說的不錯,士農工商,乃是國家柱石,缺一不可。」

  「國家要興旺,社會要繁榮,工、農、商的發展,同樣缺一不可!」

  「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再加上王朝根基之士,士農工商缺一不可,這才是正道!」

  「這句肅王告訴朕的醒世真言,你們要銘記於心!」

  無農不穩!

  無工不富!

  無商不活!

  再加上王朝根基之士!

  果真是……醒世真言!

  這句話如同一記驚雷,響徹在眾人耳畔。

  畢竟這話意思粗淺易懂,沒有農業,王朝就不穩定;沒有工業,國家就不富足;沒有商業,經濟生活就不活躍。

  楊溥眼睛一亮,暗自讚嘆肅王這話精闢。

  他到底還是年輕,所以相比於周新可以更容易接受新事物。

  周新兀自呢喃了幾遍,同樣琢磨出了些許味道。

  朱棣見狀笑了笑,當初李弘壁告訴他這話的時候,他何嘗不是這樣,直接愣在了原地。

  「所以四民基石缺一不可,必須要齊頭並進。」

  「以往朝廷重農抑商,那是因為生產力也就是糧食產量跟不上,所以才會一直如此。」

  「但是鎮海侯鄭和帶回來了高產糧食作物,豐收伯解縉等科學門徒也成功將這些糧食作物培植育種成功,戶部即將將其推廣種植到整個大明天下,到時候我大明糧食產量將會暴漲十倍不止!」

  「到了那個時候,糧食就不會再是制衡我大明發展的難題,而是工業和商業,工商業發展不起來,大明百姓就永遠富裕不起來,哪怕他們天天辛辛苦苦地耕種,最後收益也還是會落入士紳縉紳手中,你們不要忘了我們剛剛談及的攤派問題!」

  聽到這話,一時間,周新心亂如麻。

  楊溥倒是不以為意,他聽完皇帝陛下的四民解釋,已經收起了對商賈的輕視之心。

  再者他從未接觸過財政方面的工作,與其糾結皇帝陛下這話有沒有道理,不如繼續商討自己接下來的辦報紙工作。

  「陛下,您剛才說讓通政司於各地州府設立分部,還要設置什麼『宣政吏』遊走鄉野,這方案看似沒什麼問題,可是……」

  「可是什麼?但說無妨!有問題就提出來,畢竟這是你通政司接下來的主要任務!」

  楊溥也沒有遲疑,索性提出了自己的憂慮。

  「如此大幅度設置官吏,地方官的數量將會大大增加,這會給朝廷帶來極大的負擔!」

  「而且這樣大肆擴編地方官員隊伍,倉促之下極易造成某些人投機取巧,給了他們入仕為官的機會,屆時只怕我大明將會有前宋的三冗之患啊!」

  三冗之患!

  朱棣沒有想到,楊溥會提到這個問題。

  所謂「三冗」,通俗點講就是就是「冗兵」、「冗費」、「冗員」。

  前宋的軍隊因為防止軍隊作亂,所以時長調任主帥,而最高的指揮權則在樞密院的文官手中,又因為正規軍也就是禁軍被三衙(殿前司、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分開管理,所以各個分開的衙門也就在各自擴張。

  而且除去禁軍外還有廂兵,這些地方上的武裝依然快速擴張,雖然兵員越來越多,但財政還是依靠中央的。

  長此以往下去,兵員的戰鬥力低下,裝備也越來越差,但他們上報的軍費卻是越來越多。

  朝廷如果想要裁軍,就會侵害一些靠著當兵吃飯的軍戶的利益,激起將士譁變,同時也會引起一些守舊派的不滿。

  這就是前宋的「冗兵」,也是前宋積貧積弱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