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行之前。
李弘壁去了一趟皇宮面聖。
畢竟他遠在北平,南京這邊,鋼鐵之城這邊,還是要朱棣多照看著些。
朱棣和姚廣孝早就等著李弘壁,三人相視一笑,已經形成了某種默契。
「這一次,解縉做的不錯,科學也很不錯。」
朱棣率先開口,很是罕見地出言誇讚。
「知行合一,實幹興國!」
「我大明現在就缺少這樣踏實肯乾的人才!」
聽到這話,李弘壁心中總算是鬆了口氣。
至少皇帝陛下對於科學的態度還是認可的,那就已經足夠了。
事實正是如此,朱棣起初只是想要利用這科學刺激一下程朱,讓程朱完成自我改變進化。
結果朱棣沒有想到,這科學還真是利國利民,至少可以培養出一些踏實肯乾的精英人才。
可這就涉及到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科學人才怎麼進入朝堂,這也是朱棣和姚廣孝在此地等著李弘壁的真正原因。
「弘壁,科舉制度已是定局,朕也不好擅自改動,你明白嗎?」
朱棣沉聲開口,意味深長地看著李弘壁。
李弘壁聞言笑了笑,他當然聽得明白朱棣這話外之音。
那就是程朱勢大,天下門徒皆是名教子弟,而科舉大考的內容就是程朱理學,所以這一點是決計不好改動的。
如果輕易改動,那勢必會引起天下大亂。
「不用更改科考內容!」
李弘壁直接給出了回答。
只是朱棣和姚廣孝聽後,卻是眉頭緊鎖。
「為什麼?」
「那科學子弟怎麼進入官場?」
姚廣孝忍不住追問道。
李弘壁卻是輕笑了一聲,道:「陛下,恩師,難道你們忘了我曾經是國子監的教導主任嗎?」
此話一出,朱棣和姚廣孝頓時傻眼,隨即啞然失笑。
他們真是忘了,這兔崽子以前可真是厲害得很,永樂朝的第一次科舉大考,經李弘壁調教培養的國子監學子,可是硬生生地霸榜了整個科舉大考!
就連朱勇、丘松、顧興祖這些勛貴子弟,都他娘地生生干進了前十!
換句話說,李弘壁這才學水平,調教科學門徒參加科考,那是再也輕鬆不過的事情!
「擅自改動科考內容,不但會引起天下沸騰,更會失去士林之心,這不是合適的辦法。」
「所以我們乾脆就不改了,反正科學門徒大多出自海軍學院,一起學習程朱經典也不是什麼難事,大不了臨近科考時突擊一下……」
朱棣和姚廣孝面面相覷,最後都苦笑著搖了搖頭。
他們倒是忘記了這一茬,簡直就是多費心思。
不過李弘壁接下來這句話,卻是讓他們眉頭緊鎖。
「科學門徒確實不用擔心,但是匠人制度卻必須要改了。」
「國朝必須給匠人提供一條入朝為官的道路!」
朱棣和姚廣孝二人愣在了原地,久久都說不出話來。
那些地位卑賤的匠人,讓他們入朝為官?
這可能嗎?
想要做官,只能通過科舉。
文臣皆由科舉而進,非科舉者毋得與官!
這是朝廷的規矩,也是限制工匠與商賈的枷鎖。
「這人生吶,從來沒有公平可言,每個人在出生時就已分成三六九等,如果不出意外的話,祖祖輩輩都會是這樣。」
「那些匠人,因為祖上是匠戶,所以他們一出生也是匠戶,父死子繼,役皆永充!」
「全家老幼都要參加生產,而且世代相繼,地位低微卑賤不說,收入還低得可憐,除了官府發給的微薄工錢和偶爾賞賜的衣物之外,根本就沒有其它收入。」
「即便如此,那些工錢和衣物,還會被他人貪墨,最終落得個饑寒交迫,只能去典賣子女給他人為奴為婢的下場!」
李弘壁是沉聲帶:「當初我曾經告訴這些匠人們,想給他們開創出一條晉升之路,可是他們卻說,自己這些卑賤的東西,現在能夠吃飽穿暖,甚至還能存錢娶一房媳婦兒,這些都是朝廷的大恩大德,他們從不敢忘,他們已經知足了,不需要去做什麼官,更不能去做那什麼官!」
李弘壁語氣低沉。
「他們說對現在的生活已經很滿意了,沒必要再去跟那些文人搶飯吃,不然只怕這好不容易過上的好日子,轉眼就沒了啊!」
「他們知道我向著他們,但小鬼難纏,真要是惹怒那些文官老爺們,日後有的是苦頭給他們吃!」
朱棣和姚廣孝聞言一怔,久久都說不出話來。
他沒有想到,這些匠人對官員的恐懼,已經刻進骨子裡了!
這些匠人的話不難理解,說得好聽點是溫飽即安,說得難聽點就是怕了!
這不是慫,而是真正的怕!
他們害怕開創匠人入仕為官的途徑之後,會遭受那些縉紳官員的敵視,故意為難他們這些匠人!
如果真這樣的話,他們現在好不容易得來的溫飽生活,自然也就沒了。
但是在李弘壁眼中,這樣子可不行啊!
大明想要走強國之路,少不了這些大國工匠技術性人才。
但培養大國工匠,不是簡單地說說而已,必須要給他們安穩的生活環境,讓他們將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研發創新里去,將精湛工藝傳承下去!
如果有的選擇,李弘壁是真想將讀書人的優渥特權,直接變成大國工匠的專屬特權!
溫飽不愁,生計不愁,只需要不斷研發創新!
這不是不可能,只是暫時不能實現,需要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
現在,他需要做的是,先為工匠子民提供一條晉升道路。
「陛下,恩師,可曾聽聞過「大國工匠」?」
「大國工匠就是一個國家的工業脊樑,就如先秦的李冰父子、三國的馬均、隋唐的李春、前宋的沈括、前元的黃道婆……他們每一個人都在自己的領域裡讓我華夏的科技向前邁進了一大步,這些人都可以稱之為大國工匠!」
「正因為他們的存在,科學技術才會不斷進步,社會生產力才能夠提高,一如解縉培植出土豆這般,這是利國利民的大功績!」
「如果沒有他們,那我華夏至今都還處於蒙昧時期,茹毛飲血,落後可笑!」
朱棣選擇了沉默。
姚廣孝沉思片刻之後,還是開口道:「可是弘壁,若是天下人都覺得從事匠人職業比種地更有利益更能尊嚴,誰還願意躬耕于田畝之間?這也是歷代重農而抑制工商的主要原因,畢竟器物好壞頂多影響美觀,可是無糧可是要死人的。」
這是一個思維誤區,所有人都認為,工商業地位的提高會影響到糧食的生產,一直都堅持重農抑商政策,直到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