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6章 徹底滅絕草原蠻夷

  李弘壁看著神情振奮的眾人,只是微微一笑。

  「土豆可以紮根於草原大漠,這一點毋庸置疑!」

  「以華夏民族的耕種天賦,要不了多久就可以在草原大漠上面開墾出可供耕種的田地,種下土豆之後就可以獲得糧食收成,然後一塊塊田地連在一起,就會形成一個個集鎮村落,經過十幾年的發展,集鎮村落更進一步則會形成城池……」

  「如此一來,中原農耕文明就可以憑藉土豆這一社稷神器,徹底在長城塞外站穩腳跟,然後一步一步地向草原大漠推進,不但壓縮草原遊牧民族的生存空間,直至徹底將他們從這片草原趕走,亦或者說徹底將他們降服教化,如此兩大文明的碰撞,最終將以中原農耕文明勝利為結果!」

  「而問題在於,蒙古人也不會眼睜睜地看著我大明這樣做,他們會不惜一切代價地爭奪生存空間,不管是劫掠襲擾還是直接出兵攻打,這就不得不要我大明為駐軍移民提供強有力的安全保障,最好的方式則是水泥棱堡!」

  水泥棱堡!

  朱棣和姚廣孝對視了一眼,他們可是太清楚這東西的堅固程度了。

  當年國戰期間,李弘壁發明水泥之後,水泥棱堡發揮了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帖木兒軍中那些弩炮弓箭根本就破不開水泥棱堡的防禦,經過水泥混凝土澆灌之後的別失八里,也變成了一座堅不可摧的要塞,這才艱難抵禦住了帖木兒帝國大軍的瘋狂進攻,長達半年之久!

  這之後,帖木兒帝國大軍沒有辦法,甚至都不能向前推進半步,梟雄帖木兒無奈,只能不遠萬里地將其火炮軍團艱難運送到了前線,這才給予了水泥棱堡和別失八里要塞致命打擊!

  而且水泥這東西還有其他大用,比如朱棣修建帝陵,那同樣堅不可摧啊,就算以後有什麼盜墓賊,也別想撬動他永樂皇帝的棺材了!

  再有就是修筑北平新都,這東西不但堅固耐用,而且可以大大縮短工期時間,簡直就是基建神器!

  更別提把水泥用去疏浚河道修建大橋了,那是一用一個好。

  所以這水泥對大明來說不單單是利國利民,完全可是說是國之利器。

  現在一聽到李弘壁這話,朱棣頓時眼前一亮。

  這位妥妥的鷹派好戰分子,順著李弘壁的思想,陡然間想到了一個好主意。

  那就是在草原上面修築水泥棱堡!

  蒙古蠻夷最強大的是什麼?

  自然是騎射無雙!

  這一點無可辯駁,他們騎射自幼培養,所以本事超群!

  可是以他們那點弓箭,根本就破不開水泥棱堡的防禦!

  換句話說,有了這東西,漠北草原將不會再是大明的禁地,一個個守望相助的水泥棱堡,完全可以將大明的觸角伸到這片大陸上的任何地方!

  然後,再配合李弘壁口中那件神奇的作物土豆!

  大明占領了草原的一片區域,就修建大量的水泥棱堡,進行圈地運動,然後拓荒墾殖種植土豆,將此地漸漸變成一片可以生產出糧食的耕地!

  配合水泥棱堡甚至水泥房屋,大明軍民的生命安全也得到了保證,甚至可以以此構築一道道安全防線,幫助軍民保護自己勞動所得!

  這樣一來,蒙古蠻夷的生存空間,就會被大明不但壓榨,他們要麼徹底向大明臣服,要麼就只能選擇向西遷徙,否則等待他們的下場只會是滅亡!

  想明白了這一點,朱棣激動得渾身發顫。

  這不就順利地解決了那個千古隱患嗎?

  不過這計策卻是有一個前提,那就是鄭和能夠帶回來土豆,而且土豆真的可以種植在草原大漠上面!

  李弘壁給予了朱棣信心。

  「所以,我們現在要做的事情,就是等待鄭和將土豆帶回來,然後如同紅薯那樣,朝廷出面將土豆儘快推廣種植到整個天下,讓整個大明天下都知道這件社稷神器,進而將土豆作為中原農耕文明的有利武器,展開對草原遊牧文明的反擊!」

  李弘壁一席話講得眾人熱血沸騰,甚至是心潮澎湃!

  現在可不是什麼大明與北元之間的戰爭了,而是兩大文明之間的命運之戰!

  如果他們能夠成功的話,那中原農耕文明將會徹底解決來自草原遊牧文明的威脅與襲擾,為後世子孫開創出萬世太平!

  而他們這些人,也絕對足以名垂千古,流芳百世!

  但,這只是一個美好的構想。

  因為鄭和還沒有回來,把土豆帶回來!

  而且這土豆也還沒有證實,是否可以種植在草原上面!

  哪怕真要執行李弘壁這個偉大的計劃,至少也要得到鄭和回來之後!

  但李弘壁卻充滿了信心。

  不管是為了短期糧食,還是為了長遠大計,大明都會全力地推廣種植土豆!

  這就是李弘壁努力做這一切的目的啊!

  他意外來到了這個大明王朝,親眼目睹了底層百姓生活之艱難困苦,總得要為他們做一點什麼。

  李弘壁自問自己不是什麼聖母君子,但若是連一點憐憫善心都沒有的話,那與畜生何異?

  歷史上,大明王朝的糧食產量低得令人髮指。

  北方一個青壯的男人,耕種一畝地,能得麥兩百多斤,因而,一戶人家倘若想要維持溫飽,若是不耕種三五十畝地,這一戶幾口人,怕是難以果腹的。

  南方的水稻產量則高一些,可高的也有限,不過是四五百斤而已,一戶人家,沒有十畝水田,想來也無法維持生存。

  這樣低得令人髮指的產量,又隨著小冰河期的來臨,如何能養活大明數千萬人口,於是乎,流民開始出現,隨著流民越來越多,內憂外患之下,這龐大的帝國最終會轟然倒塌。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一直到大明中後期,早熟稻種植才真正開始在中國深入推廣,這被稱為一次農業革命,後世一些學者的觀點認為,這是世界範圍內最驚人的變革之一。

  早熟稻最早是北宋真宗時期由占城傳入福建,但還未廣泛栽種,到了明代中後期,才在南方普遍種植,尤其是促成湖廣地區轉變成為最重要的糧食輸出地區,形成「湖廣熟,天下足」的格局。

  而稻米也是自此成為明代人的主要食糧,按可大明科學家宋應星的估計,占據了七成的份額。

  早熟稻推廣之後,在明代南方,一年二熟已經是最普遍的情況(不是的倒很少見),甚至有些地方是一年三熟,這樣糧食產量才得以提升了不少。

  這東西,李弘壁已經命人告訴張輔去占城找了,找不到就順便滅了占城,沒什麼好說的。

  提前一步推廣種植早熟稻,儘可能地提高大明王朝的糧食產量,不知道可以挽救多少條人命。

  至少,李弘壁不想在自己有生之年,聽到什麼百姓易子相食的慘劇!

  否則,他良心難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