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在選擇答應之前。
突然想到了李弘壁。
「和尚,你說弘壁有沒有辦法?」
什麼辦法?
征服草原嗎?
這怎麼可能做得到?
姚廣孝忍不住苦笑著搖了搖頭。
正準備開口否定這種說法,然而他突然想到了什麼,沒有開口。
確實,古往今來沒人能夠征服草原!
這就如同古往今來從來沒有人可以飛天一樣!
但是李弘壁偏偏就做到了啊!
那麼,萬一他同樣真的可以做到呢?
「不如問問弘壁的意見!」
朱棣含笑點頭,立刻傳旨召見李弘壁。
因為永樂皇帝是真的不甘心啊!
他不能寄希望於這些蒙古蠻夷會感念大明恩德,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李弘壁這邊才剛剛回到了西山,結果後腳立馬侯顯又趕過來了。
他起初還大罵不止,懶得搭理永樂皇帝,壓根就不想回去。
可是從侯顯口中得知,韃靼鬼力赤竟然主動稱臣納貢,李弘壁這才意識到問題很嚴重,所以還是老老實實地回來了。
朱棣因為不甘心,所以順便喚來了太子和太孫。
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告誡這兩個以後的皇帝,不要放鬆對草原異族的警惕之心!
因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待得見到了皇帝陛下,李弘壁直接就開了口。
「陛下,恩師,二位可知為何歷代中原王朝,都是始終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嗎?」
聽到李弘壁這話,眾人都是一愣。
倒是不怎麼了解兵事的太子爺率先開口,指出了李弘壁這話里的不對之處。
「老四啊,你這話可是說錯了。」
「歷代中原王朝,也不是一直都被動挨打啊!」
「比如西漢衛青霍去病,封狼居胥,重創匈奴,殺得匈奴倉皇逃竄!」
「再如李唐軍神李靖,以精騎三千奔襲陰山,一舉滅亡東突厥,威震整個漠北天下!」
「我歷代中原王朝,那也是出現了響噹噹的英雄豪傑,殺得那些草原蠻夷不敢南顧,你怎麼可以說我們一直都是被動挨打呢?!」
朱棣和姚廣孝也是點了點頭。
被動挨打,這個評價並不合適。
這是長他人威風滅自己志氣啊!
中原王朝和草原部落一直都是打得有來有回,這樣評價才最合適!
李弘壁聽到大胖胖這話,頓時就笑了。
「那這之後呢?」
「除了那麼幾位名將英豪外,歷代中原王朝又有幾次出塞作戰呢?」
「而且包括這幾次大勝在內,過不了多久草原上面又出現了一批強勢崛起的遊牧部落,繼續南下劫掠,襲擾中原王朝,這可也是事實啊!」
一時間,太子爺被問住了,有些茫然愣神。
對啊!
為何中原王朝一直都無法徹底解決草原南侵隱患呢?
當年西漢冠軍侯霍去病殺得匈奴蠻夷抱頭鼠竄,不得不強制向西方遷徙以求苟活,可到了西漢末年,匈奴還不是再次捲土重來,繼續南下肆虐侵擾!
難道中原王朝當真無法徹底解決草原之患嗎?
朱高熾有些茫然,下意識地看向了姚廣孝。
朱棣也因此深入了沉思,這確實是鐵一般的事實!
李弘壁說話雖然有些難聽,但還是從事實大局出發的。
所以朱棣也看向了姚廣孝,在朱棣和朱高熾父子眼裡,姚廣孝這位當世謀聖就是無所不能的,能夠告訴他答案。
嗯,現在多出了一個李弘壁。
而姚廣孝也沒有讓眾人失望,沉思片刻之後,就給出答案。
「其一,中原王朝深入漠北草原作戰,天時地利人和全都不曾具備,所以作戰大多以失敗告終,比如洪武初期那一場嶺北戰役,我明軍一戰大敗,險些傷及元氣,自此再無北伐之雄心。」
這個原因很好理解,畢竟草原乃是蠻夷的主場。
中原大軍深入草原腹地作戰,無異於到了人家的地盤上面,想要取勝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而指洪武五年,太祖高皇帝第二次進行北伐,旨在完成漢唐所未完成的歷史功績,永清蒙古大漠!
這次北伐主遭遇戰發生在嶺北和林,大明王朝的作戰策略是分三路各五萬人,以中路為正,東、西兩路為奇,奇正並用,三路合擊。
中路以當世第一名將、魏國公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出雁門關,說是急攻和林,但實際上卻緩慢進軍,誘使北元軍南下作戰以便殲滅;東路以當世第三名將、曹國公李文忠為左副將軍出居庸關,經應昌府攻和林,讓北元出乎意料,並可在北元軍南下攻中路軍時包抄其後方;西路則以開國名將、宋國公馮勝為右副將軍出金蘭攻打甘肅一帶,作為疑兵誘使北元軍分散兵力,在消除甘肅行省的北元殘軍後,由亦集乃(納憐道入口)越過大漠與中路軍、東路軍在和林會師。
不得不承認,這個戰略計劃看起來是沒有任何問題的,然而最終結果卻是大明慘敗!
徐達的中路軍孤軍深入,沒有按照原作戰策略行事,北元擴廓帖木兒和賀宗哲的聯軍在嶺北擊敗徐達的中路軍主力,明軍死萬餘人,被迫南逃;偏將軍湯和又在斷頭山被北元軍擊敗,指揮同知章存道戰死,中路軍的兩路均敗。
馮勝的西路軍則比較順利,潁川侯傅友德的五千騎兵於西涼擊敗北元失剌罕,又在永昌忽剌罕口再敗北元太尉朵兒只巴,然後傅友德和馮勝的西路軍主力部隊會師,繼續向西橫掃了盤踞甘肅的殘元勢力,大明自此收復了甘肅。
東路李文忠一軍攻到口溫,北元守軍聞訊逃走,留下很多牛馬輜重被明軍俘獲,李文忠留部將韓政守輜重,率主力順著哈剌莽來、臚朐河追擊元軍,在土剌河、阿魯渾河一帶與元將蠻子哈剌章激戰多日,最終北元軍被擊敗逃走,被俘北元人馬以萬計,但東路軍死傷也很多,可謂是慘勝。
此戰大明騎兵損失極為慘重,因為大明三道並進,出征漠北,共計騎兵十五萬,用於後勤運輸保障的馬匹更當倍之,因此此次出征所用馬匹至少在三十萬匹以上,規模之壯,在洪武一朝空前絕後。
然而久經沙場的擴廓帖木兒利用明軍勝兵易驕的心理,誘敵深入。徐達冒進於擴廓與賀宗哲聯軍的伏擊圈中,明軍則損失慘重,三路軍加起來死者前後約四十萬,戰馬損失則更加慘重,大明自此以後陷入了缺馬困境。
明軍騎兵損失殆盡,已失去了主動攻擊北元殘軍的能力,北元則趁勢展開了一系列主動出擊,明朝只能據城反擊無法主動追擊,在以後長達十五年的時間裡,也未見明軍大規模出擊的舉動,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洪武二十年,戰馬的匱乏應是制約明朝大規模軍事行動的主要因素!
異地作戰,遭遇慘敗,那代價自然不是可以承受的!
這也是在場眾人認可姚廣孝這第一個理由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