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7章 乞骸骨

  崇禎萬萬沒想到,陸天行竟會如此開門見山的問詢,驚疑片刻,這才皺眉斥道:「思恩侯,你大膽。」

  陸天行收起笑容,跪地道:「微臣今日只想同陛下說些發自肺腑的言語,陛下若不願意聽,便請治微臣的罪吧。」

  崇禎心道:既然你敢說,難道朕還不敢聽不成?於是重又笑道:「甚好,既然如此,咱們君臣之間,今日便暢所欲言。」說完揮手道:「起來吧。」

  陸天行謝恩起身後,拱手道;「微臣斗膽請教陛下,趙老尚書遭奸人構陷,您並非不明真相,但卻還是執意要治他的罪,是也不是?」

  崇禎微微一笑,頷首道:「正是。」

  陸天行又問道:「陛下之所以如此行事,乃是因為趙老尚書將是微臣未來的岳丈,您擔心微臣會藉此拉攏東林眾臣,壯大自己的勢力,因此才將計就計的借刀殺人,對麼?」

  崇禎心下連連暗呼糟糕:陸天行如此膽大妄為,有恃無恐地質問朕,想必定然已做了精心的謀劃,林明雖已接管了禁軍精銳,但時日不久,軍中中下級將領多半仍是駱養性的舊部,若他因為分權之事對朕生了嫉恨之心,轉而投靠了陸天行,那可當真是糟糕至極!罷了,陸天行有何要求,朕先應允,暫且將其穩住便是……

  想到這裡,崇禎點了點頭,笑問道:「思恩侯果然聰慧多智,朕想收權的心思也瞞不過你,罷了,朕只問思恩侯一句,你到底想要朕如何?」

  不料,陸天行的話卻大大出乎了崇禎的意料之外:「微臣此行,是來向陛下辭官的。」

  崇禎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面有訝色地問道:「思恩侯如此迫切地跑來見朕,竟然是為了辭官?」

  陸天行頷首道:「正是。」隨即從懷中取出了一封奏章,雙手高舉過頂。

  此時的暖閣內,只有崇禎與陸天行二人,因此小皇帝只好自己上前取過奏摺,看後卻不禁失笑道:「思恩侯年富力強,如何能說是甚麼致觸犯舊有肝疾等病,實屬委頓成廢。惟有哀懇陛下恩施格外,許乞骸骨。」

  西漢時期,太子太傅疏廣,自感年事已高,精神不濟,於是就上書向漢宣帝劉詢(原名劉病已)請辭,奏摺中用了乞骸骨三個字,說的是希望自己的一把老骨頭可以葬在故鄉,漢宣帝念其教導太子有方,賜了他黃金二十斤,並准疏廣與侄子疏受一起衣錦還鄉。因此後世官吏因年老或是病重向皇帝請辭時,都會在辭官奏摺里寫上乞骸骨三個字。

  陸天行咳嗽數聲,連忙用手掩住,躬身稟道:「啟稟陛下,微臣的肝疾甚深,據診病的郎中所言,今後微臣應當靜心休養,實是不宜再操勞於政務,如今德陵修建已畢,微臣也已將工部的諸般事宜交託於周延儒,故而才特來向陛下請辭。」陸天行近年來立功無數,無論是在朝堂,還是在民間,都有著極高的威望,因此陸天行擔心,若是自己無端請辭,難免會讓崇禎落下個刻薄寡思的名聲,如此一來,對自己、皇帝與朝局都極為不利,於是便想出了這個因病辭官的由頭。

  崇禎嘆道:「思恩侯此舉,著實是讓朕與你都保住了一絲體面。」頓了頓,又問道:「只是你這乞骸骨的奏章一上,難道當真要離京返鄉不成?」

  陸天行點了點頭,說道:「正是,微臣盤算著,過幾日與趙家小姐完婚後,便去尋家父,從此不再踏足京城。」說完,陸天行又取出一封奏章呈了上去,道:「既然陛下已設立了無常衛,並著家父擔任指揮使一職,微臣便替家父代筆了一封辭折,還望陛下能夠一併恩准。」

  崇禎顫抖著接過了辭折,方才甫一聽聞此事的喜悅之情,已悄然退去,竟有些難過地問道:「思恩侯,你要辭官也就罷了,可為何還要離開京城,難道你當真如此怨恨朕麼?」

  陸天行微笑著搖了搖頭,說道:「微臣如今還不到而立之年,當然無法說是因年老而辭官,而微臣追隨陛下多年,若不能拿出個令人信服的說辭,又難免會有損陛下的聖譽,因此方才出此下策。微臣再斗膽說句大不敬的話,在微臣的內心之中,仍然是把您當做結義兄弟般看待。」說這話時,陸天行的眼角已閃爍起了淚光,他面上那令人感到溫暖的笑容,更是一如當年。

  崇禎內心的堅冰,也漸漸被陸天行的溫暖所消融,小皇帝用力揉了揉眼睛,努力不讓淚水流出,方才說道:「這有何難,朕再下一道聖旨,不准你離京便是。」

  原來,崇禎的本意只是想將大權逐步從陸黨、曹黨、東林黨人處收回,掌握在自己手中,從而做到乾綱獨斷,但卻並未想過要罷免陸天行的官職,更是絲毫沒有讓其離京,永不相見的念頭。

  然而陸天行卻躬身道:「微臣拜謝陛下隆恩,只是微臣卻著實不能留在京城。」

  崇禎急道:「這又是為何?」

  陸天行道:「只要微臣還留在京中,各方勢力就終究不會安寧,而微臣一走,陛下所期盼的乾綱獨斷,便可以在沒有人掉腦袋的情形下實現了。」陸天行十分清楚,自己只要不走,皇帝的疑心就絕不會消除,到時恐怕還會牽連到洪承疇、楊嗣昌、周延儒,甚至是吳孟明、王承恩等人,這是陸天行絕不願意看到的。

  原文在六#9@書/吧看!

  崇禎從龍椅上站起,竟走到御階前坐了下去,黯然道:「如今天下未穩,思恩侯便要棄朕而去……」說著嘆了口氣,又道:「如此說來,你還是在怨恨朕啊。」

  陸天行搖頭道:「微臣不敢,古往今來,又有哪個明君會安心的將朝政大權交託於臣子,而不是掌握在自己手中呢?陛下想從臣等手中收權,並無絲毫過錯。再者說來,微臣之所以選擇在此時離去,是因為天下現今雖然還未安穩,但經過那兩場戰役後,後金元氣大傷,至多只能擾我邊疆,卻無力大舉來犯,只要大明能夠抓住這個良機,休養生息,推行新政,數年後天下便可大定,陛下又如何還需要微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