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啟很迷惑,不知道自己又幹什麼了,被這群文人士子給盯上了。
按說這去國子監教數學的也不是自己,是鄭士元啊。
就算是他們覺得這數學太過格物,有違儒生所為,也該去找鄭士元論道啊,找自己幹啥啊。
不過一路上聽著內官說的話,朱啟卻好像又不像是這麼一回事。
「哎呀,遼王殿下真是好厲害,咱家也是佩服的很啊,咱家還是頭一次看到,那些臣工們在朝堂上如此爭論起來。」
「連陛下都讓御膳房那邊準備臣工的午飯,看來是打算和臣工們論道一整天了。」
「殿下您的那個什麼知行合一,雖然咱家聽不懂,但聽臣工們討論,好像很厲害啊。」
什麼玩意?知行合一?
朱啟有點懵逼了,自己啥時候說過這些玩意啊,知行合一不是王陽明的心學理論嗎,自己雖然也了解過,但要說精通那還差得遠呢。
不過自己好像確實和鄭士元說過類似的話,但也算不上探討啊,只是鄭士元看著自己如此重視工匠,如此重視數學覺得奇怪。
自己又不想和他說什麼科教興國之類的理論,他也不一定能接受。
反而是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的實幹理論,恰好可以當做理由,而且鄭士元這樣的儒生也能接受。
因為心學已經經受住了歷史的考驗,並且在王陽明剛剛提出來的時候,就在明朝儒生中掀起了軒然大波,而後越來越廣。
王陽明的心學,鼓勵實幹,不說廢話,尤其是知行合一的理論,讓人去探究事物規律,而不是去說那些假大空的東西。
在當時,大有一種東方文藝復興的態勢。
只可惜伴隨著種種危機和明朝的滅亡,滿清的統治者,顯然並沒有選擇流行的心學作為主流思想,這也導致了心學在東方竟然近乎失傳。
到了後來,還需要依靠日本的翻譯本來進行學習。
實在是令人唏噓不已。
但推廣心學這種事情,朱啟可從來沒有想過啊。
這次倒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感覺。
當然,朱啟也並沒有覺得懼怕或者如何,反正自己和鄭士元聊的這些東西,都是心學的內容。
頂多就是大膽創新,令人眼前一亮,但要說離經叛道,那肯定是沒有的。
到了大殿之上。
朱啟就瞧見殿上一群臣工們,還在大聲吵嚷著。
就和往常一樣,明顯分為了三派。
一派是胡惟庸為首,身後還有宋濂等人,主張的依然是朱熹那一套儒家學說。
另外一派,則是以鄭士元,劉伯溫為首的,主張的是朱啟的知行合一的學說。
第三派則是一群看戲黨,多半都是一些武將勛貴們,沒事喊兩嗓子:
「別吵了,別吵了,你們這樣是吵不出人命來的!」
場面很熱鬧,而坐在皇位上的朱元璋,與其說是論道,倒不如說,也是在看熱鬧好了。
尤其是這熱鬧還是朱啟引起的。
這可是引起整個國子監的學生們都在討論的事情,就連臣工們此時都吵作一團。
畢竟思想上的事情,歷來都是看到與自己意見不合者,就想要去改變那個人的想法,讓其能夠和自己思想一致,但這也是最難得事情。
見到朱啟過來,本來就吵得不可開交的臣工們,那可就是更起勁了。
鄭士元更是振臂一呼,大有陣營頭目到場,一群人等士氣高漲的架勢。
胡惟庸這邊自然不可能對遼王殿下大呼小叫,但也頻頻拋出種種問題。
無非就是這什麼「性即理」,「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據,「理」是第一性的。
還有什麼「萬物森然於方寸之間」……
聽得朱啟那叫一個頭兩個大啊。
我特麼懂個屁的哲學啊。
朱啟此時的心情,就跟那張「阿巴阿巴阿巴」的圖差不多。
而胡惟庸這邊說完,朱啟沉吟了片刻,點了點頭,正要說「啊對對對」的時候,身後的鄭士元立馬就說到:
「丞相大人,此言差矣,依我與遼王殿下此前多次論道來說,你這一套存天理滅人性的朱程理學,也是時候該改一改了!」
而後就聽鄭士元開始侃侃而談。
什麼「《易大傳》曰:易有太極。聖人言有,今乃言無,何也?」。
什麼「發明本心」,「致良知」……
嗨,你還別說,鄭士元說的這些,也都是朱啟以前說的原話。
但他雜七雜八說的,要麼就是自己哲學課和歷史課上,聽老師侃侃而談,穿越之後莫名其妙就記得清清楚楚的。
要麼就是平時亂七八糟地方看到的。
畢竟心學那麼出名,精通心學的群友還是很多的。
縱然是不精通的,從心學的原話里摘抄幾句還是沒問題的。
而這些王陽明語錄,那就是現成的歸納總結好的觀點,要不然怎麼能夠在歷史上流傳下來呢?
朱啟雖然不懂,照葫蘆畫瓢的說一下還是沒問題的。
於是乎,就看到遼王殿下被喊到了大殿上,坐在座位上,聽著兩邊你來我往,辯論的好不愉快。
而鄭士元也總是以「遼王殿下說……」這句話作為開端。
再加上他自己的理解,辯論的也是絲毫不落下風。
不僅不落下風,甚至還隱隱壓了一頭。
兩方人馬辯論了小半天也沒有爭出個頭緒來,倒是朱啟給爭得有點哭笑不得了。
朱元璋瞧見再這麼吵下去也不是個頭,便讓臣工們各自回去了,還說這有關於朱程理學,或是朱啟的心學,諸位可以私下裡研究。
像今天這樣,在朝堂之上公然爭論的事情,下次就不要在發生了。
話雖如此,但看著朱元璋喜滋滋的表情,還是能看得出來,朱元璋對於朱啟能有這樣的理論,還是非常自豪的。
而朱啟也就一個想法,終於可以不用聽這些文人們論道了。
說實話,給吵吵的頭疼的很。
這些文人士子們,沒事不多研究研究數學,抓著這些問題上使勁吵個什麼勁兒啊。
辯論能讓大明的老百姓們多兩碗飯吃?辯論能讓北疆的北元不再進犯?
沒事多實幹,不要動做嘴皮……
嗯?我這思想好想就是心學的體現啊?
——————
理學和心學的風暴還在繼續,但朱啟這個引起風暴的人,卻已經早早抽身而出。
但朱啟在朝堂之上,舌戰群儒的壯舉,卻已經傳播開來。
說實話,朱啟在朝堂上和胡惟庸,宋濂一幫人,其實真的沒爭論說。
從頭到尾都是「啊對對對」「你們說的都對」。
說話的都是鄭士元啊!
說起這個,朱啟還有第三句話說的也多:
「鄭士元說的沒錯,確實是我說的。」
但朱啟不說話,可沒人覺得朱啟就是被問的啞口無言,大家都知道宋濂是朱啟的老師。
朱啟不說,讓鄭士元代表說話,這才是尊師重道的表現啊!
總而言之一句話,先但凡是涉及到心學的理論,統統都是從遼王殿下那邊延伸出來的。
遼王不在江湖,卻勝在江湖!
這情況給朱啟都快整無語了,就覺得這些儒生很麻煩,越發覺得一開始不選擇去引導儒生們,而去引導工匠們的做法,是無比正確的。
但外面的辯論之風,並沒有因為朱啟的可以躲避,而就沒有影響到自己。
就連平日裡,和李景隆,朱棣等人一起去皇家娛樂中心的時候,他們也都在討論著這些事情。
不過和朱啟親近的這些人,無一例外都是心學的有力支持者。
結果就是,只要出了家門,走到哪裡都能遇到這些討論的人。
就連詩會上,大家也不討論才子佳人了,紛紛都在討論朱程理學和朱啟心學。
除了國子監之外,那些個書院裡的書生,一天都要辯論個好幾場。
有幾次,朱啟一群小夥伴們,連著好幾天,都沒有遇到李景隆,後來才知道,這李景隆原來是在學院裡面潛心研究兵法呢!
朱啟奇了怪了,這李景隆學習兵法不是已經自稱大成了嗎?
怎麼突然之間又開始研究起來了啊?
後來還是徐增壽一邊吃飯一邊說起此時,朱啟才知道這李景隆是怎麼一回事。
要說自己這群人裡面,誰最熱愛學習,那絕對就是李景隆了。
這傢伙從小就像是書海里泡著長大的一樣。
不過在還有一個毛病,那就是愛顯擺,學習能力雖強但很輕浮,沉不下心來。
不過在學習了遼王殿下的心學之後,不知道怎麼回事,又開始重新學習了。
而且這一次不僅僅只是坐在家裡看書而已,他時常往軍營跑,因為李文忠是他父親的關係,聽說還在找將軍當自己的老師呢。
那為什麼李景隆會有這麼大的改變呢?
還不是因為學習了遼王殿下的心學,被其中知行合一的理論給深深震撼,自慚形穢之下,開始重新學習……
說實話,聽到徐增壽解釋完了以後,其他人都是哈哈大笑,但朱啟確實沉思了下來。
他好像想到了一些關鍵的地方,但又總感覺沒抓住一樣,一頓飯吃下來,出去走了兩圈,站在馬路大街上。
就這麼一下子,他突然頓悟了!
朱棣本來正常的往前走,突然一下子撞在了朱啟的後背上,撞得朱棣額頭生疼。
朱棣抬起頭正想問怎麼回事呢,朱啟突然對著身後問了一句:
「徐增壽,你知道國子監的那些學生們,如今學習的情況如何嗎?」
「學習情況如何?」
徐增壽有點懵逼,不知道遼王殿下所問的是什麼意思。
朱啟很快又說道:
「就是那些學生們,如今學習數學,是否還和以前一樣不太積極?還是說,他們有所改觀呢?」
徐增壽這才聽明白朱啟的問題,趕忙回答說道:
「據我所知,鄭長吏的課程,每次都是滿座,至於說其他的,我倒是不太清楚了。」
朱啟點了點頭,其他人都有點奇怪,不清楚遼王殿下突然關心這些是做什麼。
他們不知道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因為朱啟突然開竅了。
他突然發覺自己曾經的想法,似乎有點片面了。
他一直以為科教興國,便是只要關注那些自然學科的發展就好了,甚至於可以避開了儒學的那些學生們。
想著歷史上的發明家,很多都是工匠。
但朱啟卻沒有想到,科教興國,從來不是一個人,一個小群體能夠辦的起來的,這是一個基數的問題。
為什麼國家要大力發展教育,力保全民教育?
而不是針對某個群體,進行專注的培訓,這不是很省錢嗎?
說白了,這就是要擴大一個基數,基數越大,出人才的概率越高。
人才越多,國家的發展才能更快。
只有當一個群體先聚集了量變,才有可能產生質變,出現像牛頓,愛因斯坦那樣的科學巨匠。
大明的工匠確實是不少,但即便自己是用現有的工匠們,去不斷的帶動其他的工匠。
即便能夠一傳十十傳百,但之後呢?
培養出來了厲害的,有學識的工匠,但他們沒有話語權啊!
最主要的是,這個基數實在是太少了,花費很大的精力,收穫卻不一定有多少啊!
所以,這就是要到文科登場的時候了。
朱啟以前一直覺得文科無所謂,尤其是哲學一類的。
但此時想想,自己經受了這麼多年的教育,其實潛移默化的,就已經接受了一套唯物主義價值觀了。
滿腦子想的都是,有什麼好辯論的,趕緊出來幹事情才是真的。
在朱啟看來理所當然的事情,但在洪武年間,卻是一個需要突破的哲學問題。
通俗易懂的來說,哲學的作用,就是能夠將一個個信奉朱程理學的儒生們,給變成像朱啟這樣,覺得知行合一才是理所當然的人!
當大明每一個讀書人,乃至普通人的想法,都和朱啟這個現代穿越過來的人差不多的時候。
那個時候整個社會都將作為一個基數,來出產成倍的人才。
固然,很多早起發明家都是工匠,但更多的發明家,更多的科學巨匠們,卻都是一個個在學海之中,進行頭腦風暴的人。
他們的理論和成果,不斷的推進著人類的科技樹。
朱啟一拍大腿,叫了一聲:
「草!這特麼不就是文藝復興的翻版嗎!」
西方世界為何能夠快速崛起?
可不就是先來了一場文藝復興,掃除了宗教愚昧的束縛,給人們的思想枷鎖解綁。
當絕大部分的人都接受了文藝復興的成果,這才到了科學發展的井噴時代啊!
哲學的作用,就在於改變社會啊!
而現在,心學便是東方的文藝復興的機會!
甚至於,朱啟覺得,還可以藉此機會,更進一步。
趁著現在心學的熱度高漲,讓這場風暴席捲開來。
自我的思想變革,總好比外部強迫來的好!
因為自己的偏見,差點錯過了一次「文藝復興」的機會。
真要是錯過了,朱啟感覺自己要後悔一生的。
自己的身份,推廣心學,可比王陽明要簡單的多了!
而且現在的大明,就像是一張出生的白紙,凡事都沒有先例,又有朱元璋這樣的雄主,也就意味著——
咱,啥都能幹!
朱棣等人都被朱啟突然喊出來的話給嚇了一跳。
他們還沒來得及問,朱啟就急匆匆的離開了。
朱啟突然醒悟,有了方向,那自然要將其付諸實踐。
他知道這很難,但他並不是一個人。
他很快,就將鄭士元,還有劉伯溫找了過來。
兩個人看到一臉認真的遼王殿下,也是不明所以,不過當聽到遼王殿下所說的話後,他們兩個人大為震驚。
就聽到遼王殿下認真的說道:
「關於這心學,本王,想出一本書。」
【如果您喜歡本小說,希望您動動小手分享到臉書Facebook,作者感激不盡。】